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考古专题十三讲》成书缘起及主要内容
昨天看到有老师提到拿到了一本《埃及考古专题十三讲》,很多网友参与了讨论。看到后也蛮吃惊,没想到几年前参与编辑的一本书,现在还比较受欢迎,上京东上查了下这本书确实卖得还不错。如今想想当时硕士刚毕业能参与到这样有意义的事还是挺幸运的。所以,先把讲述这本书的成书的缘起和主要内容的前言摘录于下,有兴趣的师友可以搞本看看,当年分给我那十几本,只两星期就都送完了。

埃及作为世界考古的一块圣地,古埃及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二百年来埃及考古始终吸引着全世界各国考古研究者的目光。自上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兴起以来,经几代考古人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考古大国。然而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迄今为止我国的考古队还未曾赴埃及进行考古发掘与研究。2016年7月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审议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赴埃及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列入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该项目不仅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古埃及文明的了解提供新的契机,而且有助于国内外广大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古埃及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研究,探讨两大文明发展的内涵机制与特征。同时也更好地配合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增进中埃两国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进一步了解古代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和所占据的突出地位,意义深远。为更好地推进埃及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顺利开展,我所决定邀请国内外知名埃及学家和埃及考古学家进行专题讲座,并将讲座内容汇集成《埃及考古专题十三讲》。

本书的前六讲由三位国内知名学者所讲。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金寿福教授,分别在第一、二讲中以宏观的视角回顾了埃及学与埃及考古诞生的过程,并高屋建瓴地总结当今埃及学和埃及考古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他本人的思考。第三、四讲由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郭丹彤教授所讲,这两讲集中于当今埃及学研究最为重要的两大问题,即古埃及的年代学和古埃及人的创世观念。由于年代序列问题是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所以了解年代学可为学习古埃及文明树立纵向时间上的标杆。而在埃及地区众多的墓葬和神庙建筑等遗迹均与古埃及宗教有着密切的关联,了解古埃及的创世观念对于了解古埃及文明十分重要。同样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李晓东教授则进行了更为微观的个案研究。在第四讲中李教授以捷尔象牙牌的铭文为切入点研究年代问题,结合个案研究同时提出了对当代埃及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的思考。而第五讲则通过研究Dj ankh这个大量出现在古埃及文献中的短语,讨论了“赋予生命”这一当今学界极为关注的跨学科性质的话题。以上六讲从宏观到微观,从总览全局到个案研究,既有专业的视角同时又深入浅出,集中代表了我国当下埃及学的研究实力。

本书的第七至十三讲则分别由三位国外埃及考古学家所讲。其中来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托马斯·施耐德教授分别从国家与帝国、宗教与神庙、生死观与墓葬、社会与认同四个角度在第八至十一讲中以大量的考古学信息论述古埃及的政治与经济体制,宗教与死后的精神世界,现世社会的阶层划分、身份认同与女性地位等问题。该四讲不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埃及的社会面貌,同时亦代表了当今世界埃及考古研究的前沿。另在第十二讲,施耐德教授着重讲述了萨卡拉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现状,该地区是古埃及最为重要的墓葬区之一,而中国考古队也将于2017年下半年赴埃及发掘该地区的蒙图神庙遗址,该讲对我国考古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在本书的第七讲和第十三讲则由来自美国驻以色列考古研究所所长马修·亚当斯博士和来自埃及古物部古代埃及文物司司长马哈姆德•哈桑•阿菲菲•埃尔•谢里夫博士讲述其所在部门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发现。亚当斯博士率领其团队对长期被忽略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进行发掘,发现了蒙迪斯古城从第一王朝早期持续到中王国早期的地层,以求可以复原蒙迪斯古城公元前三千纪的历史进程。阿菲菲博士所领导的古代埃及文物司则在下埃及地区、开罗和吉萨地区、上埃及地区以及西部沙漠地区进行几十处遗址的发掘,时代覆盖自第一王朝至希腊罗马时期。这两讲所展示的均为当前埃及考古的最新发现对于国内外专家学者了解和研究古埃及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以上十三讲虽然内容有限却极具代表性,既包括国内埃及学家的研究与认识,也有国外埃及考古学家最新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另在本书最后还附录2016年11月我所前往埃及考察报道和相关埃及考古参考书目。
该书在保持学术专业性的基础上,力求图文并茂、语言通畅、通俗易懂,不仅可以成为学术界学习埃及考古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亦可满足大众对埃及考古知识的需求。希望以此书的出版为契机,正式迈出中国考古由考古大国走向世界考古强国的道路,不仅锻炼培养出一支专业的埃及考古发掘研究团队,同时也唤起大众对古老文明学习了解的热情。
注:本文主要内容摘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埃及考古专题十三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安徽的一座古墓 为了他高铁多花两亿(重要古墓)
让高铁绕行的古墓是明皇陵。自从我国古代开始有着比较完善的墓葬文化,这是中国古代人们经常会说的入土为安。一般来说,越是地位比较高的人,对于墓葬就越是比较有要求一些他们在建造自己的墓穴的时候都会非常讲究风水。现在很多古代历史名人的墓穴都已经被改造成美了旅游景点,有一些是根本完全不出来。不过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国还是愿意保护这些文物。古代墓穴我要新鲜事2023-03-06 18:13:430001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1:19:440002李济:中国古器物学的新基础
中国古器物学的新基础,建筑在现代考古学与民族学组织的田野工作所搜集的材料上。要了解新基础的性质,我们应该先检査一次旧基础的结构。由北宋到清末,中国的古器物学家有过不少的辉煌成绩;但是很显然,假如我们墨守传统的方法做下去,这门学业的前途,就显得没有多少路可走了。这里有一个重大的原因。让我把八百年来古器物学在中国进展的情形,先做一番概括的说明。0001安徽博物院这件青铜器 外观神似路由器 用途至今不明
1959年3月,考古学家在中国安徽省屯溪地区进行发掘时,发现了两座西周晚期的墓葬,其中出土了许多青铜器。其中一件青铜器的造型极为超前,让人不禁疑惑,它通高31厘米,柱高16.5厘米,重5.25公斤,上方竖立着五根等距离、等高度的柱子,底座中间为空,表面装饰着云纹。这种青铜器的造型在当时和后来的史料中都没有出现过,因此其具体用途一直未明。我要新鲜事2023-09-09 20:55:070000李零: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自序)
我对《老子》的兴趣,萌发比较早,持续比较长。回想一下,第一次接触《老子》,在什么时候?我记得,是在高中一年级。初中三年,后两年,特别是最后一年,我的兴趣是背古诗,梦想学会写古诗,还有一手好文章。十五六岁,我犯了错误,在闭门思过,不是躲在家里,而是躲在心里,我和我——从前的我,简直判若两人。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