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蟾岩到鸡叫城——史前湖南的稻作农耕之路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澧县鸡叫城遗址,是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的又一重大发现,大量稻作农业遗存是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让我们穿越时光,探一探史前湖南的稻作农耕之路。一、发现古栽培稻湖南稻作农业历史悠久,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特征的演化早期的原始栽培稻。一万二千多年前的道县,岩洞中的先民们正把古稻当做食物充饥。尽管我们不确定当时的人们是有意将这些古稻栽培还是偶然将它们当作了食物。但是可知的是,这些古稻已具栽培稻的性质。

作为一种食物源,先民采集和种植水稻的目的是获取稻谷,当时的先民或许并不在乎古稻的产量和形态,更重要的是能否满足当下的温饱,那么谷粒的大小便成为技术匮乏的先民们的首要选择。玉蟾岩古栽培稻虽长得与普通野稻相似,但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大粒性”,是普通野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二、稻作农业萌芽——人工栽培稻的大量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澧阳平原气候温暖湿润,这样的条件为稻作农业的产生提供有力的条件,处于辅助地位的稻作农业,在该时期已初具规模。彭头山遗址发现的土块中包含许多稻谷壳和谷粒,出土陶器的泥料也普遍掺稻壳碎屑形成夹炭陶。该遗址出土的稻谷壳粒较大,形状接近近现代栽培稻。澧县八十垱遗址中发现了疑似水稻田的田埂,出土8000-9000年前的稻谷和稻米上万粒,这里出土的稻谷和稻米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保存新鲜如初(出土时为黄色)。且出土陶器中也有人为掺和的大量稻壳、稻谷等,其性状特征已经脱离了野生稻的范畴,具有古栽培稻的特征。此外,聚落中还发现一些类干栏式的建筑痕迹,这类建筑极可能具有仓储性质。


澧县杉龙岗遗址中晚期发掘过程中,也获得一批植物和水稻遗存,稻属作物数量仅次于草本植物,该遗址出土的水稻同样具有栽培稻的特征。三、稻作农业初步发展——古稻田与灌溉系统澧阳平原的稻作农业,在大溪文化时期有了明显发展。城头山城壕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稻作遗存,不到3米的壕沟内出土了数斤炭化的稻米和稻谷,经研究这些水稻稻种类型与现代稻不同,可能为水生,绝大部分具有栽培稻的特征,水稻的生产和种植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此外,还发现了汤家岗至大溪文化时期的两期古稻田和配套的原始灌溉系统。

稻作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因素、气候条件和古人类群体及稻作生产工具。澧阳平原位于洞庭湖平原西北部,东南邻近洞庭湖,该时期的聚落尤为繁荣,城内制陶作坊区、墓葬区、居址、中心建筑等。除此之外发现的大量编织物说明该时期已有居民在进行手工作业。

四、稻作农业大发展——古国的生业基础继大溪文化之后的油子岭-屈家岭、石家河文化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是澧阳平原稻作农业的大发展时期。入选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澧县鸡叫城遗址,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大量稻作农业遗存。大规模的稻作遗存和水稻田的发现,为稻作农业大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一、西区遗址中有一块80平方米的区间,堆满了谷糠,被压成实实的一层谷糠层,平均有15厘米厚。结合现代稻谷加工后谷糠堆积的密度情况测算,结果显示谷糠堆积所拥有的稻谷的重量为2.2万公斤、稻米重量为1.4万公斤。二、现代稻田下揭示了近现代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数层古水稻田叠压现象,不同的文化层中,有水稻植硅体、有犁痕和脚印 、有稻田伴生杂草等。


其次,油子岭文化时期的鸡叫城古城已是一处环壕聚落,到屈家岭文化时期开始形成聚落集群,由城址、城外聚落遗址、外围环壕及稻田水渠灌溉系统组成,城墙内面积15万平方米,二重环壕外坡以内面积64平方米。要稳定维持聚落的生产和繁衍,就需要有稳定的生活资料,如此大面积的聚落群,除了农业,还有什么办法能解决他们的生存需要呢?想必该时期农业稻作规模已十分惊人了。

最后,稻作农业的大发展也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来说明。在屈家岭文化一期晚段城墙中,出土了一批陶器,其中H64叠压城墙中发现的“陶杯”,与澧县优周岗遗址出土石家河文化堆积层中所见陶杯相似。如果这是一种酒器,那么我们猜测当时饮酒之风已盛行,作为原料的粮食作物也必然充裕。


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郭伟民对湖南史前农业总结道:稻作农业是支撑文化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湖南是稻作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从玉蟾岩到彭头山、八十垱,再到城头山、鸡叫城,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是稻作农业。稻作农业是湖南史前文化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直到现在,湖南依旧是中国粮仓。
参考资料:
[1]张文绪、袁家荣.湖南道县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初步研究[J].作物学报,1998(04)
[2]裴安平、曹传松.湖南澧县彭头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90(08)
[3]裴安平、尹检顺.湖南澧县梦溪八十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96(12)
[4]何介钧.澧县城头山古城址1997~1998年度发掘简报[J].文物,1999(06)
[5]郭伟民.鸡叫城遗址汇报直播
[6]尹检顺.湖南澧阳平原史前文化的区域考察[J].考古,2003(03)
[7]郭伟民.湖南史前时代的考古学观察[J].船山学刊,2022(01)
[8]张绪球.长江中游史前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J]中国农史,1996(03)
秦始皇葬事最大谜团,不是随葬了多少宝物,1976年考古发现更惊人
秦人用牲杀祭现象本文作者倪方六杀祭,多发生于宗教活动中,商周时最流行。到了秦朝,国家级的祭祀活动仍在发生。公元前220年,始皇嬴政到给泰山“立石,封,祠祀”;公元前210年,“望祀虞舜于九嶷山”、“上会稽,祭大禹”,再后“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这仅是《史记》所记的几起典型祀典。秦,本是西部的一个游牧民族。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18:2500012020十佳图书编辑说 |《纸上吉金——钟鼎彝器善本过眼录》出版述要
202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将10种十佳图书、10种优秀图书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们以高质量的内容和形式,反映出我国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的杰出成果,展示着欣欣向荣的文博行业风采,也启示着文化遗产图书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向这些入选图书的图书编辑约稿,从编辑的角度,还原出图书的策划、编辑和制作过程,以飨读者。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8:07:320005巨型蜥脚龙:江山龙 体长22米(是浙江最大的恐龙化石)
江山龙是一种蜥脚类恐龙,诞生于7000多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属于目前浙江省发现的最大型的恐龙,体长可达22米,第一批化石是在中国的浙江省江山市发掘的,保存的非常好,化石的完整度也达到了90%以上,这也是中国首次发现巨龙科的化石。江山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4:43:020001刹那即永恒——2022人大考古通州实习文物摄影实践课纪实
2022年7月2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通州考古实习系列讲座实践课——文物摄影,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通州临时工作站举行。讲座和实践课由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王宇新老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晓琨副教授、吴桐老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2019级全体考古学本科生现场参加。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0:53:590000过去快过年时,北京家家都会准备“摇钱树”,做什么用的?
置摇钱树与挂门钱风俗本文作者倪方六过年了,最紧要的东西是——钱。但是,对金钱和财富的渴望,古今都强烈。如果钱能生子,像结果子一样挂满枝头多好啊,于是古人想像出了“摇钱树”。摇钱树,又称钱树,系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树,据说摇摇就会落下金钱来。摇钱树的最初出现却非吉祥物,而是当随葬的明器来使用的,在汉魏以前特别流行。之后,“摇钱树”的概念被移植到过年风俗中。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38:19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