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九世之乱”:考古发现反常现象,难怪商人会频繁迁都
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所谓“前八”,是指从商契到商汤有过八次迁徙,“后五”是指商朝有过五次迁都。当然,无论“前八”还是“后五”的数字,古今学者争议颇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先商与商朝时,商人的确频繁迁都。
先商阶段暂且不论,问题是商朝时期为何频繁迁都?根据尚书记载,盘庚迁殷之后,追溯先王时说“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对于其中的“大虐”,古人有着不同解读,认为或是人祸,司马迁认为是争权,或是天灾,重点是躲避水灾,盘庚曾说“先王适于山”。
古人记录历史时,或因时间久远而想当然,或因当事人有意掩盖真相等,导致后人无法窥得真相,而考古却可以通过蛛丝马迹,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原貌。商朝遗址考古,大致破解的商朝频繁迁都的原因,与史书记载不大相同,如此也就难怪商朝会爆发“九世之乱”。

商朝建国200年:商王开启宗教革新?
商汤灭夏之后,在夏都二里头旁边,兴建了商朝都城——偃师商城。与此同时,在如今郑州一带,兴建了郑州商城。学者分析认为,商朝前期采取东西二都的格局,起初都城在偃师商朝,郑州商城为陪都,仲丁时可能从偃师迁都到了郑州。
考古偃师与郑州商朝时,发现“人祭”现象是从少到多,起初沿袭二里头习俗,很少出现人祭现象,但大约百年之后,人祭行为迅速增加,成为国家级的宗教行为,到商朝建立200年时,规模极其惊人。至于人祭兴起的原因,其中之一可能与战争、扩张有关。

然而,在郑州商城末期,距今大约200年时,考古专家在宫城墙边发现三座反常的祭祀坑,里面全都是青铜重器,密密麻麻整整齐齐,只有一个坑中埋有数量极少的人兽骨头。以青铜器情况与祭祀坑位置来看,祭祀的主人只能是商王!
问题在于:按照当时商朝习俗,商王主祭的活动,如此高级奢华的青铜器,必然配备更多的“人牲”,但为何在突然之间,商王祭祀时不用“人祭”了?
显而易见,商王转变了祭祀思路,决定采用“不杀人”或“少杀人”的方式祭祀,而这一结论是有考古证据支撑的:
首先,与三座祭祀坑同时的,还有一个特别现象,即王宫区的头盖骨加工厂(做成头骨酒器)突然停止运营,大量即将完工的头盖骨被扔到壕沟埋葬。
其次,商朝在南方的据点——位于武汉的盘龙城遗址,人祭非常稀少,更习惯埋藏器物祭祀,这一点可能影响到了商王。需要说明的是,此前湖北几乎没有人祭,商人占据盘龙城后,可能受到当地习俗影响,于是鲜有人祭行为。
因此,位于郑州商城的晚期商王,发起了一场宗教革新,想要取缔“人祭”。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改革都会引发或大或小的政局变化,那么这一次宗教革新会引起什么变化呢?
改革派与保守派之争:引发九世之乱?
与宗教改革几乎同一时间,晋南、武汉、河南等大大小小的商城,都相继沦为废墟,而此后十余年,郑州商城也沦为废墟,之后商都应该迁到了郑州惠济区的小双桥遗址。
毋庸置疑,出现这一现象,要么外敌入侵,要么内部战乱,由此导致包括郑州商城在内的诸多城池衰落。无论考古还是文献,都不支持外敌入侵,因此答案只能是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内战”!
史记记载:“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仲丁死后,他的众多弟弟争夺王位,造成九世之乱,商朝一度中衰。
史书没有谈及争位原因,但通过上述考古发现来看,这场内战的表面是王位之争,实质是改革派与保守派之争,波及范围极广,战况极为惨烈,毁掉了无数城池。
史记又载:“帝仲丁迁于隞。河亶甲居相。祖乙迁于邢。”仲丁迁都的目的,应该是为了避开都城的保守势力,河亶甲与祖乙的迁都,都在九世之乱前期,无疑是因为内战迁都。文章开头提到的盘庚曾说“先王适于山”,大概是为了躲避敌方,而不是因为水灾。
其中,河亶甲居相之“相”,极有可能就是小双桥遗址。小双桥遗址考古表明,似乎为了发泄对改革派的不满,该遗址人祭现象更胜往昔,且对“人牲”更加残忍。
通过殷墟考古可知,殷墟延续了人祭活动,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最终保守派取得胜利。
总之,商朝前期四次迁都,核心原因在于宗教改革,导致内战爆发,表现在史书上就是“九世之乱”。最终,或许为了避免内部争斗,或许由于气候原因,盘庚时期迁徙到了安阳殷地,此后商朝在此定都300余年。
尉佩云:真理不是北极——对话何兆武教授
导语:何兆武教授长期从事西方历史哲学、史学理论著作的翻译工作,是我国该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何教授具有很强的理论批判和反思能力,对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都做过精当的阐述。与何教授的谈话不光寓于专业学科范围之内,也涉及一个世纪学者对自己人生的感怀和思想的阐发。笔者感怀何教授的勤勉不辍的同时更钦佩其深刻的理论思考和清晰的判断力,遂将我们的访谈录音整理出来。何教授已年满九十,然思维敏捷,逻辑清晰,神明不衰。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3:54:590000河南考古:辛村遗址中流失在外的国之重器
先秦时期的葬俗以“聚族而葬”为主。墓地可以分为“公墓”和“邦墓”,前者是以王室、国君为主的贵族墓葬,后者则是平民的墓葬。公墓地的布局经过规划,以国君墓为中心,其他墓葬依墓主与国君的关系亲疏排列。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0:02:410000小型偷蛋龙:河源龙 介于鸟类和恐龙之间(有鹦鹉喙状嘴)
河源龙是一种偷蛋龙科恐龙,诞生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第一批化石发掘于中国广东的河源市,因此以地名进行了命名。河源龙的外形非常迷你,同时具备小型兽脚类恐龙和鸟翼类动物的两种特征,被认为是恐龙和鸟类之间演化的过渡生物,它的化石也是中国发现的首批偷蛋龙科恐龙。河源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9:07:13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金上京遗址
金代初期的都城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金太宗时称会宁府,熙宗天眷元年(1138)称上京。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迁都中都,削上京之号。正隆二年(1157)毁上京宫殿、宗庙及诸大族邸第等建筑,夷为耕地。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复称上京,大定二十一年陆续修复宫殿、城垣,但实际上并不是首都。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04:030001辽宁半拉山惊现无头古墓,专家说出墓主身份,震撼全场!
自古以来,无论是那个时代的古人,对于死后留“全尸”是十分看重的,即使是十恶不赦被砍掉脑袋的罪犯,埋葬的时候也要将被砍掉的脑袋缝在尸体上以保证来世灵魂的完整。不过,在辽宁省朝阳市半拉山附近,考古专家在清理一座5000年前的古墓的时候,却发现墓主人的头不翼而飞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要新鲜事2023-04-24 00:04:2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