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千多年前60岁不腐男尸睾丸检出精子,血型为AB型
两千多年男尸尸检发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古墓考古,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极富有意义的事情。有了新发现往往会让大家忘记长期的劳累,获得一种莫名满足,油然而生一份自豪。

我在前面“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说了湖北荆州凤凰山M168号西汉墓出土不腐败男尸体的事情(详见《湖北出土历2140年不腐男尸,刚看到时像才死,随葬品如新》一文),对于这具比马王堆汉墓出土女尸还早几的男尸,中国考古界是如获至宝,自然要认真研究了。
对这具男尸研究后发现了什么?这篇头条号就来说这事情。
可以说发现了很多秘密,甚至让人惊讶不已的发现,远超人类的想象——睪丸中竟然发现了精子。
凤凰山墓葬是1975年夏天发掘的,这样的天气对古尸的保存极为不利。
男尸出土时如刚死一样,这一发现十分意外,为了留下极其难得古人类标本,当即送到荆州卫校进行处理。

当年的条件真的有限,能采取的手段是土办法,用冰袋给尸体降温,放入福尔马林液体中。
古尸保护对温度、湿度要求很严格,一定要衡定人,最佳温度是,冬季4-9℃,其他季节12-18℃。
据尸检报告,工作人员每天坚持对尸体的浸泡液测温,并对浸泡液的颜色变化进行观察比对,定期对浸泡液的颜色、pH值、钙(Ca)和氮(N)的含量进行分析检测。
得出如下结论——
尸体出土时外形保存完好。测量身长为1.678米,体重52.5公斤。
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均有弹性,四肢大小关节亦可活动。
32颗牙齿齐全,且牢固。
鼻道畅通,左耳鼓膜扰存。

打开头颅后看到,硬脑壳完整,脑膜血管清晰,12对神经几乎都能辨认。
脑髓占颅腔的五分之四,重920克。
解剖胸腹部后看到,内脏器官齐全,骨骼正常。皮下胶原纤维保存良好,与新鲜组织相当接近。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保存。
还有一不可思异、又十分难得的发现:在古尸的软骨和睾丸中,发现了细胞的存在。也就是说,睾丸还有精子!如果是现在发现,克隆出2000多年人类胚胎,应该不是不可能的!
很可惜,40多年前还没有这样的水平,而且一个地方的卫校硬件设施也不可能好到哪去,人类学考古史没有先例的重大发现,就这么浪费了!

古尸主人生前患有多种疾病,有胸膜炎、胆囊炎、胆结石等病。还化验出体内有多种寄生虫,如吸血虫、人鞭虫、绦虫等。
古尸的血型物质尚存在,经反复检查,血型为AB型。
尸检结论 结合人类学研究成果,认定M168汉墓出土的古尸属于汉族,其体质形态特征与中国现在中南地区的汉族居民差不多。

尸体为什么能保存下?可能不少网友对这个问题很好奇,在上面文章发表以后,就有网友私信问我。
其实别说网友,就是专家都很好奇的,即使以现代最为先进的防腐技术,一具尸体要想保存2000多年是不可能的,还能栩栩如生,和才死一样,更是不可能。
但是,在医疗技术、环保设施都很落后的西汉,古尸却能完好保存到现在,不是“奇迹”二字可以解释的。
在考古发掘时,相关专家便对椁液、外棺液进行提取。在内棺打开后,发现里面有大量的棺液。

内棺里的液体呈绿红色,经估算大约有10万毫升,古尸就浸泡在这样的棺液之中的。
奇迹就在这棺液之中。
专家用现代丝织物测试,将之浸泡于棺液中,看看变化情况。180天后,对测试样品进行测试发现,机械强度明显降低。但棺液明显可以降低丝织品的腐烂速度,推算结论是,在棺液中浸泡的现代丝织品,可以保存400年,也就是说,400年后会完全腐烂。

丝织品如此,那富含蛋白质的毛发如何?
将毛发样本浸泡于棺液90天后发现,与丝绸品一样,毛发的机械强度明显隆低,容易拉断。但泡在棺液中,毛发腐烂较丝织物快,完全溶解、消失约200年。
凤凰山M168号汉墓出土尸还有一个十分难解的现象,就是古尸没有头发,也没有指甲,甚至连体毛、表皮都没有了。
蹊跷,尸体没腐烂,头发胡子烂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尸主生前是秃子?是畸形人?

在对棺液的分析研究中,找出了答案。
在酸碱性测试中,荆州凤凰山M168号汉墓棺液呈碱性,而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的棺液进行对比分析呈酸性,pH值为5.18。
原来,碱性溶液腐蚀蛋白质类物质,这导致凤凰山M168号汉墓古尸无毛发、指甲、表皮的主要原因,而植物纤维保存较好。

酸性溶液中,蛋白质类物质易于保存,所以出土女尸的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中,含动物蛋白的丝织物(蚕丝)保存较好,那件仅49克素纱禅衣(素纱禅衣被盗一事,详见《盗走博物馆珍贵文物怕查丢掉,丢不了烧毁,一镇馆之宝冲入下水道》一文)没有烂掉,就是这原因。而且,看到的女尸还有乌黑的头发。
文末说一句,凤凰山M168号汉墓出土男尸的研究有很多遗憾。
虽然是当年条件有限,但还应该可以做得更好。现在中国各地博物馆保存的古尸很多,但相关的研究都没有国外做的认真,研究成果也不丰富。

史载元朝皇帝用独木棺下葬,内蒙古发现一处古墓群,揭开源流之谜
考古证实元朝皇家葬俗本文作者倪方六至今,元朝皇帝的葬处都没有找到,但史书上对元朝皇家的葬俗有详细记载。《元史·祭祀志六》记载,“凡宫车晏驾,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遗体收殓后合上,“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55:550003后凹尾龙:蒙古国大型恐龙(长10.5米/距今6500万年前)
在亚洲,蒙古国是除中国外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这里几千万年前有丛林与湿地,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恐龙。今天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种巨型食草恐龙,它就是后凹尾龙,一起去认识看看。后凹尾龙基本资料1、体型:后凹尾龙是一种蒙古国的大型食草恐龙,主要吃植物和树上的叶子,它体长10.5米,与斯基玛萨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157位,生活在距今7000万年-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9:45:040001【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临汝窑址
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窑址。位于河南省临汝县。始烧于北宋时期,历经金、元两代。1950~1964年,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等单位作过4次调查,共发现严和店、轧花沟、东沟、陈家庄等14处窑址。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4:14:570000唐晓峰:美国文化地理学的奠基者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5:07:240000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 | 交流发言·考古中国
2022年8月24日至26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南沙区人民政府支持的“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在广州召开。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