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辽代壁画墓的发掘传奇
#虎年有娱#宣化古城,一座看似平凡却蕴藏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
历经沧桑、雄立一方的青砖城池,飞檐巍峨、造型瑰丽的钟鼓楼……徜徉街头,沿着一个个古老文明的印记,收获悠悠古城给你带来的一个个惊喜。那隐于城西4公里处下八里村的17座辽代壁画墓群,让你深切感受到中国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古韵。
当古墓地宫被打开时,那墓壁上浑然天成的色彩、精彩绝伦的画技,令人仿佛听到远古的嘱托,看到天地间独有的华彩;那画中的人物,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他们将历史的阴晴悲欢描绘成动人的故事,诉说着人世间的沧海桑田;那神秘莫测的墓顶天文图,历经千年风霜,站在时间肩头,恪守着天地古今的秘密。
这是谁的墓葬?
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奇迹的背后又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让我们循着一幅幅绝美壁画,再次穿行到古人生活的场景,欣赏那祝颂的歌舞,品味那浓浓的茶香,聆听耳边飘过的横笛声声和孩子们的笑语阵阵……
一、华彩千年
壤土沃衍,四山明秀,洋河缓缓流淌。作为辽代墓葬艺术的杰出代表,下八里辽代墓葬群所在的位置,正是历代相士、阴阳家们所看中之地。宣化,作为北扼大漠、南控中原的重要屏障,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历史上,戎狄进犯、边寇入侵虽使得这里荒远偏僻,但它始终没有远离人们的视线。向历史深处追溯,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下八里村发现了辽代古墓群。随后,省文物研究部门对这里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发掘,几方完整的墓志清晰地描述出了墓主人的身份。考古学者总结论证,此处墓葬群为辽代晚期汉人张氏和韩氏的家族墓群,建造时间在辽道宗大安年间至天祚年间,处在宋辽对峙之时段。“大安中,民谷不登,饿死者众……公进粟2500斛,以助国用,皇上喜其忠赤,特授右班殿直,累覃至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云骑尉。”作为第一个被打开的墓葬,该墓志显示,其主人张世卿是群墓中最显赫的长辈之一。这个凭借农业生产致富的乡绅,并不安于现状,他扶贫济困、乐善好施,自己不但当了官,也让整个家族逐步走向了仕宦阶层。饮茶听乐、诵经礼佛,这或许是张世卿的悠闲生活吧?纵马射猎、毡帐驻游,这或许是张世卿鞍马归来的游行之乐吧?猜想被一步步证实。1993年,时任省文物研究所所长的郑绍宗先生来到下八里,作为下八里辽墓考古队领队,对此地进行了更大规模的主动性考古探测和发掘,当年便又有4座辽代壁画墓被发现。
数十年筚路蓝缕,从上世纪70年代张世卿墓被发现至今,我省考古工作者在下八里村北不足2万平方米范围内,共发掘辽墓17座,其中12座为张氏家族墓,2座为韩氏家族墓,2座为契丹贵族墓,1座为空墓,已探明但尚未发掘的辽墓还有5座。一座座墓葬被先后发现,就像块块神秘拼图连接在一起,一幅鲜活的历史图景展现在世人面前。
黍、粟、核桃、葡萄酒;大小木桌、木盆架、三彩盆、木骨玉饰件;木制男女俑、武士俑、十二生肖俑等,在那些幽深的单室、双室墓穴中,各种食物、家具、器物恍如昨日陈布,依旧保留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而华丽富有的生活景象,也让我们看到了墓主人粗中有细的审美趣味和对生活品质的追寻。
新颖独特的五鬼图、跳绳图及三老会棋图,细致描摹碾茶、候汤、点茶、送茶等各道工序的备茶图,契丹族常见的出行图和乐舞图……壁画,是宣化下八里辽墓群的精华所在,也最能够集中体现辽墓群特殊的考古价值和文化内涵。
98幅、总面积360平方米的壁画,凛凛然布满了墓壁和穹顶,它们红的美艳,黑的庄重,绿的纯粹。如此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色彩鲜艳、保存完好的壁画,在我国辽代墓葬中独一无二。它们不但还原了千年之前张韩两大家族生活境况,也让我们看到了一轴盛美的辽代艺术画卷。“壁画之多、保存之好、内容之广泛,为辽代考古史中少有,全面反映了辽代科学、宗教、民俗、艺术……”郑绍宗先生生前曾高度评价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的价值和意义。
天文星象图确如郑绍宗所言。眼前的墓室壁画,可分为建筑彩绘、天文星象、花鸟装饰和人物生活场景等几大类。宴饮图、温酒图、备茶图、散乐图等描绘居家生活场景的画面,是人物壁画中的代表;祥云、折枝花卉、仙草、宝相花等花鸟装饰画面主要描绘在倚柱、斗拱、门窗、桌椅等彩绘上;天文星象图的代表即二十八星宿图、黄道十二宫。居家场景、郊游宴饮、宗教信仰等各种类型的图案共存于同一墓葬中,可见张世卿等人,期待死后依旧享受生前所拥有的奢华生活。仔细梳理这些壁画,我们还有了意外收获。它们不但题材丰富,而且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多为前后两室分布的墓穴,前室壁画描画散乐演奏、骑马出行,构成了相对开放的活动空间;后室壁画多描绘礼佛、诵经等侍奉活动,似乎是在相对密闭空间之内。然而,当我们将视线转移到墓顶天文图及斗拱、梁柱等建筑构件上的图案时,那些精美符号图像所构成的纷繁迷乱的空间,再一次拓展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和生命体验。从清晨备装到饮酒备宴,从品味茶道到歌舞升平,从诵经礼佛到博彩娱乐,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无所不有。那色灿千年的画面,那画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将我们一瞬间带入古人的精神世界里。或许,在欣赏这优美画卷惊叹其美丽的过程中,你还会有这样的疑问:历经千年,这些壁画为何能华彩如新呢?张家口市宣化区文保所所长王继红解释说,这是因为绘制壁画时,匠人们用到了朱砂、石青、槐黄等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再加上墓葬设计结构严密,防渗能力强,受温度、湿度影响较小,才使得壁画色泽鲜艳,宛如初绘。
二、茶路印记
“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宋人诗句不仅点出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将那条绵延万里、声名远播的古茶道清晰地展露在我们眼前。历史上,亿万斤茶叶从湖北、福建等地出发,它们上洛阳,过黄河,穿越茫茫沙漠,抵达亚欧大陆,把来自东方的茶道精神和至真至味,输送到遥远的异域他乡。在万里茶道上,一个最重要的站点便是宣化。朱元璋“以茶治边”等民族政策,大境门长城外“贡市”“茶马互市”等商业活动皆汇聚此处。数百年来,来自亚欧大陆腹地的牲畜、皮毛、银器等,在这里换成了丝绸、瓷器还有茶叶,张家口也从一座久负盛名的武城转变成了闻名世界的商贸之城。“我以茶来,彼以皮往。”在宣化,这样的贸易早在辽代初年就已开始。而那“茶香弥漫”的宣化下八里辽墓壁画就是对此最好的纪录和还原。沿着幽深的墓道走进张匡正墓穴,墓墙东壁的备茶图徐徐展开:一名小童低头碾茶,茶盏旁边的盘子里放着圆茶饼;另一名小童跪在他旁边,鼓着双腮正给煮茶的风炉吹气;站在他们身后的男侍伸出双手,似乎正要取走风炉上的茶壶;男侍身后的桌子上摆放着壶、盏、饼、夹等茶道工具,桌旁两只活泼的小狗上下雀跃、嬉戏打闹;画面左侧,两名女侍手捧刚刚注好茶的茶盏,转身正要给主人送去……整幅壁画疏密得当、生动写实,从碾茶、煎茶等动作,到茶壶、茶盏等一系列煮茶工具,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备茶场景,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看到一幅辽代茶文化的生活画卷。
备茶图在下八里辽代墓葬中,涉及饮茶内容的壁画不止这一幅,每座墓中都能或多或少地见到。无论是其表现内容、壁画数量还是完好程度,在国内都屈指可数。此时,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绘有与茶有关的壁画会集中出现在远离茶叶产地的长城脚下,却很少出现在茶叶产地的南方和中原地区呢?任何历史遗迹的出现都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其中缘由,还需要从辽宋两国的茶叶贸易说起。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纵横草原大漠、往来长城南北的契丹族,其饮食主要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腥肉之食,非茶不消,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所以,茶叶在游牧民族地区如粮食一般,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此说虽有些夸张,但也由此可以证明茶的市场之广,随之出现的便是繁荣的茶叶贸易。史书记载,最早和契丹有贸易往来的,是五代十国时期位于江浙地区的吴越国和南唐。吴越与契丹出于各自政治、经济需求,多次派使者携礼品互访,还打开了海上贸易往来的通道;对于南唐,辽太宗耶律德光和哥哥耶律倍在会同元年(938年)以羊马为聘礼通使南唐,换取了大量生活用品,其中的大宗货物就是茶叶。吴越归入宋后,契丹实行茶榷专卖制度,开设多处交易场所获取茶叶。“澶渊之盟”两国交善,中原和契丹结束了多年战乱局面,开始了正常贸易往来,茶叶在贸易中占很大比重。为了进一步加强贸易往来,宋王朝改革通商法,茶叶在各地可以自由买卖,中原和北方的茶叶贸易再次得到发展。而宣化下八里辽墓壁画中的茶图,均在宋景德年间之后,这无疑佐证了当时茶叶贸易稳定繁荣的史实。骡马相继、茶帮云集;藏茶上桌,说茶、斗茶、品茶……张匡正他们身处茶叶贸易和平、自由的年代,应该为自己感到幸运吧?因为宋辽之后,金元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再次让南北通畅的茶路燃起烽火。奔驰草原的铁骑、拒敌万里的长城成了那段历史的主角,万里茶道黯然失色。明朝初登历史舞台,茶路依旧不畅。朱元璋为维护中央集权统治,提出了“以茶治边”等民族政策,其本质是通过垄断茶贸易来实现固边富国。尤其是对北方游牧民族实行“贱马贵茶”的交换方针,不断激发南北矛盾,多次燃起战火。
散乐图这种状况的改变,发生在明隆庆五年(1571年)。这一年,明穆宗正式下诏,在张家口开设平等交易的马市,经历数百年战争烽火后的茶叶之路再次敞开大门。从宋辽时期契丹族同吴越人进行茶叶贸易算起,到明穆宗在张家口设立茶马互市,再到民国以后“草原茶叶之路”渐渐衰落,这条古茶路延续了近千年。可以说,跨越长城南北的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后又一条连接中外贸易的桥梁。亚欧大陆上各国互相贸易、互相交流、互通有无,让其成为传播中原汉民族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桥梁。而追溯万里茶道的源头,下八里辽墓壁画的出土无疑是最好的佐证,备茶图等壁画所体现的一系列与茶路、茶文化有关的历史信息,都在告诉我们,这种文化现象是塞外热土所特有的,而且一直绵延到了现在。万里茶道走张垣。对墓中张氏族人而言,或许漫漫茶道只不过是备茶、品茶的乐趣或茶帮铃响、背夫高歌、商机无限的成功体验,但多彩的壁画却在昭示我们,万里茶道无论经过多少硝烟,它都将各族兄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即便万里茶道已成为明日黄花,但那片片在水中旋舞的茶叶,依旧在为新的一天喝彩。
三、融通互鉴
“秋风不语僧初定,茶火无烟鹤自回。”中国传统文化中,茶道思想向往清净,意在品茗中感悟人生愉悦,从而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与超脱。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则主张众生皆苦,要通过静坐等方式来超脱自我。在宣化下八里辽墓众多壁画中,反映茶道文化的备茶图和反映佛教文化的备经图所暗含的联系及诸多墓志,都是以茶伴禅、以禅入茶、禅茶融合精神的体现,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体现。“不食荤茹,不乐歌酒,好读法华、金刚经”“公自幼及耄,志崇佛教”……分析这些墓志及备茶图和备经图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到,由于墓主人出于对佛教宣扬地狱之苦的畏惧,希望通过生前阅读经书来摆脱这种畏惧,而在诵经、祈求的过程中,具有提神静心的茶便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清新、雅致的茶道文化与主张修身养性、去除杂念、陶冶情操的佛教文化在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中相互交融,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张家口市宣化区文保所原所长刘海文介绍,茶道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融合是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墓中壁画既道出了茶道与佛教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传统士大夫阶层对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推崇。
出行图如果说备茶图和备经图暗含茶禅文化的融合,那妇人启门图则表示契丹族对儒家耕读文化的认同。妇人启门图中,有的仕女正在优雅羞怯地打开一扇门,欲从后宅跨槛而出;有的仕女则手携头梳双髻的小孩儿,一起嬉戏玩耍。整个画面极富动感,表现了深宅大院内,汉人家庭妇女相夫教子、阖族共居的生活画面及其富庶的生活状态。“怀忠孝纯诚,得商贾之良术。栉风沐雨,贸残鬻贵,志切经营,不数十载,致家肥厚,改贫成富,变俭为丰,田宅钱谷,咸得殷厚。”“少以家事为主,既勤且俭,庶几克家。虽农务之末,亦尝亲之。至于栽植园果,经营籍产,日有所增,信其作室菑田,公之谓也。”韩师训、张世本的发家之旅及妇人启门图都在明示,在契丹文化影响无处不在的大辽王朝,考古发现的辽代墓葬,并不仅仅从表面描绘这些贵族的生活状态,背后所代表的是契丹民族对儒家耕读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之后便是吸收与借鉴。欣赏辽墓壁画中的散乐图,一场汉辽融合的视听盛宴呈现在我们眼前。乐人身着圆领博袖长袍、腰束带、头戴花脚幞,他们手持汉民族的传统乐器,正在纵情演奏。演员的服饰、乐器及演出阵容,都体现了宋代宫廷及官府的正规演出形式,它似乎在告诉人们演员是汉人,演出的内容及形式也是汉式音乐。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场散乐演出中,契丹民族文化也隐存于细微之处,因为表演的乐人脚上穿着契丹人的筒靴。以汉文化为主体演奏场面,却也渗透着契丹文化因素,这场不同文化因素混融的演出,正是宋辽文化交流情景的具体再现。茶与禅的融合、汉族与契丹的交流并没有止步于此,这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碰撞。1998年,在宣化下八里辽代墓群发掘一处夫妻合葬墓。考古揭示,这种合葬墓是契丹人和汉人通婚,死后按照各自习俗、信仰葬在一起的墓葬。墓中男主人身罩铜丝编成的铜网衣服,代表了辽代契丹贵族享有的高等葬式。合葬墓中,出土的两件国家一级文物“真容木偶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真容木偶像”,即用木头按照死者的身高,制成木偶人像,在面部雕刻死者的容貌,腹部掏空后用于存放死者火化后的骨灰。而这两件“真容木偶像”的面部雕刻女子的容貌,它们身高不同,年龄差异也很明显,一个是长着皱纹的老妇人的样子,一个是年轻女子的容貌。出土时,老妇人模样的木偶腹部有骨灰,而另一个面容年轻的木偶腹部并没有骨灰。“这种火葬形式是辽代信仰佛教的汉人的一种葬式,被称作‘荼毗礼’葬式。”王继红说,汉、契丹两族通婚,表示契丹民族与中原王朝建立了密切联系,两者之间的交流活动逐渐频繁且深入。
真容木偶像禅茶文化的融合、耕读文化的交流、“荼毗礼”的葬式……在宣化下八里辽代墓群壁画中,张氏族人墓中的天文星象图是中外文化交流最集中的体现。墓顶上,以悬挂的铜镜为圆心绘有莲花藻井。藻井外围为传统的二十八星宿图,围绕星宿,还绘制了黄道十二宫。这幅天文星象图,是考古界继汉墓星图和北魏天象图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它完美地把中国传统二十八宿记星法与古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融合在一起。郑绍宗先生认为,古巴比伦时的黄道十二宫图,应该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并呈现出明显的中国化痕迹,这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史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珍贵史料。地宫沉静,琼宇巍然。在宣化这片曾是战马嘶鸣的土地上,一枚枚穿透时光烟云的箭簇,一片片猎猎风中的经幡,已被轮回的冰雪埋葬,被翻卷的浪花冲淡。但那逐渐风化的壁画颜料却在告诉我们,通往草原的万里茶道上,早已唱响了和谐、包容、交流、互鉴之歌。金戈铁马自古以来并不是最优选择,而唱响文化大合唱,建立命运共同体,才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最强音。
河南出土的大型墓葬 发现了绝世珍宝(墓葬宝物)
河南的一个大型墓葬里发现了类似于兵符的文物。每次到了秋收时节,很多农民都会在土地里劳作,而在前些年河南某地有农民正在收玉米的时候,居然发现自家的玉米地里出现了一个大坑,于是他们赶紧去报告给了当地的派出所。而派出所的民警们在经过简单探查之后,发现这里有可能是一个墓葬。因为在这里有着很多墓葬必须要有的特点在旁边还发现了几个盗洞。大型墓葬我要新鲜事2023-09-23 20:26:320000传说此山埋着一艘船,考古学家拿雷达扫描后,发现了“龙船墓”
考古学家们会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来判断一个地方有没有古代的墓葬,不过不是所有的资料记载都是靠谱的。有一些靠着挖墓发财的人,判断墓地的依据更多的来自于一些乡野传说,以及一颗敢于赌一把的心。有眼力见和判断力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中外考古的区别我要新鲜事2023-07-04 16:10:310002老农发现战国时期青铜器 商人出价十万元(国宝文物)
老农发现的青铜器是一个国宝级别的文物。1991年,广西村民陈海贵发现地里种的花生被一只狐狸偷吃,在追赶狐狸时,发现他跑进一个山洞。此时,胆大的陈海贵也顺着洞口钻了进去。靠着手电筒,他并没有发现狐狸的身影,而是发现洞边土堆中露出一只有头有脚并且发出幽幽的绿光。走近一看,发现原来他是一只青铜器。冥冥之中,陈海贵觉得此物非同一般,于是将他带回家。文物贩子我要新鲜事2023-10-20 20:39:410000讲座纪要|水下考古与中国实践
2021年3月19日上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建忠老师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A座101教室,为我们带来了题为《水下考古与中国实践》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分为四个部分。在介绍了“水下考古”的定义后,宋老师以学术史的角度梳理了水下考古产生的背景及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历程,最后为我们介绍了中国水下考古重要案例。一.水下考古学的定义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49:370001荐书 | 考古风华的别样叙述——读郑嘉励《考古者说》
郑嘉励压根儿没有想到,自己因为一句“我这考古工作吧,上班就是上坟”,而被很多人视为“段子手”。之所以人们会有这样的看法,大概与他的文章《上班就是上坟》脱不了干系。但是,当读过他的《考古者说》之后,读者会发现,无论工作还是创作,郑嘉励始终是严肃的,真诚的。考古者说作者:郑嘉励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4月定价:58.00元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0:38:06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