学习:中国古代陶瓷专题:唐代陶瓷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王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成就卓越,陶瓷作为古代重要的工艺,也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全新的风貌,以白瓷、黑釉瓷、青瓷、三彩器及加彩器为主要的品类。
1.唐白瓷

此器的胎质较粗,含有杂质,釉色灰白,透明度低,属于唐代白瓷成熟前的过渡现象。(图一)
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降低胎体和釉料里的铁含量而发展起来的,胎土经过淘洗精炼而成白色,胎质不佳者敷上一层白色化妆土,表面施加透明釉,经高温烧制而成。最早的白瓷出现于北朝晚期,以北齐范粹墓的出土物为代表,隋代逐渐成熟,许多高规格墓葬如李静训墓、张盛墓及姬威墓等,都有白瓷的身影,是隋代王公贵族雅好的器物。唐代白瓷更加兴盛,窑口大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北方地区,以河北邢窑最著名,造型既有碗、盘、壶、罐等日常器具,也有受外来金银器影响的创新品类。例如图一为唐代白釉双龙柄瓶,造形呈盘形口、束颈、腹部略深之状,肩部连接一对龙形壶柄,龙首双双朝下,张口衔住瓶口边缘,是从早期延续下来的外来器形。唐代白瓷有粗细之分,此器的胎质较粗,含有杂质,釉色灰白,透明度低,属于唐代白瓷成熟前的过渡现象。
2.唐黑釉瓷

黑釉瓷的烧成原理与白瓷相反,在釉料里加重铁含量的成分,即可烧成黑釉。黑釉瓷始见于东汉中晚期,东晋时期逐渐成熟,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了唐代持续生产。唐代黑釉瓷器的产地可见于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等地,器型品类有碗、盘、壶、罐、盒、灯等等,以日常器用为主。例如图二为唐代的黑釉水注,此器的口沿外敞,颈部粗短,肩部窄而向下倾斜,腹部略深,底部平,肩部一侧附加短流,另外一侧具有弧形曲柄,胎体颇为厚重。水注表面罩上一层黑釉,施釉不及底,颜色深沉温润而有光泽。除此之外,唐代黑釉瓷里还有加饰天蓝色或月白色斑点的品类,俗称“花釉”,造型以腰鼓和壶罐最常见,也是唐代黑釉瓷的特色之一。
3. 唐青瓷

净瓶表面施青釉,釉色青绿明亮如湖水,棱线部分因流釉而露白,史称“秘色瓷”。(图三)图片来源:《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5陕西》,页35,图35。
青瓷是因胎釉之中含铁,经高温还原焰烧制后,表面呈现青色或黄绿色的品类。青瓷创烧于东汉,经过三国、两晋及南北朝的发展,其间虽然一度式微,仍在唐代逐渐复苏起来。唐代青瓷产地集中于南方,以越窑最著名,产品的呈色和质感都比以前进步,尤其是上林湖地区采“一物一匣钵”的方式装烧,匣钵用瓷土制作,并用釉料密封,使瓷器在强还原气氛中烧成,史称“秘色瓷”,为越窑中的精品。例如图三为唐代的青釉八棱净瓶,此器由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造形呈直口、长颈、溜肩、鼓腹及圈足之状,器身有八角棱线,表面施青釉,釉色青绿明亮如湖水,棱线部分因流釉而露白,是唐代秘色瓷的特色。其他青瓷产品虽然未达秘色瓷的标准,但是胎体灰白,釉色青绿,表面以刻花或线刻技法装饰,仍然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
4.唐三彩

壶腹黏贴数枚模印贴花,罩上绿、褐、黄之铅釉,釉料流动交融,风格十分华丽。(图四)
唐三彩是唐代陶瓷里最让人惊艳的品类,它以汉代铅釉陶为基础,在胎体部分用高岭土含量较多的白色黏土制作,或于粗胎表面施加白色化妆土,先经高温烧成白坯,再施多色釉料,低温烧制。唐三彩表面的釉料以铜、铁、锰等矿物作为着色剂,故能烧出多种不同的颜色,而釉料以铅为助溶剂,流动性强,各色釉料因流动而彼此互相浸润,呈色绚丽多彩。例如图四为唐代的三彩三足壶,此器呈敞口、短颈、丰肩、鼓腹之状,底下具有三足,表面施加绿、黄、褐之铅釉,彼此流动交融,十分华丽。壶腹黏贴数枚模印贴花,运用贴印工艺与多色釉彩互相搭配,丰富器表的变化。
5.唐加彩

器表涂绘多种颜料,表现女子的衣着发式,因为加彩部分未经送烧而容易剥落。(图五)
加彩器的历史可以溯源到东周时期,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以加彩灰陶为主,到了唐代则可从胎体表面是否施釉而分为釉面加彩和陶胎加彩二类。釉面加彩是在单色釉上添加彩绘的器物,釉色与彩饰的组合形式很多,以隋代至早唐时期的黄釉加彩最常见。陶胎加彩则是在素烧过的陶坯上面彩绘颜料,丰富器表呈色。例如图五为唐代的加彩仕女俑,女子头上顶着蓬松的发髻,脸庞圆润,体态丰腴,身穿低胸内搭衣与宽袖长衫,足蹬翘头鞋,身躯微微侧倾,器表涂绘红、白、蓝、黑、黄等颜料,表现女子的衣着发式。由于彩饰部分并未经过二次送烧的工序,会因时间久远而剥落,是唐代加彩人物俑与动物俑的常见现象。
唐代陶瓷在过去的基础上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黑釉、三彩及加彩等品类也持续发展,展现蓬勃多元的大唐气象。下期将以唐三彩为主题,从器形分类的角度介绍它的艺术风格。
「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崧泽遗址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以新石器时代为主的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县城东约4公里处,地处太湖地区。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60、1961、1974~1976年,由黄宣佩主持,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博物馆进行发掘。▲彩绘碗形豆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7:50:550000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唐宋时期的森林
三、唐宋时期的森林这一时期森林地区继续缩小,由于远程采伐的范围不断扩大,山地森林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一)这一时期像关中等平原已经几乎没有什么森林可言。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下还有“万株果树”可以与樊川碧波相映成趣[1]。洛阳城外则连这一点都说不上了。唐代末年,诗人韦庄登上洛阳城外的北原,回首下望,仅看到城中树木重重,都是人家宅旁院侧所栽种的。至于城外,他就只能见到一些桃树[2]。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54:300005西汉古墓挖出仙药,以前还出土了这些宝物,每件不一般,一起来看
据悉,近日我国的考古人员又有重大发现:在洛阳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古人炼制的仙药。这座西汉古墓距离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且考古人员还在古墓的青铜壶中发现有疑似酒的黄色液体,可是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些液体就是古籍记载的古人炼制的仙药,其主要成分为硝酸钾和明矾石。据史料记载,古人曾有“炼丹长生”的说法,秦始皇就曾派徐福去寻找仙丹。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5:23:1700001960年代,杜甫墓被挖开后发现了什么?人骨呢?
杜甫墓被挖开后本文作者倪方六在古代诗人中,葬地有争议的不少,其中杜甫死后到底埋葬在哪?争议最大。我曾在“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谈过杜甫葬地湖南与河南之争。从各地反映来看,“杜甫墓”目前至少8处,分布在湖南、河南、陕西、四川4个省,即在湖南耒阳、平江、湖北襄阳、河南偃师、巩县、陕西华阴、鄜县和四川成都,当地都有一座杜甫墓。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5:39:460000狭盘龙:欧洲小型恐龙(体长1.5米/1.45亿年-1.4亿年前)
说到恐龙,大家想到的都是大型或凶猛的恐龙,比如身长80米的易碎双腔龙,战斗力极强的霸王龙等。而为了丰富大家的恐龙知识,小编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个冷门恐龙,它就是狭盘龙,一种体型很小的恐龙。狭盘龙基本资料体型:狭盘龙是发现于欧洲德国的一种小型恐龙,它体长1.5米,在目前已知的774种恐龙中排在第606位。狭盘龙是基础厚头龙类,生存于白垩纪的巴列姆阶,也就是距今1.45亿年-1.4亿年前的晚侏罗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1:55: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