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陶寺,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山西?
#这就是年味儿#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当天时逢立春,开幕式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设计灵感,凸显中华传统文化,令人震撼之美!
2016年11月30日
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他们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说起二十四节气
就不得不提咱大山西
4000多年前咱老祖先发现太阳规律
在尧王都城建起观象台

节气起源与山西
在二十四节气形成以前,安排农事需要观察星宿出没。顾炎武《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这个时期,普通百姓也需仰观天象以确定季节变化,生产生活受到很大的制约和影响。
神农氏、唐尧等先贤长期活动在我省晋东南、晋南地区,对节气的观察与创设应是发挥了巨大作用。这里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农作物生长繁茂,对总结提炼节气是非常有利的条件。史书载,神农氏“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据此或可推测节气为神农氏首创。《虞书·尧典》有“四仲中量”记载。帝尧命羲和等人分居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负责观测太阳出没、昼夜长短变化等天象工作。于是有“日中星鸟”(春分昼夜平分)、“日永星火”(夏至日长夜短)、“宵中星虚”(秋分昼夜平分)、“日短星昴”(冬至夜长日短)的记录,“鸟”“火”“虚”“昴”为二十八星宿中的四仲中星的星名。这段记载说明,尧时期我国已经设有专门观察天象的官员, 分别以“鸟、火、虚、昴”四星在黄昏时中天作为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标志。
考古发现对此也有应证。襄汾陶寺观象台约建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位于陶寺大城东南侧的祭祀区内,总体呈多层半圆台状,并设有小圆台观测点,结合远处山头作为测量、制定历法的基础。考古学家、天文学家普遍认为,陶寺观象台是观测太阳运动的天文台,与确定重要节气有关。这是我国产生节气最早的实物证据之一。
春秋末至战国初又产生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两至”“两分”和“四立”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气。传世文献中最早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是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已和现在通用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和次序完全相同。现代气象学长期的观测资料表明,山西中部、南部地区的气温、气压、降水、湿度、风速和日照等气象要素与二十四节气具有非常典型的重合性。以二十四节气为坐标,可以非常方便地反映古往今来气候条件的规律性变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谁家白首老人不会掐算节气流转,谁家蓬头稚子不会背诵节气歌谣。二十四节气是天文历法,是物候农事,是文化民俗,是人与自然历经千百年的传承运用,二十四节气成为中国人永不过时、永不丢弃的传统文化瑰宝。
二十四节气微档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汉武帝《太初历》(公元前104年)中,就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中。有人说二十四节气是阴历,这是一种误解。二十四节气是体现太阳黄道运动的阳历,其天文学定义为,日心黄经经过15 整倍数的日期,如春分0 ,夏至90 ,秋分180 ,冬至270 等。二十四节气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大大提高了古代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效率,为解决百姓吃饭穿衣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快和小编一起看看
在山西的二十四节气
春
立春
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
春气始而建立也

雨水
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
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惊蛰
每年3月5日(或6日)
正月启蛰,言发蛰也。
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春分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
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山西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谷雨
4月20日前后
雨水增多
利于谷类生长

夏
立夏
万物生长
欣欣向荣
夏之始也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
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芒种
6月6日前后
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

夏至
6月22日前后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小暑
7月7日前后
山西开启“蒸笼模式”

大暑
7月23日前后
正值中伏前后
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秋
立秋
8月7日或8日
草木开始结果
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

白露
9月8日前后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秋分
9月22日前后
阴阳相半,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寒露
10月8日前后
露水有森森寒意
故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
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
气肃而凝,露结为霜

冬
立冬
11月7日或8日
冬有终了之意
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

小雪
11月22日前后
气温迅速下降
降水出现雪花
但此时为初雪阶段

大雪
12月7日前后
大者,雪盛也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故曰“冬至”

小寒
1月5-7日之间
二十四节气中气温最低
至此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
1月19日-21日之间
寒气之逆极
故谓大寒

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陈淳:考古学认识论的思考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提出,科学认识的目的是发现自然界的真理。他为人类科学认识世界提出了经验主义的归纳方法来探索自然规律。他指出,人们之所以不能进步,是因为崇拜古人和所谓的伟大权威,相信普遍的共识。早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前,古希腊哲学家就将科学与见解区分开来,认为科学知识是有别于个人意见的真知。所以,科学研究应该超越普通常识来探究科学对各种自然规律的认识。我要新鲜事2023-05-29 20:01:230000访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朱凤瀚教授
采访时间:2003年6月10日采访地点:国家博物馆被采访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博士生导师朱凤瀚教授考古网记者:申云艳博士网站记者:朱馆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中国考古”网站的采访。请问您既是考古学家,又是历史学家,那么您是怎样认识考古学与古代史的关系的呢?0000学术实践 科技弘扬——云冈石窟第14窟的研究保护历程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9:06:260002慈禧嘴巴里的夜明珠 到底在谁手里
慈禧对珍宝的热爱是众所周知的,这一点无需多言。她一生致力于收集财宝,将其视为一种奢华的消费方式。翡翠西瓜和翡翠白菜都是家喻户晓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那颗无价的夜明珠。慈禧去世后,夜明珠被安放在她的口中,但它并没有永远地与慈禧一同沉入地下,它有着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我要新鲜事2023-08-23 18:23:380000安徽出土女尸 打开后居然有奇怪香味(古墓香味)
古墓里的香味是有药草辅佐。2001年,安徽省出土了一座清代古墓。从古墓的规格和陈设来看,专家判断古墓的主人应该来自皇室。在开关的瞬间,专家们惊呆了,一股强烈的香味扑鼻而来,一首奢华的女诗映入眼帘。这时,专家说,这是香妃吗?香妃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1:40:0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