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无城”的挑战:周原发现西周城址和先周大型建筑
2020-2021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开展工作,寻找西周城址和先周时期的大型建筑。通过调查、铲刮断面、钻探、试掘、大面积揭露等手段,确认了周原西周城址,发掘城门一座、先周和战国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各一处。
一 西周城址
周原西周城址的探索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至本次工作开始前,已经掌握了各类遗存分布的大量信息,并在凤雏村南确认一“条状夯土遗迹”(现确定为北城墙)。综合这些信息,我们观察到王家沟有方折的转角,且与G30、G9、G18等西周沟渠围合成长方形,由此推测这个范围可能存在城址,沟渠的一部分是护城壕。通过两年的验证工作,可以明确此即城址小城。
1小城
小城位于周原遗址的西北部,东西约1480米,南北约1065米,整体呈规整的长方形,方向352°,面积约175万平方米。城址北、东、南三面有人工城壕,西面以王家沟为壕(图1)。

东城墙:起自齐家村北,至云塘水池转向东北,于强家村西与北墙交汇。城墙只存基槽,宽约8米,部分被后期道路叠压。开设解剖沟一条,可见基槽残深0.8米,保存夯土13层,层厚0.06–0.12米。夯土被西周中期的灰坑打破。东墙以东14.9米为城壕(G18),口宽21.2米、底宽7.2米、最深3.75米,有5次清淤行为(图2)。

南城墙:自王家沟转角至齐家村北,保存基槽宽25米。平面揭露一段10米长的城墙,并辅以断坎剖面了解结构,可见基槽由6块平行的夯土组成,每块宽4.2–5.7米,厚0.6-0.8米(图3)。夯土下叠压商周之际的灰坑,又被西周晚期灰坑打破。

西城墙:自凤雏村西至贺家村西,距王家沟30-50米。开设解剖沟两条,可见墙基宽12.5-13米,由三块平行的夯土组成,夯土厚0.6-0.85米。墙基上发现商周之际的奠基小墓,又被多座西周晚期灰坑打破(图4)。

小城墙的验证工作共开设探沟4条、铲刮断坎5处。工作表明城墙始建于商周之际至西周早期。
2大城
小城验证工作进行的同时,鉴于周原遗址的大量遗存分布在小城以东,我们开始考虑城外东、东南是否还有大城的问题。根据以往记录的部分夯土地点呈线状分布的线索,我们调查发现了大城南墙和东墙,再通过钻探和四处发掘、三处剖面,确认了大城。大城位于小城东南,基本包括了周原遗址的核心部分。北起强家-云塘(即内城北墙延长线);东至下雾子-召陈,南达庄白-刘家北,西抵王家沟。东西约2700米,南北约1800米,形状规整,方向352°,面积约520万平方米。除西南城墙因取土破坏无存,其他部分大都保存有断续的夯土基槽。东墙与门:东墙自下雾子村东至召陈村南,长1770、宽5米。在召陈建筑基址的东北有90米长的一段基槽宽约10米。全面揭露后发现门道,长17、宽5.3米,南北两壁有单独夯筑的薄墙(图5)。门道曾遭火焚,被倒塌的红烧土覆盖,地面上出土西周晚期的铜器腹部残片(图6)。门道北侧有嵌入城墙的门塾,面阔7.5、进深8.9米(图7)。城内一侧连接曲尺形夯土台,限定了入城后要向南转向,类似瓮城结构(图8-10)。门道南侧的城墙内外各发现马坑一座(图11),可能是与城门有关的祭祀遗存。







东南城角:位于召陈村东南,平面揭露完整,可见纵横的夯土板块。南墙宽7.5米,东墙宽7.2米(图12)。解剖显示夯土厚0.65米,夯层清晰,厚约0.08米,下压西周晚期灰沟或灰坑。夯土内出土西周晚期陶鬲。

南墙:自召陈村东南至礼村西南,长2415米、宽约10米。平面揭露两处,铲刮断面3处,可知基槽内有4块平行夯土,基槽底部不平,深的地方可达2米,遇生土则不深挖基槽。夯土内包含西周晚期陶片,又被西周晚期灰坑打破(图13-15)。



二 大型建筑基址
以往工作显示,周原遗址是关中西部商时期面积最大的聚落;王家嘴、双庵一带曾多次出土铜器墓,但能够解决聚落性质的科学发掘材料非常缺乏。为了探寻先周国家的中心,我们在王家嘴区域开展钻探,发现一种杂质很多的硬土。经试掘认为可能是夯土,遂结合2020年北京大学本科田野考古实习、国家文物局田野实践训练进行了大面积揭露,发现先周时期、战国晚期大型建筑各一座。
1先周时期大型建筑(F1)
一号建筑基址位于王家嘴中北部。东西宽38米,南北长约58米,总面积逾2200平方米。已揭露南部的28米,由正堂、东西厢房、前后庭院、附属建筑等组成。建筑正堂宽19、进深12.5米,是一座面阔6间、进深3间、前面有廊的房屋。推测整体结构为前堂后室,类似凤雏甲组建筑(图16-18)。



基址的台基部分已被战国文化层和明清堆积平毁,但保存了上百个夯土础坑,可见规整的柱网布局(图19)。四周庭院多处保存路土。

建筑地基保存厚至1米,其下叠压着商代京当型晚期、仰韶、龙山时代的灰坑。地基用土取自原地,混匀筛选后夯打,所以土质驳杂(图20)。

F1夯土被先周晚期小型墓葬、瓮棺和灰坑打破,前后庭院里埋有6座先周晚期小墓,并经碳十四测年,年代上限为京当型晚期,下限为先周晚期(图21)。

2战国晚期大型建筑(F2)
二号建筑基址位于一号基址以西25米,东西宽41米,南北长30 米,面积1200平方米。基址四角没有夯土,发现有踩踏面。基址内由10道贯通的墙基槽分隔成9条,每条内不规则分布着大量柱础坑,础坑直径0.4-1米(图22)。

二号建筑的夯土也是就地取用早期文化层,杂质多而小,夯打得更加坚硬。基址被20多座战国晚期瓮棺打破,解剖时发现夯土内包含战国晚期陶片,因此年代为战国晚期。建筑废弃地层中出土带“公”字铭文的陶量(图23),结合建筑特殊的形制、密集的木柱,推测可能是干栏式的大型粮仓。

三 学术意义
周原西周城址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为进一步探讨周原遗址的性质提供了重要证据。周原以往被认为是“周人的宗教中心”“贵族的聚居地”。此次发现的城址为西周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形状方正、规划明显,足以改变以往“散居聚落”的认识。自战国以来,周原在传统的西周历史叙事中没有清晰定位。但考古遗存和出土西周金文却反映周原是西周最重要的都城,有学者甚至提出周原才是文字材料中的“宗周”。新的考古发现支持这种认识,或将改变两千年来的传统看法,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城址的发现给以往所知遗迹提供了参照背景,向廓清城市布局结构迈出了重要一步。例如:召陈建筑群紧靠外城东墙,不会是王室宫殿建筑,可能是城市的功能性建筑;云塘至齐家的制骨、玉石、铸铜工场均位于小城东墙附近,远离城市中心;凤雏建筑群位于小城北部正中,方向与城址完全一致,结合周围存在的大面积夯土,小城北部应是宫殿区。各级贵族的青铜器窖藏绝大多数发现于小城之外,暗示西周晚期时小城相当于王城,小城以东、以南则是郭城。王家嘴一号建筑是考古首次发现年代明确的先周时期大型建筑,其规模和复杂程度均出人意料。钻探发现王家嘴区域还有大面积夯土,这为确证先周国家中心的位置提供了证据,为深入研究先周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王家嘴遗址区三面临沟,低而近水,东北距地形高亢开阔的西周城址0.6千米。从自然地形到规划方正的城市,反映着周王朝的建立过程。王家嘴二号建筑形式特殊,可能是战国晚期大型的官方粮仓。当时的官仓设置于县乡以上。王家嘴周边多次出土“美亭”陶文,此次在刘家墓地我们也发掘出了两例“美阳”陶文(图24)。近两年的工作表明,王家嘴至刘家一带的战国遗存相当丰富。过去认为美阳县在法门镇一带,新的发现为确认美阳县的位置提供了依据。《汉书·地理志》:“美阳,禹贡岐山在西北。中水乡,周大王所邑。有高泉宫,秦宣太后起也”。二号建筑不仅是难得一见的战国基层官仓实例,丰富了周原遗址内涵,而且与文献记载若合符节,增强了我们认定遗址性质的信心。

原颚龟:最古老的龟类动物(长6米/龟甲长满尖刺)
原颚龟是一种龟鳖目动物,属于龟类动物中最古老的动物,外形和现代的乌龟非常像,在鼻骨上方长有牙齿,体型庞大,嘴巴呈现角质喙,但头部无法缩回龟壳内部,第一批原颚龟的化石是在德国发现的,当然在泰国北部也有发现。原颚龟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7:44:470001中国猎龙:中国辽宁小型恐龙(长1米/恐龙-鸟类的过度龙)
在中国,目前发现了169种已经命名的恐龙,其中辽宁发现的恐龙数量是最多的。而在其中,中国猎龙是最不可忽视的,因为它是“鸟类起源于恐龙”的重大证据之一,它长的极像鸟,有一对翅膀,尾巴也有羽毛,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看看。中国猎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3:37:020000兰普龙:印度巨型蜥脚恐龙(体长10米/生存于1.9亿年前)
兰普龙是一种基础蜥脚类恐龙,属于巨型恐龙之一,体长高达10米,诞生于1.96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第一批化石发现于现代的印度,和板龙可能隶属于同一演化支。兰普龙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四肢较长,并且尾脊偏高。兰普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4:27:250000张舒:清代万里茶道述论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0:20:350000讲座:张海:从仰韶到二里头——中原地区的早期文明化进程
本文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课程《考古学研究》“中华文明探源的北大实践”系列讲座第七讲《从仰韶到二里头——中原地区的早期文明化进程》的讲座纪要。主讲人张海老师是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界新星和中坚力量,其博士论文广受业界好评。现将讲座纪要摘录于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08: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