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古代陶瓷专题(各类陶器)
陶器是以陶土为原料,加水制作造形,经火焙烧而成的器物,具有表面无釉、吸水性高、致密度较低之特徵。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是各地先民最主要的生活用具,由于就地取材之故,泥土成分与烧成条件不同,再加上相异的装饰技法,产生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及彩绘陶等不同的种类。
1. 红陶

红陶以氧化焰烧制,胎土中的铁离子转化为三价铁后,即形成红色。红陶是中国较早的陶器品种,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仰韶文化遗址,后来在斐李岗、马家窑、马家滨、大溪等史前遗址里都有发现,是新石器时代最普遍的陶器。红陶使用含有铁质的泥土,在窑内用氧化焰焙烧,将胎土中的铁离子转化为三价铁,即能烧成红色的陶器,可依据胎土质地粗细以及是否含有砂质两项因素,分为泥质红陶与夹砂红陶二类。例如新石器时代的红陶盉,口沿上方有拱形半罩,罩上竖立短流,颈部宽阔,肩部斜溜,腹部略深,腰部外扩后往下收窄,敞口与肩部之间附加弧形宽柄,胎质细腻,表面打磨光滑,呈现泥质红陶的特色。类似的红陶器亦可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齐家文化红陶盉上,是当时用来装水、调酒或盥沐的器具。
2. 灰陶

灰陶以弱还原气氛焙烧,对胎土和窑炉气氛要求较多,代表烧制工艺的进步。灰陶是继红陶之后出现的陶器,其制作原理是将坯体放入窑内,以弱还原气氛焙烧,将胎土里的铁离子还原为二价后,即可烧成灰色。因为灰陶在胎土、窑炉结构及气氛控制方面要求较多,故能代表烧制工艺的进步。例如新石器时代的灰陶鬹,口沿微敞,一侧往上突出为鸟喙状的长流,颈部粗长,腹部圆阔,其下承以三个袋状足,颈腹之间有绳状鋬手,它的胎体灰褐,正是古代灰陶常见的呈色,如松泽文化遗址即有类似的器物出土。灰陶亦可分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二类,早期数量并不多,但是新石器晚期逐渐取代红陶,到了商周时期已经跃居主流地位,成为日用器具最主要的材质。
3. 黑陶

黑陶以在还原焰中以渗炭工艺烧制,以胎体本身「黑、薄、光、细」的质感取胜。黑陶原料来自于黄河下游,经过长期冲刷而沉积下来的优质黏土,制成陶坯后放入窑中,在还原焰中以渗炭工艺烧制而成,最早发现于山东省龙山文化地区,后来在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及良渚文化等遗址中也有发现。黑陶的胎土分为细泥、泥质及夹砂三类,其中以细泥制作的薄壁黑陶等级最高。例如山东省日照市东海峪出土的黑陶高柄杯,喇叭形口,腹部略深,长柄中间外扩如鼓,足底微撇,虽然表面附着了灰黄色的泥土,仍可看出它的器壁颇薄,胎质坚硬致密,具有匀亮的光泽。杯柄外扩如鼓部分透穿整齐的镂孔,是黑陶的装饰技法之一,其他还有弦纹、划纹等纹样,不过古代黑陶并不强调装饰,而是以胎体本身「黑、薄、光、细」的质感取胜,品质最佳者有「蛋壳陶」之美誉。类似的蛋壳黑陶高柄杯主要出土于山东龙山文化的大型墓葬中,是当时最高级的饮酒器具。
4. 白陶

白陶土质含铁量低,经高温烧制成器,胎质细白、硬度高、吸水性弱,具有瓷胎特徵。白陶以近似高岭土的白色黏土制作胎体,因为土质含铁量低,经过窑内高温烧成白色。此类陶器的硬度比灰陶高,吸水性弱,故有瓷胎的特徵。白陶始见于新石器时代,罗家角文化、大溪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等遗址都有白陶出土。例如图四之新石器时代白陶壶,壶口外敞,颈部略粗,肩部朝下倾斜,腹部上宽下窄,近肩部有对称双耳,腹下部突出锥状物,造形与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物相同,都是用白陶制作的盛水器具。到了商代晚期,是白陶发展的鼎盛时期,胎质洁白细腻,造形制作讲究,表面常用堆、拍、印、刻等技法制作堆纹、绳纹、人字纹等纹样,还有模仿青铜礼器的饕餮纹、夔龙纹、云雷纹及折线纹等等,成为殷商时期的代表性器物。
5. 彩绘陶

彩绘陶以各色颜料在陶坯上绘画,画成之后不再送烧,颜料容易剥落。彩绘陶是以笔沾取颜料,在陶胎上绘画的品类,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春秋战国极为盛行,并一直延续至汉代,作为陪葬用的明器。例如图五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鬲,口沿外敞如喇叭状,器腹深长,底下有三个袋状形足,表面先上一层黑色陶衣,再用红色和白色颜料绘画勾卷纹,红白二色颜料之间保留一点间隙,露出黑色陶衣,做为纹饰的边框,形成以红色为衬底的白色黑框纹饰。春秋战国时期,彩绘陶受到漆器和青铜器的影响,出现礼器造形的鼎、尊、壶等品类,表面纹饰也与漆器或青铜器相仿。汉代彩绘陶除了继续仿漆、仿铜之外,还制作许多以象生动物为主题的彩绘陶器,如享誉中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及汉代说唱俑都是彩绘陶作品。陶器是古代先民施行农业定居生活以后所产生的工艺,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掌握土质、温度及窑炉气氛对陶器成品的影响,发展出红、灰、黑、白等不同的品类,展现古人利用自然、创造文明的智慧。下期将以彩陶为题,介绍新石器时代各区域文化的彩陶特色。
三星堆面具为何纵目 到底和什么有关?(三星堆面具)
三星堆的面具可能只是当时人们的想象。当我们对于三星堆挖13次之后,虽然现在已经停止了挖掘,但我们依然找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东西,比如说青铜树,还有很多的青铜面具,当我们看到这些镜头面具的时,脑海里面会浮现一个词语,就是外星人。从刚刚开始发现到现在就有人认为三星堆和外星人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三星堆面具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6:22:000000海昏侯墓现19米盗洞 墓中出土10吨“金钱” 盗墓贼暴富后被抓
2003年3月份,江西省文物局接到举报电话,称在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观西村附近的一座山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土洞,很像是盗墓贼挖出来的。专家赶往现场勘察后发现,这是一个盗洞,深达19米,直指主墓室。为了保护墓中的文物,专家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挖掘,结果发现这是一座汉代海昏侯古墓,也是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内涵最丰富的古墓之一。我要新鲜事2023-07-12 19:10:150001传说此山埋着一艘船,考古学家拿雷达扫描后,发现了“龙船墓”
考古学家们会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来判断一个地方有没有古代的墓葬,不过不是所有的资料记载都是靠谱的。有一些靠着挖墓发财的人,判断墓地的依据更多的来自于一些乡野传说,以及一颗敢于赌一把的心。有眼力见和判断力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中外考古的区别我要新鲜事2023-07-04 16:10:310002农民从自家地里挖到一只青铜鼎,蹊跷的是谁收藏谁不幸,现藏台湾
“收藏甲骨第一人”遭砍头本文作者倪方六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有一“甲骨诅咒”现象,很诡异,最早一批收藏甲骨的王懿荣、刘鹗、端方,均是非正常死亡。王懿荣投井了、刘鹗客死乌鲁木齐,端方呢?死得比前两位还惨!(着朝服的端方像)搞收藏的网友都应该知道,端方是有名的金石学家。他是满人,出身正白旗,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地位相当显赫。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01:190000中国最早的牙签在河南洛阳考古发现,出家人为什么最喜欢剔牙?
“食肉先寻剔齿签”本文作者倪方六齿签也称“剔齿签”,即现代常说的“牙签”——用来挑剔牙齿间残留物的小用具。剔牙,是古今皆存在的生活现象。据周燮均等撰《安阳辉殷代人牙的研究报告(续)》,距今三千年前的殷代人,就有剔牙的习惯。这比用手抠要文雅和卫生多了,显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之先进和文明程度。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2:02: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