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际根:郑振香不仅仅是妇好墓的发掘者,更是研究者
小瓜按:这两天汉文帝霸陵的确认在网络上频频刷屏。值得庆幸的是发掘领队大人已经表态目前不会发掘墓葬,待日后文保技术上去了再说。目前只是通过陵墓周边的调查和发掘确认墓主身份。而我国发掘的古墓能确认墓主身份最早的便是著名的妇好墓。最近殷墟老队长唐际根教授发文为大家讲述郑振香先生不仅发掘了妇好墓,更研究了妇好墓。这也提醒我们不仅要关注古墓发掘情况,更要看后续的研究。以下为唐教授的文章,大家可以读读!
我在多个场合说过:考古学家最刺激的事,莫过于挖古墓的过程中突然“认出”了墓主。

郑振香,“认出”了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一位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妇好。
3200多年前,妇好身居王后,光鲜亮丽。她活跃在政坛,驰骋在沙场,主持祭祀,巡察年成,生儿育女、召见“多妇”。她爱好收藏,尤喜精致玉器,活得像个现代“小资”。
3200多年前,美丽的妇好“归于尘土”。她放下自己的男人、自己的国家,沉睡在洹河岸边一处低丘之上。
3200多年后,随着女考古学家郑振香的到来,这位传奇王后终于穿越,为今人所知。
1975年,郑振香将自己的田野工作安排在小屯一带。这年她的运气似乎格外好,先是在小屯北地发掘殷代房基2座,随后又发现一处可能是殷代晚期商朝王室制造玉石器的场所。也是这一年,郑振香在小屯村西北钻探到一座保存完好的墓葬,其规模超过了平时所能见到的普通商墓。丰富的田野经验,让她确信自己即将与一位商代贵族相逢。

发掘妇好墓的过程,郑振香写过文章,描述得很详细。大家从网络上也能够搜到各种转述,我无意重复。这篇文章中我只聊聊网络上搜不到的郑振香对妇好墓的论述。例如,墓主是如何确定下来的?“妇好”又是什么意思?妇好墓是否孤独地葬于宫殿宗庙区?这座墓葬的发现究竟在哪些方面推动了考古研究?
1976年,妇好墓刚刚打开的时候,郑振香震惊了。墓里足足埋藏了210件青铜容器,加上大批兵器、工具等等,青铜器总重量达到1.6吨。埋入墓中750余件玉石器,更让郑振香见识了商代玉器的丰富品类。最令郑振香兴奋的,当然还是109件青铜器上的“妇好”或“好”字铭文。当她意识到铜器上铭刻的“妇好”便是甲骨文频繁提到的商王武丁配偶时,她完全明白自己遭遇了一位商朝王后。
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郑振香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历史系等单位的学者开了一次座谈会。学者们围绕墓主人身份展开了论证。讨论过程十分热烈,但大家的结论却出奇一致:墓主是商朝“中兴之王”武丁的三位上了“祀谱”的配偶之一:妣辛。
妇好墓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丰富的随葬品数量,更在于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
郑振香认为,“妇好”是墓主人的“专指”,“妇”是其爵,“好”(或“子”)是其姓。在商王的祀谱中,妇好便是妣辛。“辛”是其在祀谱中的“庙号”。郑振香还认为妇好墓部分铜器所见的另外一组铭文母,可能是妇好的“字”。
发掘妇好墓的同时,郑振香勘探了周边地带,确认妇好墓并非孤独存在于商王朝宫殿宗庙区。1981年,郑振香在《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一文中,公布了另外两座殷墓的资料,用事实说明妇好墓周边还有其它墓葬,甚至可能是妇好亲人的墓葬。
考古学家常常通过“分期”来排定出土文物的年代。早在1960年代,考古学家便将殷墟文物分为四期,大体与盘庚迁殷以后的二百余年历史相对应。地层学研究给各期文物排定了相对早晚:第一期早于第二期,第二期早于第三期,第三期早于第四期。
虽然相对年代建立起来了,但依据地层学和类型学建立起来的各期年代并不能直接与历代商王衔接。妇好墓的出土文物属于殷墟四期中的第二期。妇好既是武丁配偶,又先于武丁而死,故殷墟二期文物的绝对年代对应的是武丁前期。于是殷墟文物的编年,便直接与商王建立了联系。这对于商王朝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郑振香在她的几篇论文中,将妇好墓在这方面的学术价值,论述得十分清晰。
过去,大家熟悉郑振香更多是因为她是发掘者,我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明白郑振香不仅仅是妇好墓的发掘者,更是妇好墓的研究者。

郑振香发掘和研究妇好,除了缘分,更靠执着。1980年出版的《殷墟妇好墓》,是在艰苦条件下完成的。
郑振香和考古队员们的驻地位于安阳小屯村西的旷野。早年隆冬,我曾到郑振香先生的宿舍请教问题,见过郑先生那张简易木板床上叠着的略显干硬的被子,她使用过的手电筒、肥皂盒,以及搪瓷杯(上图)。笨重而斑驳的书桌上,朱漆已成片脱落,桌面粘着蜡烛残迹,告诉我昨夜先生曾经秉烛而读。望着单薄的砖墙,我甚至能感受到夜幕来临时,穿过缝隙呼啸而来的刺骨寒风。
郑振香与妇好的缘份,并不仅仅是发现了妇好的墓葬,其实还有妇好昔日到过的宫殿。
1989年,郑振香在小屯东北发现一座商代建筑。这座建筑规模宏大,其北部“正殿”的台阶之下,出土了一件铸有“武父乙”三字的青铜盉。这件铜器以及埋在夯土中的几件陶盆,均表明建筑完成于武丁时期。无论是年代、规模、还是位置,这座建筑有很大的概率是当年妇好和武丁并肩而行的宫殿。
郑振香先生今年已经92岁。这是我第二次写有关先生的事迹。
她不喜欢别人写她。但别人怎会忘记她遭遇妇好的传奇呢?
唐际根
2021年12月13日
作者1993-2017年间曾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队长,
现为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席教授。
商王朝的青铜戈,表明周人出动跨时代奇兵,难怪武王一战灭商
作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牧野之战留下很多谜团,其中最大的是以逸待劳的商朝军队,为何打不过远征的疲惫之师?以史书留下的线索来看,商夷战争消耗了国力、被武装的东夷俘虏临阵倒戈、内部叛徒的卖国求荣等都是商朝灭亡的原因,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周武王远征殷商时,必然不可能将希望全部寄托于俘虏倒戈、叛徒破坏等身上,周人必然有其取胜或安全撤回的把握。我要新鲜事2023-09-25 19:15:270000吴承明:关于传统经济的通信(下)
(十五)拜读大作前稿,我曾说多种资源配置机制的理论是一大创造。这次修订稿,提出各种机制之间及其主体利益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是又一创造。市场机制显然是最主要的调节器。这样,整个中国封建经济的运行,有了一个系统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框架已形成,至于其完整化,恐怕要等发表后,听取时贤评论,再作修正补充。0000古代怎么打土地官司?这件农民意外挖出的青铜器上有记述
与邦君厉的土地诉讼案本文作者吴艳倪方六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聊过五祀卫鼎:1975年2月,陕西岐山县京当公社董家生产队农民,意外挖出一批珍贵的西周铜器。其中有西周中期贵族裘卫所作的4件青铜器“裘卫四器”——卫簋(又称穆王廿七年卫簋)、三年卫盉(又称卫盉)、五祀卫鼎(又称五年卫鼎)、九年卫鼎。这些文物经专家鉴定,全是国宝。(五祀卫鼎)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34:180000研究中国古文明 中正大学教授出书
2016-10-1720:16联合报记者谢恩得╱实时报导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郭静云花了10年比对考究数千年来的甲骨文和金文等图案文字,今年发表新书《天神与天地之道》。她表示,中国古文明的最初信仰核心价值是天地和合,国王与人民,中央和四方都和谐,国家社会才能长久强盛;许多上古时代宗教信仰更证明,中华古文明起源地确在长江中游,而非黄河流域。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46:500000郭静云、王鸿洋|探讨中国翼兽问题之要点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49:4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