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考古并无实证,国家如何确定它是夏朝?专家借鉴了初中知识
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人会怀疑在商朝之前,我国还存在一个夏朝,并且这个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政权。
但随着西方思潮的影响,特别是近代以来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一些大胆疑古的学者开始对史书记载中的内容进行甄别和“反思”。

不可否认,同以发现实物遗存和遗迹为主要目的的考古学相比,传统历史研究以文字记载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的短板。
首先是文字内容存在“主观性”。由于史书是由史官修撰,那么它自身就不可避免地会掺杂时代和主观印记。
比如成书于大一统时代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受秦汉万世一统思潮的影响,在写五帝本纪时,就将黄帝尧舜这些上古时期不同氏族的首领,描述成同一血缘世系。说尧是黄帝的玄孙,舜是黄帝的八世孙,禹是黄帝的四世孙,按照这个逻辑,那么舜娶尧的女儿就是娶了自己的五世祖,而舜禅让禹,是让给了自己的曾爷爷辈儿。
再比如,唐代的史料中,李世民精心筹备的玄武门伏击战,就变成了李建成蓄意谋害兄弟的遭遇战,太子李建成也在史官笔下成了一副庸劣无为、嫉贤妒能的猥琐形象。
其次是文字记载还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包括记载本身的真伪不确定性,也包括了成书年代和是否托名的不确定性。比如《尚书》和《竹书纪年》就存在今古、真伪之争,夏朝政治文献汇编《夏书》也被质疑是西周以后托名所作。
凡此种种,更是加剧了历史研究的错乱。
所以,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即通过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相互佐证,来辨识我们的历史文化,这种方法也成了当今公认的历史学研究方法。
1928年10月—1937年6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安阳殷墟进行了十五次考古发掘,成为我国近代考古学兴起的重要标志,这次发掘,不仅全面实证了史书关于殷商历史记载的可信,也第一次从地层上划定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殷商文化的年代关系。
换言之,殷墟的考古发掘,从时间、空间和文物等多个维度指向了这里就是昔日殷商王朝的都邑。当然,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文字的发现。殷墟甲骨文内容涉及殷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个层面,甲骨卜辞上的商王世系与传世文献记载相互佐证,成为最有说服力的佐证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考古发现虽然弥补了文献记载带有主观、不确定性等诸多短板,但其同样存在缺陷,那就是遗迹遗存可以划定时间和空间框架,却无法准确判定归属。
要知道,2015年在南昌发现的西汉大墓的墓主之所以能准确判定为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最关键的证据就是棺椁中墓主身旁发现了刻有“刘贺”字样的私印和“臣贺”内容的奏章。
而离开了自证材料,对于墓主或族属的判定将变得十分困难,比如位于临潼骊山西麓的秦东陵,只能笼统地划定为秦国王室墓葬;山西在2022年考古发现的春秋墓葬,也只能叫做晋国卿大夫墓,至于墓主是谁,不得而知。
沿着“二重证据法”这个思路,考古工作者在完成殷墟的考古发掘后,又开启了对夏墟的寻找。
但找“夏墟”要比找“殷墟”难度大得多。
首先,早在汉朝之前,世人就知道殷墟所在地是在今天的安阳一带。司马迁在记载秦末战乱时,就曾提到“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但史书对于“夏墟”的记载却南辕北辙,有说在山西南部的,也有说在河南西部的,甚至还有文献记载夏墟是在山东西南一带的。
其次,记载夏朝的史料严重不足,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阅遍宫廷藏书,又广采《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最终叙述的自启到桀16世夏朝君王的史事也只有区区数百字。
所以,当夏文化探索的先驱徐旭生决定找寻夏墟时,多少带了点盲目性,他首先根据文献记载,划定了一个大体的区域:晋南和豫西,并着手开始考古调查。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晋南和豫西分别发现了东下冯遗址和二里头遗址。
通过对洛阳东干沟和临汝煤山遗址的发掘,发现二里头文化叠压在了龙山晚期文化之上,而在二里头遗址又发现二里岗商文化叠压在了二里头文化晚期之上,这说明:二里头文化在时间维度上晚于龙山文化,早于二里岗商文化。
又通过二里头和东下冯的对比,发现二者在文化系统上大同小异,这也就意味着其中一个是文化族群主体,而另一个则是地方变体。由于二里头发现了大型宫殿建筑群和青铜礼器作坊,在规格体量上远远大于东下冯,所以,毫无疑问,二里头遗址正是处于主体地位的政治都邑。
如果我们把这一前后的时间结构放在空间维度上,一个比商文化早又比尧舜禹所处的龙山文化晚的文化遗存,不正是史书上记载的夏朝吗?
但,证据链上还存在两个漏洞。
其一,二里头自从上世纪50年代发现至今,经过70多年的考古发掘,并未发现任何能证明其身份的文字或其它实证材料,考古证据只能证明二里头是早于二里岗文化的一处大型都邑,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开始,但无法证明它就是夏朝的遗存。

其二,早于二里岗商文化的,并不决然就是夏文化,因为这涉及到考古学文化界线问题,比如二里岗商文化早于殷墟商文化,但它依然是商文化遗存,同样,早于二里岗商文化的,也同样有可能依然是商文化遗存。
所以,二里头遗址发现之初,有不少学者还是把它当作商朝都邑来解读的,这不仅是基于文献记载中的商汤都城也在偃师一带,更主要的是二里岗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存在相似和继承关系,在碳十四测定的绝对年代上也存在部分重叠。
著名考古专家邹衡先生曾说过:“考古学文化是田野考古中使用的术语,并不是永远使用的名称,如有可能应该尽量用古代的族属来代替它”。
商朝在安阳的遗存早已被冠以“殷墟”之称,无论是官方还是学术界,“殷”这个族属称谓已经深深烙印。但二里头遗址却没有对应的“夏墟”之称,学术界不少学者仍习惯用“二里头”这个纯考古用语来称谓和指代。亦有网友提出质疑“一无文字,二无信物,怎么证明是夏朝”?
《中国考古学:永远在路上》编后记
202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将10种十佳图书、10种优秀图书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们以高质量的内容和形式,反映出我国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的杰出成果,展示着欣欣向荣的文博行业风采,也启示着文化遗产图书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考古学:永远在路上》获得202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编后记还原出图书的策划、编辑和制作过程,以飨读者。《中国考古学:永远在路上》张忠培著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7:54:200001亚曼拉公主的诅咒是真的吗 揭秘亚曼拉公主的身世
关于亚曼拉公主,不少人应该有所耳闻,相传她是3000年前的埃及公主,死后被做成了木乃伊,19世纪末,几个英国人将它挖掘出来,走私卖给了富商,由此引发了令人恐惧的诅咒,所有接触木乃伊的人都死了,那么亚曼拉公主的诅咒是真的吗?接下来通过亚曼拉公主的身世,跟着小编一起去了解看看。一、亚曼拉公主的诅咒是真的吗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0:07:280000考古学家透露秦始皇陵内藏奇怪生物,所以一直不敢挖掘
中国最为著名的皇陵秦始皇陵,自发现40多年以来,仍然没有挖掘的迹象。更让人不解的是,秦始皇陵早已没有了以前那样坚固,可就是没有一个盗墓贼光顾。一位考古学家透漏说,不是他们不想挖,而是秦始皇陵里面有一种奇怪的生物,而且数量庞大。仪器进不去,也不知道是什么怪东西。但是他们猜测,秦始皇陵里应该布满了蝙蝠。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3:02:070000为什么至今不挖掘秦始皇陵:条件不成熟(秦始皇陵面积大)
秦始皇陵的发现已经有了许久,但是它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被全部挖掘,这是一个巨大的谜题,不少人对于这个著名的陵墓十分好奇,也有许多人感到好奇,为什么这个有名的陵墓直到如今仍然没有被挖掘呢?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跟着探秘志的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这个谜题吧!为什么至今不挖掘秦始皇陵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0:54:260000何兆武:明末清初西学之再评价
一西学传入中国的历史应该以明末清初为其嚆矢。这场传播的媒介者是天主教(旧教)的传教士,全部来自西欧大陆。其后经历了“礼仪之争”而有一个较长的间断期,直到19世纪中叶,西学才二度传入中国。这第二度西学东来的媒介者主要是新教传教士,绝大多数来自英美两国,故其背景与上一次颇有不同。本文对第一次明末清初传来的西学尝试作一个历史的评价,至于第二度的西学东来则不属本文范围,拟俟诸异日再作评论。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