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国宝叫司母戊还是后母戊考古专家论辩焦点并非文字
最近,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孙机的采访录音再次将商朝青铜鼎的名字争议推向了公众视野。
这场争议围绕着我们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最大、最重的商朝青铜鼎展开。该鼎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最初被命名为“司母戊”鼎,并沿用了几十年,甚至写进了教科书中。直到2011年,国博的“我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览中,鼎上的名称标牌突然改为了“后母戊”。此后,新闻媒体也开始使用“后母戊”这个称呼。这一争议甚至在河南安阳举办了“思辨堂”,邀请学者们辩论鼎究竟应该叫“司母戊”还是“后母戊”。

实际上,“司”与“后”的争议由来已久。1946年,青铜鼎从发现者吴玉瑶家中被安阳县古物保存文员会公开展览。当时的复旦大学教授张凤根根据鼎上的刻铭提议将其命名为“司母戊鼎”。这一建议得到了胡适、夏鼐等学者的支持,并被中央博物院采纳。
同年,《申报》文史专栏的记者邵慎之却提出不同观点,他认为鼎上刻铭中近似于“司”的字实际上应该是“后”。然而,邵慎之的观点没有得到当时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到了1959年,我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在鉴赏了青铜鼎后重申了“司母戊鼎”的称谓,认为“司”通假“祠”,意思是祭祀母亲戊。“司母戊鼎”成为官方名称,并被写入教科书中,直到2011年。
即使在国博专家孙机提出更名为“后母戊”之后,仍然有许多学者坚持称其为“司母戊”。曹定云等学者甚至公开发表文章反对更名。
实际上,这场争论并不仅仅关乎文字本身,反映了商朝殷商文化中的祭祀制度。青铜鼎的铭文在不同的场景下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从青铜鼎的用途来看,可以分为祭器和明器两类。祭器是用于宗庙中反复祭祀的器物,铸造祭器的人可以是死者的当代人,也可以是与死者相隔数百年的人。明器则是用于丧葬的陪葬品,只能由死者去世时的人制作。由于用途不同,铭文的称谓也会有所不同。
司(后)母戊鼎是在殷墟小屯村被村民偶然发现的,出土地点和埋藏情况已无从考证。在商朝历史上存在许多名为戊的女性,如大丁、武丁、祖甲、祖乙等都有与之配偶的名为戊的人。这使得制造这个鼎的人的身份不尽相同。

在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中,父传子和兄终弟及是并存的。如果司(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妇戊的陪葬品,那么制造这个鼎的人可能是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他们是继承王位的人,给自己母亲制造的陪葬品可以使用动词“司”,表示祭祀母亲戊;也可以使用名词“后”,因为他们是王位的继承人,可以用尊贵的“后”字表示自己的身份,意思是“王母戊”。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甲骨文中的“后”并不是指“王的正妻王后”,而是指君主的意思。正如《尔雅·释后》所记载的:“后,君也。”夏朝的最高统治者就称为“某某后”,而不是“某某王”。
商朝有个惯例,父亲的兄弟都称为父,母亲的姒娣都称为母。为了区别,王位上的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后父”,对应的就有“后母”一词。
如果司(后)母戊鼎的主人不是武丁的配偶,那么在兄终弟及的商代中,继承王位的可能是自己的叔叔。作为儿子祭祀母亲,就不能使用“后”这个专属于王室的名词,只能使用“司”。
司(后)母戊鼎的“来历不明”是导致学者们争议的一个原因,但这场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文字本身,而是背后所反映的殷商祭祀制度。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目前,“后母戊”这个说法逐渐流行起来,是因为考古学界普遍认为该鼎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妇戊的陪葬品,而不是宗庙用品。这一观点是基于在妇好墓中出土的“司(后)母辛鼎”,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无论是“司母戊”还是“后母戊”,这两个名字在甲骨文中都有出现,而且甲骨文中的一些“后”字的确被反写为“司”。从文字解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哪个名称都没有错。这场争议的解决可能要依靠更多的考古发现和文化解读。商朝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为我们理解古代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无论是“司母戊”还是“后母戊”,它们都是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代表着商代的文化与智慧。
殷墟甲骨文确证了商朝,什么可以确证夏王朝?终于有答案了
前言在西方考古学引入中国后,近百年来通过田野考古求证中国五千年文明,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新兴的中国考古学在1928年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发现大量的商代甲骨文、商代青铜器及商代王公贵族墓葬,被国外历史学家质疑的我国商王朝得以确证。中国历史典籍中记载的商王朝王系年谱、帝王也得以确认,3600年前的商王朝正式证实。我要新鲜事2023-10-04 19:59:080000五畤祭天 秦汉祀典——陕西宝鸡陈仓下站秦汉祭祀遗址
(海报设计:熊芊芫)▲陕西宝鸡陈仓下站秦汉祭祀遗址视频资料发掘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陈仓区博物馆项目负责人游富祥#十大考古#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8:15:030000是否该给“扶不起”的阿斗翻案?乐不思蜀背后隐藏政治大智慧?
原题:“乐不思蜀”背后本文作者倪方六这篇文章接着刘备为何能称帝的话茬,聊聊刘备的儿子刘阿斗。都传刘宅风水好长了棵东西,实因刘母做的一件事,而大家对刘备之子刘禅的误解更深,刘禅小名阿斗,“扶不起”的阿斗说的就是他,其实阿斗“乐不思蜀”背后隐藏的是大智若愚。图:刘禅画像刘备死后传位给刘禅。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6:03:390000地下文物看陕西:西周封国出土青铜器
武王克商以后,为了加强对国家的统治,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很多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都分封到了全国各地,建立起了很多诸侯国。被分封之人要对周天子尽纳贡朝觐、出兵和救助王畿等义务。这种由上而下、兼顾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分封制,不但明确了上下、尊卑的臣属关系,强化了天子的绝对权威,而且能使各级统治者较稳妥安定地限定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这一创新性的制度无疑对加强周王朝的统治有着重要的作用。我要新鲜事2023-05-28 23:12:310000农民意外捡到青铜器 现在是国宝级文物(国宝何尊)
何尊是被农民意外发现卖到废品站里的宝物。陕西宝鸡农民陈堆半夜拉肚子上茅房的时候无意中捡到,陈堆觉得这个破铜罐虽然长得丑了点,但用来装粮食还是挺好用的。后来陈堆外出打工,临走时把青铜器交给哥哥代为保管,可哥哥由于生活贫困,以30块钱的价格将这件青铜器卖给了废品站。无独有偶,宝鸡市博物馆的专家在废品站里淘货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这件青铜器,他一眼就认出这是个老物件,于是自掏腰包将其买了下来。千年历史我要新鲜事2023-12-17 11:46:5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