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之力找不到完整夏朝 为何 网友的神预言正在被考古证实
夏朝是否被找到仍然存在争议。一方面,考古学家在伊洛平原的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与夏人活动区域相吻合的文物,这可以说是找到了夏朝的线索。另一方面,二里头遗址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使人们无法确定其与夏朝的确切关系。

一、时间界限模糊是一个问题
我国考古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21年对仰韶遗址的发掘,这标志着仰韶文化的出现。对于仰韶文化的年代归属,当时并没有得出明确结论。直到1929年,在对殷墟的第三次发掘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属于仰韶文化的陶片。由于殷墟出土了大量自证性文字材料,已经确认属于商朝晚期的遗存,可以推断仰韶文化早于晚商文化。因此,徐中舒先生最早提出了仰韶文化即夏文化的假设。之后,河南安阳后岗村的发现进一步支持了这一假设。然而,这种推测基于地层叠压关系,无法确定仰韶文化是夏文化还是早商文化。因此,对夏朝确切年代的界定仍然模糊。

1959年,徐旭生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二里头遗址,根据地层关系判定,二里头文化早于二里岗商文化,但早于商文化的文化遗存不一定就是夏朝的遗存,时间界限仍然是个问题。碳14技术的引入进一步加剧了这个问题,因为二里头文化的时间跨度与商文化有重叠,无法确定二里头文化到底属于夏朝还是早商文化。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表明,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均属于夏文化,但这个结论缺乏考古依据,只是基于夏商分界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推测。
二、二里头遗址缺乏自证材料是另一个问题
文明的判定通常依据城市、青铜和文字这三个要素。二里头遗址发掘出了大型宫殿建筑群、手工业作坊以及青铜器等象征礼仪制度的典型器物,表明这是一个大型王权都邑。至今为止,除了零星的刻画符号外,没有连词成句的文字材料出土,无法确定二里头文化是否具有独立的文字系统。文字的缺乏使得对夏朝的确认更加困难。
三、已知的夏朝也并不完整
二里头文化的前后存续时间只有200多年,与文献记载中的471年或431年相差甚远。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夏朝的创始人是大禹,他的生活年代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根据考古发现的尧都陶寺遗址的碳14测定,其年代与断代工程对夏朝始建年代的判断相吻合。然而,夏朝的确切时间跨度仍然存在疑问。同时,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夏朝早期的诸侯国格局,各聚落之间存在独立和对抗,王城岗遗址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这种情况。

夏朝是否已经完全被找到仍然存在争议。尽管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提供了一些线索,但由于时间界限的模糊性、缺乏自证材料以及已知夏朝的不完整性,无法得出确凿的结论。夏朝可能是一个特殊时代的概称,而不是像商、周、秦、汉那样的具体朝代。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我们有望在未来揭开夏朝的更多谜团。
荐书:高星:700万年的演化史浓缩在这部书中
#头条创作挑战赛#《人类史前史》是两位法国学者的倾情之作,他们将,按时间顺序清晰、简洁地记叙出来,大量精美的图片将人类演化的重要节点和主要事件标记得栩栩如生。阅读此书,绘声绘色的图片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投身到远古的历史中徜徉、遐想,而时间的提示又如同在耳畔响起历史时钟的滴答声,催人继续阅读,急于了解远古是如何演化到现代的,经历了哪些事件和路径。打开通向远古文化宝藏的大门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04:250000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明朝那些事儿——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报设计:李晶)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发掘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项目负责人王志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4:19:530000商代王族为何姓子,甲骨文改写认识,难怪商人使用“日名制”
根据史记记载,“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于是帝舜让他教化百姓,并将他封在“商地”,赐予“子”姓,故而商朝王族姓子。其中,帝舜“赐姓子氏”的说法,大概是司马迁穿凿附会,因为先秦时都还没有赐姓习俗,帝舜如何会给商契赐姓。当然,不管商契得姓过程可不可信,但商代王族姓子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大名鼎鼎的孔子、墨子都是商代王族微仲(微子启之弟,纣王兄弟)的后代,两人都姓子。我要新鲜事2023-09-29 19:49:500000「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纪南城遗址
东周时期楚国郢都遗址。位于湖北省江陵县城北5公里处。因在纪山之南,习称纪南城。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自丹阳迁都于此,至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拔郢,复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城址的勘查和发掘工作,主要是湖北省博物馆于20世纪50年代后进行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6:18:010000张越|五四时期史学:走出经学的羁绊
一、进化史观的传入与经史地位的变化中国传统史学一直或隐或显地受到经学的束缚与支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史学完全依附于经学而毫无自身价值可言。事实上,中国史学也一直受到来自官方的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与重视而成为古代学术中的一门显学。从《隋书·经籍志》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史、子、集的传统学术格局,即客观地反映出了这一点。历史上形成的经学与史学的关系既十分密切又错综复杂。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