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游学:西安卧龙禅寺、大慈恩寺、大兴善寺、广仁寺
参观完西安碑林博物馆后,沿街向北走不远再向东一拐便能看到一座千年古刹:卧龙禅寺,当然沿途也有不少西安特色小吃的店。
卧龙禅寺相传创建于东汉灵帝时期,隋代称福应禅院,唐吴道子画观音圣像,遂改名观音院。宋初有禅师法号惟果常静卧寺中,人称“卧龙禅人”,宋太祖常来谈佛法,与他很是投机,所以改名为卧龙寺。该寺院历代均有修葺。宋太宗曾作《梵书唵字赞》碑于寺中。明英宗敕赐大藏经一部,命僧侣诵读祈福。寺中原存有宋咸平年间铸造的一口“幽冥钟”,重达3000斤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下落不明。现存唐长庆年间经幢和咸通年间及明清时期的碑刻若干。


大西安最有名的寺院,想想自然是当年唐僧曾经主持的大慈恩寺,而且里面还有举世闻名的大雁塔。我们走完卧龙禅寺,觉得时间早就打车直接去大慈恩寺,如此到晚上可以顺便逛逛大唐不夜城。大慈恩寺是唐贞观年间太子李治为了悼念其生母文德皇后而建。寺内的大雁塔是由唐三藏亲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寺门内,钟、鼓楼东西对峙。钟、鼓是寺院的号令,有“晨钟暮鼓”之说。东侧钟楼内悬吊明代铁钟一口,重三万斤,高三米多。唐代学子,考中进士后到慈恩塔下题名,谓之“雁塔题名”,后沿袭成习。唐代画家吴道子、王维等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惜早已湮没。但在大雁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却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尤为珍贵。

现在的大慈恩寺是明代以来的规模,而寺内的殿堂则是清代末年的建筑。现在大雁塔经过修复,古塔雄伟,是一处特别吸引国内外游人的游览胜地。大雁塔初建时只有五层,武则天时重修,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增加了建筑高度,达到七层。这种楼阁式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镶嵌着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两块石碑。一块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是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侧蔓草花纹,图案优美,造型生动。这些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第二天,我们主要看大兴善寺、西五台云居寺、广仁寺,然而大西安果然是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虽然比我们在永登见到的寺庙热闹,但是大部分建筑和内部的碑刻、雕塑和壁画都是现代的。这对我们这些搞古代的人还是蛮大的打击。不过我们还是兴致盎然,虔诚地看了看。
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泰始年间,原名“遵善寺”,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隋文帝开皇年间扩建长安城为大兴城,因该寺院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取城名“大兴”二字,取坊名“善”字,赐名大兴善寺至今。该寺与玄都观隔街相对,气势宏伟。《长安志》卷七载:(大兴善寺)“寺殿崇广为京之最。号曰大兴佛殿,制度与太庙同。”大兴善寺是“佛教八宗”之一“密宗”祖庭,是隋唐皇家寺院,帝都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

现在大兴善寺整个寺院占地约120余亩,殿堂、僧舍243间,总体规划突出了佛教寺院的特点,以佛教建筑为中心,形成南北平行的三条轴线。主要建筑沿正南正北方向呈一字形排列在中轴线上,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东西禅堂,法堂等。另外,在寺院的西侧修一佛塔,以纪念为大兴善寺的繁荣作出贡献的僧侣。1956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

广仁寺是清圣祖康熙帝1703年巡视西部边陲时在长安古城墙西北角敕建的藏传佛教寺院,意在巩固西北蒙、藏多民族团结稳定。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广仁寺是我国藏传佛教的一个文化中心,寺内文物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寺内环境优雅。我们参观的时候,有很多人虔诚地参拜佛像,也有在最后边的许愿墙上祈福的。


除了以上四座寺院外,我们本来还想参观西五台云居寺,虽然这个地方地图显示很容易到,就在西安著名的回民小吃街洒金桥附近。但是人家正门不开,根据当地人的指引,我们得顺小路绕道后门,可惜到了那边,人家说也只有初一十五才开放,所以非常遗憾。遗憾之余,我们也放下了学习的想法,彻底放开自我,开始到小吃街逛逛看看有哪些好吃的。

陈淳: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一、前言长期以来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一直被用源远流长和一脉相承来予以形容,中国古人类学家和史前学家也一直试图用他们的发现与研究来证实中华文明的原初性和独特性,将这一文明的源头追溯到直立人阶段的元谋人和北京人。这些一百万年和几十万年以前的远古祖先,经历了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阶段,最后发展成今天我们的中华各民族的大家庭。0001八宝山有何特殊?为何很多人把葬入八宝山列为目标?81号墓主是谁
在很多人的“北京旅游清单”中,八宝山革命公墓都是一个必须打钩的必去之地。在网上,曾经有一个烈士公墓区的相关视频点击率非常之高。看着墓地上整齐排列的军服、步枪和钢盔“烈士组合”,看着视频,我们的内心深处就会感受到一股浩然正气,甚至会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想哭的感觉。我要新鲜事2023-06-09 21:58:230000二里头文化时期人地关系研究的考古学检讨
本文作者许宏,原载许倬云、张忠培主编《新世纪的考古学——文化、区域、生态的多元互动》(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后收入氏著《焦点二里头》(巴蜀书社2022年)。因之前收录到文集中所以很少看到,最近网络上流传这篇文章,非常值得一读。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4:18:100000成吉思汗墓陵诅咒显现是真的吗
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伟大领袖,他在13世纪时不仅将蒙古帝国建立为亚洲最大的帝国,而且还统一了所有的蒙古部落。虽然成吉思汗已经逝世多年,但是他的传说和故事仍然在蒙古族中流传。其中最重要的秘密便是成吉思汗的墓究竟在何方?我要新鲜事2023-04-15 01:49:390000考古学人:柴尔德与中国考古学
中国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发源于本土还是来自西方?中国文明是一元还是多元?……这一系列围绕“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都是中国考古学界热议的话题。它不仅是一场学术争论,也是关系到民族自信和身份认同的重大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文明”,什么是“中国文明”。本文要介绍的这位西方考古学家,便是一位深刻影响了“中国文明起源”大讨论的学者。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02: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