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珠:段晴老师三十年前旧作一篇
我生于1953年,如今,已进入不惑之年。与我同龄的女性,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繁忙的人。我也不例外,每天穿梭在教学、科研、家庭和第二职业之间。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事。虽然十分忙,忙得很少回想自己走过的路,但我只要回首往事,最愿意回味的,要算是在北京大学度过的那些年代。
与我同龄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坎坷的经历。正当我们应该受中学教育的年龄,就陷入了那场铺天盖地的灾难之中。我是我的同龄人中的幸运儿,当我到了该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龄时,就十分幸运地跨入了北京大学的校门。但是当时的我不知道何谓知识,何谓科学,当我万幸进入北大时,简直就是个“白丁儿”。那时候,工、军宣队还在北大,一名军官派我和其他十几个和我一样的“白丁儿”去学习德语,我那时竟然不知道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伟大的马克思就是德国人。在那个时代,正是“学而无用论”统治青少年的时代。我的同学们来自内蒙、黑龙江两大生产建设兵团,我们虽然都是科学的“白丁儿”,但却负有“上、管、改”的使命。教我们的老师刚刚从农场劳动改造归来,一个个都还是心有余悸。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一位赫赫有名的德语教授时,他向我这样介绍自己:“文革前我执行了修正主义的教育路线,是资产阶级的教授。”当时我们正在校园内挖防空壕,把那漫山遍野的秀色挖得遍体鳞伤。我被名教授的对人性、对人性尊严的自我贬低惊得目瞪口呆。那时候,北京大学图书馆尽管藏书万卷,却处于封存状态,特别是西方文学作品被视为洪水猛兽不对学生开放。学生是“白丁儿”,老师不敢教,图书不开放,现在回想起来,在那时的环境中上大学,就好像在大海边的荒滩上漫步,有可能发现大海,但也有可能一直在荒滩上漫游下去,发现不了大海。
我那时很用功,尽管不知道学习好一门外国语有什么窍门儿。我用的是最笨的办法,背课文。一早爬起来就背课文,新的课文还没有教,就已经会背诵了。课文背完了,就背德语的毛选“老三篇”,背完毛选,又去背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至今还记得其中的几段。我对教过我的老师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面对社会的风浪.他们虽然心怀余悸,他们虽然和我们这群“白丁儿”极少有沟通的基础,但他们面对好学的学生有着极强的传授知识的责任感。有的老师知道课堂上的知识满足不了我的需求,就暗地里把自己的私人藏书借给我,有时还风趣地加上一句:“你要批判地阅读喔!”当图书可以凭借老师的条子外借时,教我的老师不怕承担责任,开条子给我。后来,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时,我被指责为走白专道路,一些老师也因此受到指责。用功读书,何罪之有。尽管如此,我终于还是发现了大海。那知识的海洋中有那么多人类智慧的瑰宝,它们震撼我的心灵,我的思想,强烈地吸引着我。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读书。
大学时代结束后,我被分配到一家出版社工作,任编辑。在这个时期,不论是下工厂实习,还是去农村锻炼,我都没有间断过学习。我自学英文、法文。为补足文科基础的久缺,我自习古代汉语,广泛阅读中国历史、文学作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国高校恢复研究生招生的第一年,即1978年,我通过了硕士研究生考试,再一次跨入北京大学的校门,并且非常幸运地做了著名教授季羡林先生的弟子。
研究生时期,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怀恋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我结识了一些性格开朗、才华横溢、且多才多艺的同学,他们至今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那时都还处在青春妙龄,虽然体内也有青春的骚动,也都渴望花前月下,但大家更加珍惜学习的时光。我们这些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如久旱的大地逢上甘露,我们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读书了。那时候,研究生阅览室坐无虚席。我们每天的课外时间都是在这儿渡过的。
在这个时期我也有新的困惑。我被一个问题困扰着,这个问题是:什么是科学,怎样才能走上科学研究的路呢?人文科学不同于理科,人文科学更多地受到了文革的冲击。文革结束后的一个时期,文科中浮夸之风甚盛。
我在这个时期偏爱学习语言,因为我感到语言是实实在在的。我学习了梵文。梵文是一门比较难的语言,与拉丁文一样已不是流行语言。梵文词的变化很复杂,名词有单、双、复数,八格,动词的变化比孙悟空的变化还多。掌握一门语言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窍门儿,只能下功夫。利用清晨、傍晚背变格、变位表,平时多读梵文原著。我还学习了俄语,前后不到一年时间,我就通过了研究生俄语免修考试。有的同学劝我别学那么多语言,说语言只是工具,还是应该多读些理论书籍。说句实话.理论性书籍我也没有少读,凡是图书馆借得到的印度历史、文学方面的书籍,我都读过。但这些理论书籍并没有为我指出研究科学的道路。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有名师的指导。现在想来,研究生时期打下的两项基本功使我终身受益。一是自学的基本功。季羡林先生指导学生有一个原则,他认为学习如同学习游泳,办法是把学生推到池子里去,绝大多数学生过一个时期就学会了,学不会的是少数。季先生总是鼓励我自学,自己去找科学的途径。二是实事求是的治学基本功。季先生对学术上的浮夸之风深恶痛绝。记得我的硕士论文第一稿交到季先生手中后,他把我论文中一切与论述本身无关的词藻统统删去。他告诉我说写科学的论文不比写散文、小说,要实事求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排列你的论据,不要废话。还有,引文一定要注明出处,从他人借鉴的观点要注明,等等。这些都是人文科学的基本功。
研究生一毕业,我就得到了当时西德诺曼基金会的资助,只身去德国留学了。我选中了汉堡大学,原因有二,一是我对古代语言有浓厚的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学习过梵文,另外,我国新疆地区曾经通行过几种语言,比如于阗文、粟特文、吐火罗文等。至今还有文物出土,但国内能释读这些文字的人绝无仅有。我当时立志要攻下一门死掉的语言,掌握释读的技巧。汉堡大学的埃墨利克教授是研究于阗语的第一人,我就慕名去了汉堡大学。
我的导师埃墨利克教授是位非常严格的老师。他曾是澳大利亚的神童,十八岁时被送往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用三年时间读完博士课程,并写出非常出色的博士论文,他的各门成绩都是一类(First class)。他的导师贝利先生是语言学界的大师,因学术研究成果卓著而被授予爵士称号。埃墨利克教授很骄傲,他看不起没有才华的学生。
在埃墨利克教授身旁读书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第一次和埃墨利克教授谈话,他问我:“你是准备读博士学位呢?还是要求一般的进修?”我根本不知道这学问的深浅,就斩钉截铁地回答:“我要读博士。”“那么好!”埃墨利克教授说,“于阗文属于伊朗语系。你既然要成为伊朗语言方面的博士,必须了解它的整个体系。你必须掌握至少一门伊朗古代语言,阿维斯塔文就是必修课。于阗语是一门中古伊朗语,除了这门语言外,你还必须掌握另外一门中古伊朗语,比如巴利维文,也是你的必修课,粟特文也应该了解一些。现代伊朗语也是你的必修课,你是伊朗语言博士,如果不学习波斯文,以后别人会笑你,除波斯文外,奥塞梯语也是你的专修课。以上是你的主科的必修课目。按照德国大学的规定,你还必须修两门副科,你可以随便选。但从专业角度考虑,你应该选印度学和藏学。当然,如果你认为太吃力,可以选中文作副科,你是中国人,这样可能对你更容易些。”
不知深浅的我天生又喜欢迎接挑战,面对挑战我感到十分兴奋。我按照埃墨利克教授的要求选择了我的主科课程:①于阗文,②阿维斯塔文,③巴利维文,④现代波斯语,⑤奥塞梯语。我选择的副科是藏学和印度学。第一个学期是学习藏文,并且跟维茨勒教授读梵文古典诗“鸠摩罗出世”。
埃墨利克的教学方式和我在国内遇到的大相径庭。我的几门课都是埃墨利克教授亲自教的,如奥塞梯语。这是一门比较难学的现代语言,名词有九个格变化,以俄语字母做文字。第一堂课,埃墨利克教授不讲字母,不讲发音,不讲语法,上来就要求我翻译一篇奥塞梯语的短篇小说。我和一名德国姑娘一起上课,那姑娘被认为是尖子学生,是位多年不遇的天才学生。我只翻译出了第一句,剩下的全部文章都是那姑娘完成的。于阗语课的情况也是这样,德国姑娘独领风骚,她可以就一些释读方法和埃墨利克教授交换意见,而我只能坐在一旁听。那种滋味真不好受。埃墨利克教授偶尔看我两眼,那眼光似乎都是鄙视的。
我不服气。想想自己在大学时,在研究生时,成绩一向是好的,难道我这个中国高等学府的高材生,真的不如外国人吗?不服气也没有别的好办法,还得靠用功。我发誓要让外国教授也承认,我也是一名好学生。研究生时期培养出来的自学习惯这时有了用场。逐渐的,德国大学的教学方式反而非常对我的胃口。从前在国内困扰我的那个问题,即什么是科学,怎样开始科学研究等等,很快就迎刃而解了。这是因为,在人文科学方面,西方学者经过上百年不间断的努力,已经形成科学的研究体系,而这一体系本身就是推陈出新的。除了基础课以外,教授上课时就把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本学科要解决的问题带到了课堂上,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尽管埃墨利克教授十分严格,一丝不苟,但他给我的感觉他不是神,而是人,他不是权威。他批判自己的老师的错误,同时使我知道,名人也会出错。他启发我大胆地去解决问题,当我真的在他面前解决了一个他没有想到的问题时,他由衷地为我高兴,同时也使我懂得世上没有权威。
留学的第一个学期末,我已改变了课堂上由那个德国姑娘一言堂的局面。等到我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各门考试之后,真感到非常高兴。埃墨利克教授说,我是他教过的最好的学生之一,这已经是对我的最高评价了。最使我感到自豪的是我的博士论文。我之所以自豪,并非是因为这篇论文是用德文撰写,在德国出版,而且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考核,而是因为,它是我完成的一件老实的事情。它是实实在在的,仅有的两句废话也被埃墨利克教授毫不客气地删除了。我在博士论文中解决了于阗文中一些遗留的问题。这些问题剑桥大学的贝利教授曾试图解决,但他没有做到。我吸收了贝利教授的研究成果,埃墨利克教授的研究成果,以东方人的长处解决了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更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是科学,怎样从事科学研究。我认为,博士学位的获得不是终点,而恰恰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它只能说明你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科学之路漫漫。
除了读书以外.我还有许多爱好,喜欢游泳、跳舞、拉手风琴,也喜欢时装。我有一个家,一个非常聪明可爱的儿子。我比较喜欢挑战,教书时不喜欢教自己学过的东西。在当前的经济大潮面前,我虽没有完全去弄潮,但也偶尔试试身手。有了种种经验之后,有时朋友们相聚,说到世界上什么事情最有趣时,有人说是谈恋爱,有人说是赚钱,我认为都不是,这两件事不过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但最有趣的是从事科学研究,因为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你功夫下了一,它对你的回报就是一,功夫不到,你就见不到成果,而且,科学永远不负忠实于它的人,因此,我爱科学。
(选自魏国英主编《她们拥抱太阳:北大女学者的足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362—369页,向筱路录文)
中国有一个汉字,曾令西方国家高度关注,严令清朝禁用此字!
众所周知,我国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洗礼,有着五千年的文明。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其文明的璀璨是不容置疑的。在文明长河中,汉字的作用举足轻重。其特殊性以及重要性,是各国认可的。其是文化的记载,是文化的传承。而有一个字则引起了西方列强的高度关注,甚至为此特意明文规定,由此可知其备受重视。这个字究竟是哪一个?为何会受到这样的重视?一起来往下看吧!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15:230002秦朝为何没镇住东南“天子气”?秦始皇保江山“三大镇法“揭秘
原题: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风水事件本文作者倪方六古代帝王们对风水啊王气啊,确实非常警惕,也很在意。继楚威王之后,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也很忌讳之,他容不得别人觊觎嬴姓天下,在病死那一年,上演了一出东游“镇王气”绝幕。图:秦始皇塑像巧合得是,这起事件也发生于南京。仅是出现“天子气”的方位,比楚威王时发生了变化,不在南京城西北方的庐龙山,而到了南东方的方山。秦始皇东游实为镇天子气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5:44:260000法国印象派画家和雕塑家Edgar Degas 4
我要新鲜事2023-06-03 10:24:320000书评《反思早期中国文化之成因》
《反思早期中国文化之成因》是由美国著名学者吉德炜所著,全文主要为了说明两个基本问题:中国成为中国的过程如何?如何界定“中国的”一词?为了说明这两个问题,作者概括了自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中国的宗教、社会、艺术和政治习俗等方面,并穿插与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以进一步解释问题。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56:590000“十大考古”深度解读 | 董新林:城市考古的新篇章、新高度、新成果
城市考古是历史时期考古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按照古代城市沿革情况和保存状态的不同,中国古代城市遗址可以分为两大类:古今重叠型城址和荒野型城址。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4:08: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