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真的存在吗?我国一地发现“孙悟空墓”,墓中发现金箍棒
孙悟空真的存在吗?我国一地发现“孙悟空墓”,墓中发现金箍棒,自古以来,人们都热衷于《西游记》这部富含想象力的古典文学作品。尽管其中的故事让人痴迷,但多数人仍坚信,《西游记》的角色除了唐太宗和玄奘等现实历史人物,其余的都是源于作者的虚构。然而,1997年一次福建顺昌县的神秘考古发现,却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孙悟空的存在可能性。
在那年的某个日子里,考古专家们在一座占地大约20平方米的古庙中,惊奇地发现了一座明朝时期的合葬墓。地方史书、墓志以及碳素测年技术都支持这个结论。

然而,这座墓碑所揭示的更是一笔令人瞩目的信息,那是两个名字——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虽然这两个墓碑仅长两米、宽一米,但却雕刻着极其精美的图案,仿佛是天然形成的杰作,给人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感觉。这便引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那就是孙悟空真的存在吗?
在元代杨景贤的原著《西游记》中,首次提到了孙悟空,称之为通天大圣。据书中所述,齐天大圣共有五个兄弟姐妹,包括骊山老母、齐天大圣、通天大圣(孙悟空自封)、巫枝祇圣母和耍耍三郎。
然而,到了明朝吴承恩的改编版《西游记》中,孙悟空不再是“小圣”,而是升级为大哥——齐天大圣。这与福建顺昌县的墓碑上的名字相吻合,似乎是借鉴了杨景贤版的《西游记》。
这段探秘之旅揭示了《西游记》这部古代文学作品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神秘联系,也让我们重新思考虚实之间的界限。虽然直到现在,孙悟空是否真实存在还是个谜,但这一考古发现无疑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在那个深埋在顺昌县的双圣一墓中,休息着一对历史长河中的兄弟。他们沉静在历史的底蕴中,那里的岁月静好,但他们的存在却唤起了无尽的疑惑和探求。因为他们,是与那个在明代作者吴承恩笔下跃然纸上的孙悟空有所关联的形象。然而,吴承恩所描绘的孙悟空是在明朝诞生的,那个时代的人们不可能对这个形象有深入的认识,他们接触到的更多的应该是元代杨景贤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
孙悟空,这个传奇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不同的身影。然而,我们该如何确认他的真实存在呢?被发现的墓穴又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证据呢?
金箍棒是最有可能证明孙悟空存在的证据,但这并不能足以证明其真实存在,可能只是人们对其的一种臆想或是“衣冠冢”。孙悟空在不同的版本中是不一样的,所以其身份让人质疑。虚构的标签使人难以接受他真实存在的可能性。

吴承恩的孙悟空形象,其创作灵感大概是来自于杨景贤。他描绘的齐天大圣并不是通天大圣的二弟,而是集结了五位兄弟姐妹的能力,成为了一个新的圣者。他的能力可以上达天宫,下至地狱,有着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
因此,被发现的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的墓穴,是来自杨景贤笔下的神话人物,而不是明朝才诞生的孙悟空的墓穴。这似乎揭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这个孙悟空和我们所认识的孙悟空,并不是同一个人物。
古人挖掘双圣墓穴时,偶然间发现一根出乎意料的物品——一根陈旧而素朴的铁棒,锈迹斑驳。这根铁棒在古人眼里虽然平凡,但却被赋予了神秘而传奇的名字,定海神针“金箍棒”,被推测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神兵利器。然而它的简朴造型与小说中的金箍棒形象相距甚远,只能暗示其或许就是那根传说中的神兵。

对此,社会舆论纷纷,虚构的孙悟空是否有其现实原型?那位欢脱的猴王是否曾真实地存在过?
元代杨景贤,原名杨暹,蒙古族人士,晚年更名为杨讷。他虽非汉族,却以天赋惊人的戏曲技艺,在元代戏曲界脱颖而出。在明朝早期,他与汤舜民一同得到明成祖朱棣的特殊恩宠。遭遇元朝晚期的动荡后,他定居钱塘,也就是现在的杭州,留下了十八种杂剧作品。
然而在时间的流逝中,杨景贤的杂剧作品大部分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两部得以幸存,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以及《刘行首》。而在这个版本的《西游记》中,杨景贤已经勾勒出了玄奘三藏及其三个弟子的精彩冒险,无疑是为后来吴承恩的《西游记》做了深厚的铺垫。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孙悟空的真实原型,但无疑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杨景贤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作才能,以及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深热爱。

在杨景贤的创作世界中,孙悟空的形象尚未成型,但他的英勇正义、讨厌恶行、乐于助人以及机智幽默的气质已经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些特质成为了吴承恩后续塑造孙悟空这一角色的坚固土壤。
杨景贤笔下的杂剧中,巧妙地构建了玄奘出征西域前的盛大场景。繁华的唐朝,文臣武将齐聚一堂,为他送行,唐太宗亲自告别。然而,描绘这一情境的时候,杨景贤并没有直接铺陈,而是运用了“村姑叙述”的技巧,既成功地表现出故事的主线,又隐藏了更多的故事内涵,引导读者投入更多的想象。学者发现,这种独特的写作方法,在后来的《红楼梦》中,曹雪芹也有类似的运用。
再者,杨景贤的《西游记》并非单纯的杂剧,而是在写作技巧上体现出从杂剧向传奇戏曲转变的趋势,对明代小说的进步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在杨景贤的故事线中,孙悟空并不是主角,他虽然是玄奘的弟子,但依然与那些妖魔鬼怪保持着关系,甚至有时会听从他们的指令。他的孙悟空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神,而是有血有肉的存在,拥有人类的情感。他是那样地真实,让人感受到他的鲜活。
「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江陵楚墓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2:59:470000张广智: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民国时期,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史学开始剥离传统的脐带,艰难地然而终于迈进了现代史学的门槛。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随着西方史学的大步东来,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建设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那么,民国时期的中西史学交流史,有些什么特点呢?一由欧美直接输入为主,以取代从日本的间接输入。0001盗墓意外发现一古籍,记述中国帝王见王母娘娘经过,专家竟称真的
最早打通“丝绸之路”的人是谁?本文作者倪方六“一带一路,昂扬在途”,我在走上丝绸之路后就有一个疑问:丝绸之路是谁最早走出来的?张骞吗?查了史料后发现,另有他人。“三皇五帝”毕竟是中华人文始祖,颛顼、大禹去西域的史迹,有待进一步考证。况且那时尚没有“中国”概念,这些故事更多见于秦汉史籍,应该是时人对三皇五帝时代的一种想像。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28:100000陈淳:增强考古报告的科学性
考古报告是考古研究水平的标志,同时是学术界研究范例的准绳,经典报告中所采用的理论、方法、技术、术语和结论往往被学术界的同行们所遵循,并成为后学入门时效仿的途径。由于考古报告和研究范例密切相联,所以在讨论报告的问题时,必须也同时讨论研究范例的科学性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入考古报告的核心问题。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