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古代陶瓷专题:汉代低温釉陶
中国古代陶瓷的釉料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二大类,高温釉的发展如前文所述,从夏商时期的原始瓷开始,一路发展到东汉演变为真正的瓷器,而低温釉陶则可能在高温灰釉与铅钡玻璃的基础上逐渐兴起,于西汉中晚期的墓葬里大量出现,成为汉代的重要工艺之一。汉代的低温釉陶是以铅作为釉料的助熔剂,釉料中加入氧化铜或氧化铁,经900-1000℃的低温烧制,即可产生绿色或褐色的釉面,俗称汉绿釉及汉褐釉,器形品类包含饮食器皿、仿铜礼器、建筑设备模型、人物俑及动物等等,是常见的陪葬明器。本文选取绿釉陶井、绿釉陶壶、绿釉群鸭、褐釉陶壶及褐釉陶狗五类,介绍它们的特色。
1.绿釉陶井

陶井包含井身、井架、辘轳与汲水罐,表面施以铜为着色剂的釉料,低温烧成绿色。
水井是古代的水利设施之一,提供先民饮用、灌溉及手工业生产所需之用水,汉代墓葬里常见以陶土制作的水井模型明器,造型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水井构造,其中即有绿釉陶之品类。图一为汉代的绿釉陶井,井身呈上小下大的圆筒状,井口往外延伸为折沿形,上面井架两旁黏接对称龙首,左边有一个圆口深腹的汲水罐,拱形井架上面设有Ⅱ形的双层横梁,其内设一辘轳,可以套上绳索,系绑汲水罐来取水。陶井胎体呈褐色,表面罩上以铜为着色剂的铅釉,经900-1000℃的低温烧制,烧制过程中氧气供给充足,铜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形成绿色,而釉料里的铅助熔剂则使釉面光泽平滑,流动性较强。此类陶井常与陶仓、陶灶一起入埋于汉代墓葬之中,是当时所盛行的明器组合,类似的器物亦曾出土于陕西省城固县,可以作为对照的参考。
2.绿釉陶壶

此器呈盘形口、束颈、鼓腹之状,器表绿釉受到入埋环境影响,析出大面积的银斑。
汉代陶壶用来盛酒或贮藏粮食,器身有方形、圆形及茧形等变化,表面以彩绘或低温釉为饰,在低温釉的品类中,以圆身陶壶较多见。例如图二为汉代的绿釉陶壶,此器的壶口呈圆盘形,颈部收窄,肩部向下倾斜,腹部圆阔,底部收窄为足。它的胎体为红褐色,表面装饰多道弦纹,腹部塑贴兽面铺首衔环,并且罩上以铜为着色剂的绿色铅釉。釉面光滑,颜色清澈透亮,但是腹部釉面大部分泛白,这是因为低温铅釉长期入埋于地下,受到地下环境里的温度湿度影响,逐渐析出一层铅白物质,而呈现出银白色的光泽,坊间俗称「银釉」或「银斑」。类似的器物亦曾出土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如河南省洛阳烧沟汉墓即有类似的绿釉陶壶出土,是汉绿釉的典型器之一。
3. 绿釉群鸭

此器以陶盆象徵水池,池内饲养群鸭,表面施绿釉,受地中环境影响而产生银斑现象。
汉代低温釉陶除了有仓库、水井、楼阁等建筑模型之外,还有水田、池塘、猪圈、羊圈等题材,陶池之中包含鸭禽、游鱼、乌龟及莲荷等动植物。例如图三为汉代的绿釉群鸭,此器与日本东京博物馆藏的绿釉群鸭相似,外围是一个圆形陶盆,盆壁以上下二层横条式镂空做成栅栏状,十来只大大小小的陶鸭聚集在圆盆内部或口沿处,昂首面向前方。陶盆和鸭群的胎体皆为褐色,表面施低温绿釉,因为釉中的铅受到入埋环境影响而析出铅白,所以器表布满银斑,表面还有一些灰黄色的泥土附着,呈现汉绿釉丰富的出土现象。此器的圆形陶盆象徵水池,内含鸭群反映当时饲养禽畜的状况。类似的器物亦曾出土于河南、山西等地,部分鸭池上方架筑多层楼台,形成「水上楼阁」的景观。
4.褐釉陶壶

陶壶表面模印弦纹和狩猎纹,并施以铁为着色剂的铅釉,烧成平滑光亮的褐色釉面。
汉褐釉的制作方式与汉绿釉相同,以陶土为胎,表面施低温铅釉,因为釉料里的着色剂为铁,所以在氧化气氛中烧成褐色。例如图四为汉代的褐釉陶壶,壶口微敞,颈部略为收束,肩部圆缓向下倾斜,腹部圆阔,腰部以下收窄,底下具有圈足,表面以模印法制作弦纹和狩猎纹等纹饰,并罩上以铁为着色剂的釉料,低温烧成褐色。由于釉料之中以铅为助熔剂,熔融性能较强,烧成后的釉层清澈透明,平整光亮,如陕西省西安郭家村出土的汉代褐釉陶壶即有相同的釉质特徵。
5.褐釉陶狗

陶狗坐卧在地,昂首竖颈,朝上仰望,表面施低温褐釉,局部可见银斑现象。
狗是六畜之一,也是汉代低温釉陶的常见题材,表面施绿釉或褐釉,有的四肢站立,有的曲肢坐卧,姿态各不相同。例如图五为汉代的褐釉陶狗,头部比例较大,双耳竖起向前弯曲,鼻吻朝上仰望,张口吠叫。它的颈部粗长,身躯略短,四肢曲收,坐卧在地,表面施以铁为着色剂的釉料,在氧化焰中烧成褐色。由于此类褐釉亦属铅釉,受到入埋环境影响也会析出铅白,所以在陶狗表面形成银斑现象,相同的造型与釉色亦可见于河南省南阳出土的汉代褐釉陶狗上。
汉代低温釉陶的品类包罗万象,如实呈现汉代生活的样貌,表面釉料虽然只有褐、绿二色,但其工艺技法成为唐代三彩器的基础,在低温釉的发展史上具有关键性的地位。下期将以越窑青瓷为题,介绍中国古代最着名之青瓷窑系的概况
小型食肉恐龙:剖齿龙 体长50厘米(仅出土牙齿化石)
剖齿龙是一种小型的食肉恐龙,目前由于出土的化石只有牙齿,所以科学家对于它的了解非常少,就连它的种属目前也是存在巨大疑问的,被认为可能是虚骨龙类中的伤齿龙科恐龙,它诞生于1亿5500万年前的侏罗纪末期。剖齿龙的化石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4:14:210000吉林考古专题(三) | 寻觅古寺清幽——吉林珲春古城村1号、2号寺庙址考古发掘收获
作者:解峰包艳玲等吉林考古专题之三寻觅古寺清幽——吉林珲春古城村1号、2号寺庙址考古发掘收获图们江流域渤海国佛寺遗址分布示意图古城村1号寺庙址、2号寺庙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三家子乡古城村东侧,地处图们江支流珲春河冲积平原。遗址西约100米为唐代渤海国时期(公元698年~926年)城址温特赫部城,西北约4公里为唐代渤海国都城——东京八连城。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2:01:1800017小型角龙类:戈壁角龙 未成年头骨化石仅3.5厘米
戈壁角龙是角龙下目恐龙的一种,诞生于8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由于鼻骨一度穿过了眼孔,因此被科学家认为和弱角龙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第一批出土的戈壁角龙是一只未成年个体,头骨仅3.5厘米,位于蒙古国的南部地区。戈壁角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5:51:130001此封王比皇帝还厉害,仅儿子就有一百多个,其墓内发现了性文物
“在下刘备,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文/周德秀倪方六还记得《三国演义》中刘备那句经典的自我介绍吗?“在下刘备,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不错,这里刘备逢人就拿出来炫耀的祖先,就是本头条号前面说过的错金银鸟篆文青铜壶的主人刘胜。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刘备在三国时期还混了个“刘皇叔”的头衔。那这中山靖王刘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刘备天天挂在嘴边?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0:53:410000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研学: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0:02: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