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铙:浙江最早的三件青铜礼乐器
这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器形像铃,但是形体更大,口部向上呈凹弧形,主体部分像是两个瓦片相互覆盖的扁圆体,横截面呈阔叶片形,两侧的角比较尖锐,被我们称为铙。器物主体正中下部为一管状的柄,被称为“甬”,甬通常中空,与主体内部相通,甬内通常有木段。因《周礼·地官·鼓人》有“以金铙止鼓”之说,所以有学者认为铙是退军时用来指示停止击鼓的。
在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的墓葬中多次出土有铙,通常以三件成组,且形制、纹饰、铭文均相通大小逐一递减。根据现在实测音频,铙这类乐器不能演奏完整的乐曲,应该是与其他乐器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商代的铙应该不仅用于军旅,而且还可用于祭祀和宴享。
现在互联网经济发达的浙江地区,在商代是赤裸裸的边缘地区,在商代之前这里仅仅出土过个别青铜小件工具或兵器。但是,在商代晚期却出土了三件铜铙这样的乐器。
第一件云纹铜铙在1959年出土于长兴县小浦上草楼村。该铜铙通高51.4厘米,宽40.4厘米,甬长18.2厘米。铙体正反面均装饰有三排18个乳丁,篆和钲处均饰排列整齐的勾连云纹,甬正上方由细线勾勒出简化的兽面纹,舞部的勾连云纹线条舒朗流畅。该大铙为双范合铸,高达厚重,通体翠绿,虽然历经千年尘土却保存如此完整,是我国大铙中的典范之作,出现在浙江地区其历史意义更为重大。
第二件兽 面纹铜铙于1963年出土于余杭石濑徐家畈。该铙通高29厘米,宽20.2厘米,甬长12厘米。该铙正反两面均饰一堆简体兽面纹。兽面以粗棱线勾勒出,内部填勾连云纹。兽面长方大目凸起,威严庄重。隧部凸起处饰对称阴刻勾连云纹,线条随意自如。
第三件于1969年出土于长兴雉城长兴中学,高21厘米,宽27厘米,甬长7.5厘米。铙体正反面各饰三排18个乳丁,乳丁上有圆涡纹,铙体和舞部饰排列有序的勾连云纹。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件青铜铙都不是科学发掘出土,而是当地村民建筑工程翻土时发现。所以,虽然从形制和纹饰看是商代晚期的铜铙,但却没有科学地层关系。目前科学发掘这个地区的遗址和墓地也不见这类铜器。那么这些铜铙如果真的是商代晚期流传到这个地区,那么是怎样的原因和动力呢?如果是后代人将商代的古董埋在那里,,那么又是哪些人呢?值得进一步思考
盗墓笔记九龙抬尸棺,东夏国万奴王的巨型蚰蜓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个棺材的规格和豪华程度,就显示了其主人的地位所在。早前,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来自东夏国的九龙抬尸棺,而在小说《盗墓笔记》中也曾提到过这个神秘的棺材。据说这个棺材的主人是东夏国万奴王,上面的九条龙其实是巨型蚰蜓。九龙抬尸棺,东夏国的帝王之棺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3:40:590001《埃及考古专题十三讲》成书缘起及主要内容
昨天看到有老师提到拿到了一本《埃及考古专题十三讲》,很多网友参与了讨论。看到后也蛮吃惊,没想到几年前参与编辑的一本书,现在还比较受欢迎,上京东上查了下这本书确实卖得还不错。如今想想当时硕士刚毕业能参与到这样有意义的事还是挺幸运的。所以,先把讲述这本书的成书的缘起和主要内容的前言摘录于下,有兴趣的师友可以搞本看看,当年分给我那十几本,只两星期就都送完了。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49:370000魏斐德:史景迁的学术之路:从温彻斯特学院到《追寻现代中国》
编者按:按照惯例,我们会委托熟悉杰斐逊讲座学者成就的人写一篇新文章,即所谓“赞辞”。今年的讲师史景迁建议我们转载他的老朋友和同事,已故的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史杰出教授魏斐德(FredericE.WakemanJr.)的这篇讲话。这篇演讲是在2004年发表的,当时史景迁成为美国历史协会的主席。他于2008年从全职教学中退休。这个版本经过了简单的编辑。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01:5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