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之力找不到完整夏朝 为何 网友的神预言正在被考古证实
夏朝是否被找到仍然存在争议。一方面,考古学家在伊洛平原的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与夏人活动区域相吻合的文物,这可以说是找到了夏朝的线索。另一方面,二里头遗址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使人们无法确定其与夏朝的确切关系。

一、时间界限模糊是一个问题
我国考古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21年对仰韶遗址的发掘,这标志着仰韶文化的出现。对于仰韶文化的年代归属,当时并没有得出明确结论。直到1929年,在对殷墟的第三次发掘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属于仰韶文化的陶片。由于殷墟出土了大量自证性文字材料,已经确认属于商朝晚期的遗存,可以推断仰韶文化早于晚商文化。因此,徐中舒先生最早提出了仰韶文化即夏文化的假设。之后,河南安阳后岗村的发现进一步支持了这一假设。然而,这种推测基于地层叠压关系,无法确定仰韶文化是夏文化还是早商文化。因此,对夏朝确切年代的界定仍然模糊。

1959年,徐旭生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二里头遗址,根据地层关系判定,二里头文化早于二里岗商文化,但早于商文化的文化遗存不一定就是夏朝的遗存,时间界限仍然是个问题。碳14技术的引入进一步加剧了这个问题,因为二里头文化的时间跨度与商文化有重叠,无法确定二里头文化到底属于夏朝还是早商文化。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表明,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均属于夏文化,但这个结论缺乏考古依据,只是基于夏商分界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推测。
二、二里头遗址缺乏自证材料是另一个问题
文明的判定通常依据城市、青铜和文字这三个要素。二里头遗址发掘出了大型宫殿建筑群、手工业作坊以及青铜器等象征礼仪制度的典型器物,表明这是一个大型王权都邑。至今为止,除了零星的刻画符号外,没有连词成句的文字材料出土,无法确定二里头文化是否具有独立的文字系统。文字的缺乏使得对夏朝的确认更加困难。
三、已知的夏朝也并不完整
二里头文化的前后存续时间只有200多年,与文献记载中的471年或431年相差甚远。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夏朝的创始人是大禹,他的生活年代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根据考古发现的尧都陶寺遗址的碳14测定,其年代与断代工程对夏朝始建年代的判断相吻合。然而,夏朝的确切时间跨度仍然存在疑问。同时,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夏朝早期的诸侯国格局,各聚落之间存在独立和对抗,王城岗遗址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这种情况。

夏朝是否已经完全被找到仍然存在争议。尽管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提供了一些线索,但由于时间界限的模糊性、缺乏自证材料以及已知夏朝的不完整性,无法得出确凿的结论。夏朝可能是一个特殊时代的概称,而不是像商、周、秦、汉那样的具体朝代。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我们有望在未来揭开夏朝的更多谜团。
贵安考古何以6年3次斩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3月28日,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从众多优秀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贵州考古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并不是贵安新区的考古项目第一次获此殊荣。2016年和2020年,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和招果洞遗址,就曾以“绝对优势”先后拿下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一个地区6年3次拿下“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对一度被认为“无古可考”的贵州来说,实属不易。我要新鲜事2023-04-13 12:11:410000中南海发现夏时期龙山文化黑陶,距离夏王朝解密还会远吗?
在中国考古学对夏文化的研究中,龙山文化被解读为对应中国夏时期的考古文化,其代表陶器为龙山黑陶。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其年代为距今4500年至4000年,也有学者认为龙山文化最晚延续到3900年前。龙山黑陶也是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陶器文化,在中国文献典籍中“夏尚黑,商尚白”成为华夏民族的一种历史记忆。我要新鲜事2023-10-04 20:04:50000082年农民捡到武则天金简 文物贩子开价10万 上交获1500奖励
曾在1982年,河南的屈西怀农民在嵩山上采药时意外发现了一件金属片,上面刻满了字。这件宝物很快引起了文物贩子的注意,他们不惜出价高达10万元要购买。令人惊讶的是,屈西怀并没有选择将宝物卖出去,而是坚决将其上交给了国家。我要新鲜事2023-08-02 18:27:380000考古人类学大师 生活在北京的“番薯人” 学界泰斗张光直
考古虽是兴趣所在,实际操作上对大多数人来说却与日常生活太遥远,没有实际接触。我国考古发展过程中,“考古”一词在北宋时期已有,但内容较为简单,与现代考古学有差异。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丰富,有利于考古事业的发展。近百年来,我国考古事业取得巨大进步。一些知名工程的实施,推动我国文化内涵重现天日。国家考古工作者努力探索我国历史,区别于盗墓分子非法行为。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3:37:050000“神龙”形象的来源与意义
【编者按】对“神”、“神龙”形象与背后意义的观察与思考,是郭静云教授所著《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一书上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理解该书的钥匙之一。为增进读者对这部厚重的书的准确理解,特转发郭静云教授在暑期学校的演讲,内有PPT,精彩之处,不容错过!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7:54:3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