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陶寺,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山西?
#这就是年味儿#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当天时逢立春,开幕式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设计灵感,凸显中华传统文化,令人震撼之美!
2016年11月30日
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他们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说起二十四节气
就不得不提咱大山西
4000多年前咱老祖先发现太阳规律
在尧王都城建起观象台
节气起源与山西
在二十四节气形成以前,安排农事需要观察星宿出没。顾炎武《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这个时期,普通百姓也需仰观天象以确定季节变化,生产生活受到很大的制约和影响。
神农氏、唐尧等先贤长期活动在我省晋东南、晋南地区,对节气的观察与创设应是发挥了巨大作用。这里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农作物生长繁茂,对总结提炼节气是非常有利的条件。史书载,神农氏“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据此或可推测节气为神农氏首创。《虞书·尧典》有“四仲中量”记载。帝尧命羲和等人分居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负责观测太阳出没、昼夜长短变化等天象工作。于是有“日中星鸟”(春分昼夜平分)、“日永星火”(夏至日长夜短)、“宵中星虚”(秋分昼夜平分)、“日短星昴”(冬至夜长日短)的记录,“鸟”“火”“虚”“昴”为二十八星宿中的四仲中星的星名。这段记载说明,尧时期我国已经设有专门观察天象的官员, 分别以“鸟、火、虚、昴”四星在黄昏时中天作为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标志。
考古发现对此也有应证。襄汾陶寺观象台约建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位于陶寺大城东南侧的祭祀区内,总体呈多层半圆台状,并设有小圆台观测点,结合远处山头作为测量、制定历法的基础。考古学家、天文学家普遍认为,陶寺观象台是观测太阳运动的天文台,与确定重要节气有关。这是我国产生节气最早的实物证据之一。
春秋末至战国初又产生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两至”“两分”和“四立”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气。传世文献中最早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是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已和现在通用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和次序完全相同。现代气象学长期的观测资料表明,山西中部、南部地区的气温、气压、降水、湿度、风速和日照等气象要素与二十四节气具有非常典型的重合性。以二十四节气为坐标,可以非常方便地反映古往今来气候条件的规律性变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谁家白首老人不会掐算节气流转,谁家蓬头稚子不会背诵节气歌谣。二十四节气是天文历法,是物候农事,是文化民俗,是人与自然历经千百年的传承运用,二十四节气成为中国人永不过时、永不丢弃的传统文化瑰宝。
二十四节气微档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汉武帝《太初历》(公元前104年)中,就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中。有人说二十四节气是阴历,这是一种误解。二十四节气是体现太阳黄道运动的阳历,其天文学定义为,日心黄经经过15 整倍数的日期,如春分0 ,夏至90 ,秋分180 ,冬至270 等。二十四节气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大大提高了古代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效率,为解决百姓吃饭穿衣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快和小编一起看看
在山西的二十四节气
春
立春
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
春气始而建立也
雨水
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
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惊蛰
每年3月5日(或6日)
正月启蛰,言发蛰也。
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春分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
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山西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谷雨
4月20日前后
雨水增多
利于谷类生长
夏
立夏
万物生长
欣欣向荣
夏之始也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
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芒种
6月6日前后
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
夏至
6月22日前后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小暑
7月7日前后
山西开启“蒸笼模式”
大暑
7月23日前后
正值中伏前后
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秋
立秋
8月7日或8日
草木开始结果
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
白露
9月8日前后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秋分
9月22日前后
阴阳相半,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寒露
10月8日前后
露水有森森寒意
故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
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
气肃而凝,露结为霜
冬
立冬
11月7日或8日
冬有终了之意
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
小雪
11月22日前后
气温迅速下降
降水出现雪花
但此时为初雪阶段
大雪
12月7日前后
大者,雪盛也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故曰“冬至”
小寒
1月5-7日之间
二十四节气中气温最低
至此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
1月19日-21日之间
寒气之逆极
故谓大寒
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藏王墓
吐蕃时期的王墓。年代为7~9世纪。位于今西藏自治区穷结县。现存陵墓8座。1959年中央文化部组织的西藏文物调查团曾进行勘查。墓群南傍班士诸山,北沿天河。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30:440000考古发现31平米古墓 出土文物与郑和有关 媲美秦始皇陵
郑和下西洋带回了许多外来文化和农作物,这一点我们都很熟悉。但他还带回了哪些宝物呢?据传郑和在航行归来后带回了大量的珠宝。这些珠宝究竟去了哪里?历代朝廷都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甚至有人开始怀疑郑和是否真的带回了珠宝。直到2000年,这个疑问才浮出水面。我要新鲜事2023-07-14 12:39:300000宁夏境内考古发现丰富了我国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3:08:050000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过年时为什么喜欢蒸制食物?
过年蒸糕蒸馒头的历史本文作者倪方六俗话说,“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眼瞅着就过年了,在过去的农村,这个时候忙热乎了。一个年过得是否舒心,就要看这馒头、发糕、包子三大过年面点蒸得足不足,蒸得好不好看。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说说这方面的讲究,估计不少上了年纪的网友都记忆深刻。(吃年饭)过去过年必不可少的是发糕,因为面是发酵后的制作的,故名。过年时蒸的发糕,又称“年糕”。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17:450000墓志铭:韩愈的文、颜真卿的字,这类文化遗产源起于何时
欢迎关注@考古李岩,与您分享考古带来的乐趣,也逗逗乐。#文物有话说##书法#考古老李就陕西最新出土的颜真卿书墓志铭曾经从考古的角度分析了颜鲁公的书法(链接:1、继续说陕西新发现的颜真卿书写墓志,考古方法说书法(二)2、陕西首次发现颜真卿书写墓志真迹,考古方法说书法),今天咱们再聊聊其中的历史与文化内容。说到墓志铭,作为一种文体,或者说是古代人写的一种文章的起源;是怎么来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1:14:2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