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铙:浙江最早的三件青铜礼乐器
这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器形像铃,但是形体更大,口部向上呈凹弧形,主体部分像是两个瓦片相互覆盖的扁圆体,横截面呈阔叶片形,两侧的角比较尖锐,被我们称为铙。器物主体正中下部为一管状的柄,被称为“甬”,甬通常中空,与主体内部相通,甬内通常有木段。因《周礼·地官·鼓人》有“以金铙止鼓”之说,所以有学者认为铙是退军时用来指示停止击鼓的。

在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的墓葬中多次出土有铙,通常以三件成组,且形制、纹饰、铭文均相通大小逐一递减。根据现在实测音频,铙这类乐器不能演奏完整的乐曲,应该是与其他乐器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商代的铙应该不仅用于军旅,而且还可用于祭祀和宴享。
现在互联网经济发达的浙江地区,在商代是赤裸裸的边缘地区,在商代之前这里仅仅出土过个别青铜小件工具或兵器。但是,在商代晚期却出土了三件铜铙这样的乐器。
第一件云纹铜铙在1959年出土于长兴县小浦上草楼村。该铜铙通高51.4厘米,宽40.4厘米,甬长18.2厘米。铙体正反面均装饰有三排18个乳丁,篆和钲处均饰排列整齐的勾连云纹,甬正上方由细线勾勒出简化的兽面纹,舞部的勾连云纹线条舒朗流畅。该大铙为双范合铸,高达厚重,通体翠绿,虽然历经千年尘土却保存如此完整,是我国大铙中的典范之作,出现在浙江地区其历史意义更为重大。

第二件兽 面纹铜铙于1963年出土于余杭石濑徐家畈。该铙通高29厘米,宽20.2厘米,甬长12厘米。该铙正反两面均饰一堆简体兽面纹。兽面以粗棱线勾勒出,内部填勾连云纹。兽面长方大目凸起,威严庄重。隧部凸起处饰对称阴刻勾连云纹,线条随意自如。

第三件于1969年出土于长兴雉城长兴中学,高21厘米,宽27厘米,甬长7.5厘米。铙体正反面各饰三排18个乳丁,乳丁上有圆涡纹,铙体和舞部饰排列有序的勾连云纹。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件青铜铙都不是科学发掘出土,而是当地村民建筑工程翻土时发现。所以,虽然从形制和纹饰看是商代晚期的铜铙,但却没有科学地层关系。目前科学发掘这个地区的遗址和墓地也不见这类铜器。那么这些铜铙如果真的是商代晚期流传到这个地区,那么是怎样的原因和动力呢?如果是后代人将商代的古董埋在那里,,那么又是哪些人呢?值得进一步思考
朱元璋搞“严打”,看了没人再敢干坏事,连当“临时工”都危险
明太祖朱元璋国家治理峻刑模式本文作者倪方六刑与礼,是古代中国国家治理和管理的两种重要手段,讲究“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即所谓“慎刑”思想。但“国无纲纪则乱,无法则无国”。所以历代执政者在大力提倡“为政以德、正己修身”的同时,从没有放松、放弃“依法制国”,即便孝文帝刘恒、唐太宗李世民这些驭国高手也是这样。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15:560000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 放大5倍 发现一“特殊”职业火爆至今
宋代画师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汴京的繁华景象,记录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情况。这幅国宝级文物,如今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整幅画卷宽24.8厘米,长度达528.7厘米,采用了散点透视头突发的绘画技巧,以长卷的形式呈现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我要新鲜事2023-07-27 20:31:450000长臂浑元龙:中国小型擅攀鸟龙(仅0.32米/长有蝙蝠翅膀)
长臂浑元龙是一种擅攀鸟龙类恐龙,属于兽脚亚目下的物种,诞生于侏罗纪中晚期,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有类似蝙蝠的翼状翅膀,并且全身都遍布羽毛,属于小型恐龙的一种,成年后的体长也仅仅只有32厘米而已,第一批化石是在中国辽宁省发现的。长臂浑元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8:57:480002孙周勇: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5:17:320000中国考古百年 5项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推介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值此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之际,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同时,由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提名,从已挂牌的考古遗址公园项目中推荐22项候选项目,线上投票产生5项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分别是北京周口店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福建三明万寿岩遗址、四川成都金沙遗址、陕西秦始皇陵。?北京周口店遗址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0:04:3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