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
大家都知道许宏老师是考古学界有名的学者写小书的作家,之前先后出版的《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都广受好评,作为解读早期中国系列的第四本《东亚青铜潮》可以说是酝酿许久,好几年前就听说出这本书,但是始终没出来。但可靠消息是这本书本月就出来,最晚下个月网上差不多可以买到。反正我先搞到一本尝尝鲜。
我作为许宏老师的忠实读者,之前那几本也看过。《最早的中国》主要立足二里头遗址那一个点,讲述二里头遗址作为东亚地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都邑的存在。通读之后,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其中,作为一个考古人详细介绍和解读自己遗址的那份田野人的情怀和资料气。而这个最早中国说也可以说是许老师给自己立的一个flag,如果从我们学生写论文的角度看就像先挖了一个坑,之后还要从多个角度反复论证。
第二本《何以中国》是我觉得最好看的一本,当时大家看后确实有一种看侦探小说的感觉,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各个细节和典故,讲述了从陶寺到二里头,从龙山时期漫天星斗到二里头时期的皓月当空。如果说第一本是讲最早的中国——二里头遗址是什么,那么第二本就是讲这个最早的中国如何来的。我觉得正是这本书的成果,使得许老师真正迈入了学术作家的行列。
第三本书《大都无城》可以看做许老师关于先秦城邑考古研究的一个集中亮点,也可以看做是他如何论述二里头遗址作为一个没有城墙的都邑却有那么高的地位,因为作为一个强大而自信的王朝,它不需要在自己的都城建外城墙。而区隔皇宫贵族和平民的宫城墙是必须要有的。但是当年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是没《何以中国》好看的。一方面可能我不怎么习惯许老师倒叙的写法,另一方面可能是我先看过那篇关于“大都无城”学说的论文,所以已经知道些而没新鲜感。再者,我也觉得自秦汉之后的都城可能真的不是许老师所擅长的,所以那部分不是那么精彩。
前三本书已经从一个点到整个中原地区龙山到二里头的时间段,再到上下几千年的都城演变。而这个月即将面世的《东亚青铜潮》则是站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角度来看待,我国文明早期的发展。而作者的切入点正是在那个时间段我们非常关注的青铜器。虽然很多人讲青铜西来说,但是中国青铜礼乐器却独具特色。在距今五千多年到三千多年前,东亚的青铜潮头是如何发展的值得期待的。另外,据我所知,许老师擅长早期都城,早期文明,早期国家的研究,但是写青铜器的文章却不多。他如何在那么长时间段,那么大的空间,驾驭起来其实并不算自己学术专长的资料,从方法论角度我也是很期待的。
如果想了解一本书如何成书,我们通常会看书的后记,下边我把后记给大家打出来了。如果想了解书的大致内容则可以看看文末的目录。
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家伦福儒教授说过,“考古学使我们有可能把每个国家的早期历史看作整个人类更大范围的历史的一部分”。串联起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脉络,找回我们失去的文化记忆,正是考古人的使命所在。本书所力图勾画的,仅是波澜壮阔的东亚大陆青铜文明画卷的卷首。从大历史的视角看,它是中国纳入欧亚大陆青铜贸易与交流的“世界体系”的开端,也是“青铜中国”和王朝中国的肇始。与后世人类文明的壮美相比,书中所展示的最早的金属文明的遗存似乎还缺乏视觉冲击力,但缘起,往往是最迷人的。倘若本书能为全球早期文明的建构起到些许增砖添瓦的作用,我也就至感欣慰了。
如果说《大都无城》是关于“不动产”的盘点,那么本书就是关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初期最重要的高科技“动产”——青铜器的梳理与整合。重要遗物,必须放到“不动产”这个大的背景关系(context)里,才能使其彰显出应有的价值和原初的辉光。由于有了“不动产”盘点分析的基础,这本书的着笔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坦白地讲,与前几本小书相比,这本写起来又有捉襟见肘之感。因不肯凑合,要捋清全貌,就得补上学界未做、个人视野未及的基础性“功课”。那就是,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尽可能量化梳理考古发现,以期勾画出更确切的轮廓,得出更确切的认识。贪全贪大,小书大做,加之各种杂务,使得书稿一拖再拖。这是我要向关注、期盼此书的读者致以深深的歉意的。
对此书定位的把握,即兼顾好看与好用,是颇费踌躇的事。我很希望这本书在好看的同时,也是一本翔实好用的、具有资料性质的书。它不仅适合于文史爱好者,也更有益于我的年轻同行,因而学术情结和职业习性一直难以放下。
最初交稿时,有500多个注释。经与编辑切磋,考虑到本书并非纯学术专著,且为了使读者阅读流畅,删去了200多个,其中的出处多有将第一手的考古材料改为综述性论著,删去若干报告和论著的副标题及页码、图号等,或干脆删去注释的情况。这实在是忍痛割爱的事儿。作为弥补,我们在书后加设了“主要考古资料存目”,以便读者查阅。如果这本偏于学术的小书尚具有一定的可读性,那相当程度上要归功于责任编辑曹明明女士的把关建言与在编辑工作上的辛勤付出。这是我要特别表示感谢的。
本书中关于青铜器(群)的断代,主要采纳朱凤瀚先生的观点(《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并参考了最新的发现与研究成果。附录二中周边各区域相关考古学文化及其年代的排定,主要参考了井中伟、王立新先生的意见(《夏商周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13、2020年)。
书稿写作中,曾得到北京科技大学李延祥教授、陈坤龙教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国科研究员,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乔虹研究员,新疆师范大学刘学堂教授,吉林大学井中伟教授、成璟瑭教授,辽宁师范大学徐昭峰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郭妍利教授、胡保华副教授,山东大学邓聪教授、王青教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波研究员,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伟民研究员、高成林研究员,国家博物馆李维明研究馆员、戴向明研究馆员、王力之研究馆员、王建平研究馆员,首都师范大学袁广阔教授、陈北辰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易华研究员,以及我的同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施劲松研究员、严志斌研究员、刘煜研究员、何努研究员、高江涛研究员、赵海涛副研究员、陈国梁副研究员、常怀颖副研究员,队友赵静玉高级技师和我的研究生贺俊、葛韵、司媛等同学的帮助。从书中所引考古文献可以看出,各区域考古同仁既往全面系统的研究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扎实的学术基础。限于篇幅和体例,无法一一加注,在此谨向有益于本书成稿的所有作者、编者和师友,致以诚挚的谢意与敬意。
书稿的最后修订,时值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警戒防疫之际。置身“地球村”时代的当下,思考东亚最初纳入“世界体系”的千古往事,抚今追昔,感触良多。天涯路远,见字如面,愿与读者诸君共勉。
许宏
2020年仲春
目录
引子 从司母戊大鼎说起 1
一 时空界说 9
东亚·东亚大陆·中国·中亚 11
甲骨文·殷墟文化·公元前1300年 14
何人用铜,如何用铜 15
二 青铜潮前锋大扫描 19
“原始铜合金”初现期(公元前4700—前2100年) 21
仰韶时代 寥若晨星 21
红山人用过铜吗? 25
龙山前期 朦胧探索 26
多种合金尝试期(公元前2100—前1700年) 29
西北华北 高地先亮 30
中原出彩 东南空寂 33
龙山时代 东北无铜 55
高地前沿 繁星密布 37
中原持续 互动创新 41
三 核心区域及其冲击波 45
先导二里头(公元前1700—前1550年) 48
青铜大邑出中原 49
众星捧月看周边 58
蓬勃二里岗(公元前1550—1300 年) 62
早期承前 礼制初成 65
晚期波峰 四方推展 79
四 潮头外缘大扫描 95
推波有活水:西北至北方 97
晋陕地区 97
河套地区 97
甘青地区 100
观潮此处佳:燕山至东北 103
直接进入青铜时代的区域 103
渐次进入青铜时代的区域 109
无缘青铜时代的区域 112
各区域青铜时代上下限的梯次 113
潮平两岸阔:大黄河三角洲 114
太行山东麓平原 117
海岱及周边地区 118
韵味看余波:长江中下游 120
江淮-江南地区 120
长江中游左近地区 120
微澜漫西南:川渝藏地区 122
五 观潮的断想 127
“青铜时代”:从遗存到概念 129
谁先进入青铜时代? 129
谁的青铜时代? 132
时空遐思:对二维边界的探究 135
东亚“铜石并用时代”献疑 135
半月形地带与“中国弧” 138
潮余拾贝:器物身世趣话 144
谜一样的兽面铜牌饰 144
巫术之镜,妆容之镜? 149
长身战斧与环首刀 152
喇叭口耳环与臂钏 156
渐远渐变的倒钩铜矛 159
权杖受阻于神奇“弧带” 163
附录一 余绪寻踪:“重器”纵览 167
(一)中原地区 168
(二)西北至北方 171
(三)南方地区 176
附录二 东亚大陆使用铜器的考古学文化一览(公元前3000—前1200年)
注释 181
主要考古资料存目 198
后记 209
104册珍贵古籍获新生,“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成果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
2023年5月16日上午,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公益三方联合主办的“同心护珍宝聚力续华章——‘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成果展”开幕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2:15:100000天一阁博物院的预防性保护与数字化项目初探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自明代至今,已发展成以藏书文化为核心的专题性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兼具收藏、保护、研究、展览等功能。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3:43:040002新发现 | 山西朔州发掘一批东周至秦汉时期墓葬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7:52:090000「考古词条」旧石器时代 · 水洞沟文化
▲水洞沟遗址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20年代初发现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水洞沟附近。根据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和层位判断,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发现和意义▲水洞沟遗址位置图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1:04:570000尧都陶寺,最初中国知多少?
要秀中国,需知中华为何五千年?而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进程中,陶寺遗址是一处非常重要的遗址,在听了领队大人高江涛老师的现场说之后,我们心中大致也对陶寺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21:4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