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牙签在河南洛阳考古发现,出家人为什么最喜欢剔牙?
“食肉先寻剔齿签”
本文作者 倪方六

齿签也称“剔齿签”,即现代常说的“牙签”——用来挑剔牙齿间残留物的小用具。
剔牙,是古今皆存在的生活现象。据周燮均等撰《安阳辉殷代人牙的研究报告(续)》,距今三千年前的殷代人,就有剔牙的习惯。这比用手抠要文雅和卫生多了,显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之先进和文明程度。

在对殷代92个个体存留牙齿观察后发现,其中有两个个体中的3颗牙齿上,有类似剔牙的痕迹。考古专家认为,这些痕迹“不同于浸蚀症状,除了剔牙痕迹外,似无更好的解释”。
如果属实,这应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古人剔牙实证,但是否是用专门的牙签来挑剔的,无法说清楚。现存最早的牙签,发现于1954年,当年对河南洛阳中州路(西工路)段遗址发掘时,从编号为M2717号东周墓发掘中,出土了8根骨签,后来经过进一步分析,认为这是牙签(见下图)。
据《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洛阳中州路(西工段)》,这8根牙签,最长6.9厘米,最短5.8厘米,出土时杂在骨叉中,包裹于织物包内,放在铜容器上面。考古报认为,这些骨签或是“一种食具”。

这种结论与其牙签属性并不矛盾,牙签的功能原本就与筷子一样,可以用来戳取食物,用之取食时的骨签就是一种食具,用之剔齿则为牙签。
使用牙签,可以说是人类饮食文明的一大进步,比直接用手抠不只文明,还卫生。古人对如何剔牙是有讲究的,《礼记·曲礼上》中提出,“毋絮羹,毋刺齿”。这里的“刺齿”就是易牙,意思吃饭时不要往汤里放调味品,不要当众剔牙,这与现代就餐文明要求完全一致。
牙签对老人来说尤其重要,人老了牙齿就松动,出现缝隙,进食过程中,如吃肉时很容易塞牙,特别需用牙签剔除。所以,元赵孟頫《老态》诗称:“扶衰每籍过眉杖,食肉先寻剔齿签。”

图:曹操(现代影视形象)
汉魏时用牙签剔牙已十分普遍,东汉末名人曹操就喜欢剔牙。据《陆士龙集·与兄平原书》,西晋人陆士龙在邺城时,曾看到了曹操生前遗物,除了床、席、被子、帽子、扇子等用品外,还有“牙齿纤(签)”,并将所见写信告诉了哥哥陆机。后来他还从“曹公器物”中,“取其剔齿纤一个,今送以见兄”。
曹操是中国古代名人中有文字记录的最早使用牙签剔牙的人,有人戏称他为中国剔牙第一人。饭后剔牙,是现在不少人的习惯,想不到汉末曹操也有这习惯。
牙签除了“剔齿纤”外,还有剔牙杖、挑牙、牙杖、柳杖、杨枝、嚼杨枝等多种叫法,但明清以前古人似乎不称“牙签”,古代牙签应是一种类似于书签的“签牌”,并不用来剔牙。在这些叫法中,数魏晋以后出现的“嚼杨枝”,叫得最多,日本至今称牙签为“小杨枝”。

嚼杨枝乃佛家叫法。东晋法显《法显传》有这样说法:“南门道东佛本在此嚼杨枝已刺土中,即生长七尺,不增不减。”剔过牙后,将杨枝做的牙签插入土中,竟然能生长,显然是佛门传奇。
佛门有规矩,把口腔弄干净后才能念经,否则有亵渎佛祖之赚。随唐时,出家在洗浴、饭后,必会用牙签净齿,外国亦然。据《隋书·真腊传》,真腊国(今柬埔寨境内)僧人,“每旦澡洗,以杨枝净齿,读诵经咒;又澡洒乃食,食罢还用杨枝净齿,又读经咒。”
因为佛门有这个讲究,在使用牙签剔牙的人群中,出家是最多的。

古代牙签有骨制、木制、金属等质地,但不论哪一种质地,都不是今日的一性消费品,似与筷、叉一样,重复使用,故古代牙签做得多较精致。1979年,在江西境内发现的三国东吴高荣墓中,便出土了一只精美的金牙签,还是两用的,另一端是刷子。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微信公众号jsnjnfl
外国史家记载的蒙元贵族秘葬风俗,有的说法国内从来没听过
外国史家笔下记载蒙元贵族施秘葬法本文作者倪方六这些天在写有关帝王陵的稿子,有关帝王陵的资料看了不少。这篇文章就来说说帝王丧葬风俗——网友最有兴趣的蒙元贵州的葬法。元朝贵族死后的丧事安排,与中原皇家明显不一样,古往今来说法多多。其中,明官修《元史·祭祀志》的记载算是最权威的,是这样说的——(蒙古贵族下葬场面,现代影视)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6:38:360000北宋中医学的黑科技 古人智慧让人惊讶(中医智慧)
北宋时期的中医穴位铜人如今流落海外。国家一级文物宋代的针灸铜人全身刻有354个穴位,铜仁体内注入水银,表面涂上黄蜡密封,用针扎刺穿穴位,如果扎的准确,水印会有孔中流出,否则无水印流出。这种针入汞出的奇特效果,极大的提高了针灸疗法中取穴的准确性练习,不禁让人感叹,这不就是宋朝时期医学界的黑科技。中医针灸我要新鲜事2023-10-24 19:09:170000如何管理大学教师职业行为?明朝一不文明做法,现代老师恐难接受
古代对大学教师品德如何管理?本文作者倪方六“师德”问题,近来备受社会关注。其实,“师德”问题是个老话题,自古就是社会所关心的。外国人会说“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中国古人则说老师“为人师表”。中外对教师的评价都很高,自然“师德”就显得十分重要,要求远高于其他职业人士。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3:46:420000南京考古出土东晋时期夏天降温神器,与风扇配合效果如现代冷风机
冰槛与宋朝的降温手段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中国科技史上,各朝都有自己的发明和创造,如果评选哪一朝代高科技发明最多,无疑是宋朝。以眼下夏天的降温制冷手段来说,宋朝便有一些“高科技”。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1:24:010000墓中发现一男子身下铺满黄金 他是谁 为何能如何奢靡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代的墓葬文化一直备受重视。墓葬规模和陪葬品的豪华程度与墓主的身份和地位密切相关。考古学家在山西太原发现了一座千年古墓,其中墓主身下铺满了黄金,令人惊叹。根据考古专家的研究,墓主身份为晋国卿大夫赵鞅。1.赵鞅简介我要新鲜事2023-06-17 19:25:2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