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真的存在吗?我国一地发现“孙悟空墓”,墓中发现金箍棒
孙悟空真的存在吗?我国一地发现“孙悟空墓”,墓中发现金箍棒,自古以来,人们都热衷于《西游记》这部富含想象力的古典文学作品。尽管其中的故事让人痴迷,但多数人仍坚信,《西游记》的角色除了唐太宗和玄奘等现实历史人物,其余的都是源于作者的虚构。然而,1997年一次福建顺昌县的神秘考古发现,却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孙悟空的存在可能性。
在那年的某个日子里,考古专家们在一座占地大约20平方米的古庙中,惊奇地发现了一座明朝时期的合葬墓。地方史书、墓志以及碳素测年技术都支持这个结论。

然而,这座墓碑所揭示的更是一笔令人瞩目的信息,那是两个名字——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虽然这两个墓碑仅长两米、宽一米,但却雕刻着极其精美的图案,仿佛是天然形成的杰作,给人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感觉。这便引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那就是孙悟空真的存在吗?
在元代杨景贤的原著《西游记》中,首次提到了孙悟空,称之为通天大圣。据书中所述,齐天大圣共有五个兄弟姐妹,包括骊山老母、齐天大圣、通天大圣(孙悟空自封)、巫枝祇圣母和耍耍三郎。
然而,到了明朝吴承恩的改编版《西游记》中,孙悟空不再是“小圣”,而是升级为大哥——齐天大圣。这与福建顺昌县的墓碑上的名字相吻合,似乎是借鉴了杨景贤版的《西游记》。
这段探秘之旅揭示了《西游记》这部古代文学作品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神秘联系,也让我们重新思考虚实之间的界限。虽然直到现在,孙悟空是否真实存在还是个谜,但这一考古发现无疑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在那个深埋在顺昌县的双圣一墓中,休息着一对历史长河中的兄弟。他们沉静在历史的底蕴中,那里的岁月静好,但他们的存在却唤起了无尽的疑惑和探求。因为他们,是与那个在明代作者吴承恩笔下跃然纸上的孙悟空有所关联的形象。然而,吴承恩所描绘的孙悟空是在明朝诞生的,那个时代的人们不可能对这个形象有深入的认识,他们接触到的更多的应该是元代杨景贤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
孙悟空,这个传奇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不同的身影。然而,我们该如何确认他的真实存在呢?被发现的墓穴又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证据呢?
金箍棒是最有可能证明孙悟空存在的证据,但这并不能足以证明其真实存在,可能只是人们对其的一种臆想或是“衣冠冢”。孙悟空在不同的版本中是不一样的,所以其身份让人质疑。虚构的标签使人难以接受他真实存在的可能性。

吴承恩的孙悟空形象,其创作灵感大概是来自于杨景贤。他描绘的齐天大圣并不是通天大圣的二弟,而是集结了五位兄弟姐妹的能力,成为了一个新的圣者。他的能力可以上达天宫,下至地狱,有着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
因此,被发现的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的墓穴,是来自杨景贤笔下的神话人物,而不是明朝才诞生的孙悟空的墓穴。这似乎揭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这个孙悟空和我们所认识的孙悟空,并不是同一个人物。
古人挖掘双圣墓穴时,偶然间发现一根出乎意料的物品——一根陈旧而素朴的铁棒,锈迹斑驳。这根铁棒在古人眼里虽然平凡,但却被赋予了神秘而传奇的名字,定海神针“金箍棒”,被推测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神兵利器。然而它的简朴造型与小说中的金箍棒形象相距甚远,只能暗示其或许就是那根传说中的神兵。

对此,社会舆论纷纷,虚构的孙悟空是否有其现实原型?那位欢脱的猴王是否曾真实地存在过?
元代杨景贤,原名杨暹,蒙古族人士,晚年更名为杨讷。他虽非汉族,却以天赋惊人的戏曲技艺,在元代戏曲界脱颖而出。在明朝早期,他与汤舜民一同得到明成祖朱棣的特殊恩宠。遭遇元朝晚期的动荡后,他定居钱塘,也就是现在的杭州,留下了十八种杂剧作品。
然而在时间的流逝中,杨景贤的杂剧作品大部分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两部得以幸存,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以及《刘行首》。而在这个版本的《西游记》中,杨景贤已经勾勒出了玄奘三藏及其三个弟子的精彩冒险,无疑是为后来吴承恩的《西游记》做了深厚的铺垫。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孙悟空的真实原型,但无疑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杨景贤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作才能,以及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深热爱。

在杨景贤的创作世界中,孙悟空的形象尚未成型,但他的英勇正义、讨厌恶行、乐于助人以及机智幽默的气质已经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些特质成为了吴承恩后续塑造孙悟空这一角色的坚固土壤。
杨景贤笔下的杂剧中,巧妙地构建了玄奘出征西域前的盛大场景。繁华的唐朝,文臣武将齐聚一堂,为他送行,唐太宗亲自告别。然而,描绘这一情境的时候,杨景贤并没有直接铺陈,而是运用了“村姑叙述”的技巧,既成功地表现出故事的主线,又隐藏了更多的故事内涵,引导读者投入更多的想象。学者发现,这种独特的写作方法,在后来的《红楼梦》中,曹雪芹也有类似的运用。
再者,杨景贤的《西游记》并非单纯的杂剧,而是在写作技巧上体现出从杂剧向传奇戏曲转变的趋势,对明代小说的进步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在杨景贤的故事线中,孙悟空并不是主角,他虽然是玄奘的弟子,但依然与那些妖魔鬼怪保持着关系,甚至有时会听从他们的指令。他的孙悟空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神,而是有血有肉的存在,拥有人类的情感。他是那样地真实,让人感受到他的鲜活。
柏利连尼龙:南美超巨型恐龙(长25米/仅发现脊椎骨)
柏利连尼龙是一种蜥脚下目中的泰坦巨龙类恐龙,诞生于8300万年前-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普遍可以达到24-25米,属于体型非常惊人的超巨型恐龙的一种,第一批化石是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境内发现的。柏利连尼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0:19:530002砥砺前行的北京大学考古
北京大学建立了我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一个考古学专业,至今已有70年历史。考古文博学院在此基础上成立、发展、壮大,这一方面是北京大学很早就开始的考古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继续,一方面是我国急需培养考古文博人才的必然要求。勇开风气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现代考古学传入我国。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2:16:120005【收藏】图文详解 | 唐至清古建筑梁架结构的演变规律
本文选择山西唐至清有文字可考且原真性强的代表性宗教木结构建筑,类比分析其梁架结构的时代性和区域性特征,总结梁架几何图形的组合形制和区域性结构手法以及历代营造技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规律。技艺成熟的唐代建筑618—907年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3:04:550001致敬!2021年那些人,那些事
2021,文博大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全国文物系统工作者以习近平总书记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日前,中国文物报社组织专家、媒体人座谈,尝试从基层一线文物工作开展和影响力角度,推出2021文物系统十大年度人物、活动及机构组织榜单。年度人物樊锦诗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48:580003盗墓者半夜炸刘邦长陵陪葬墓,警察设伏,一下子抓到6人
谁盗了刘邦的陪葬墓?本文作者倪方六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再来说说汉高祖刘邦的陪葬墓。我在前在聊过这话题(见《汉高祖刘邦长陵陪葬墓现存70多座,每座都有好几个盗洞》一文),刘邦的陪葬墓在咸阳渭城区正阳乡的杨家湾一带,当年这里有100多座大坟头,是盗墓者最活跃最喜欢光顾的地方。陪葬墓上的盗洞都是谁挖的?绝大部分是古代盗墓者留下的,但也有现代盗墓者。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3:00: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