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技术来源:考古发现改写西来说,难怪蚩尤能“以金为兵”
夏商周时,中国创造了璀璨的青铜文明,形成了浓郁的华夏风格,举世瞩目独一无二,但论及中国青铜技术的来源,一般认为源于西亚。
考古显示:距今6000年前,在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出现青铜器,早于中国千年左右。据此,出现了中国青铜技术的“西来说”,即伴随着西方民族的迁徙,青铜技术从东南欧、西亚经过新疆和西北,最终传入中原地区。
问题在于,“西来说”的观点,存在一些难以解释之处,而近些年的中国考古,却发现中国的青铜技术,极有可能是本土独立起源,同时也可以解释史书上的“蚩尤以金为兵”的说法。

“西来说”之所以出现,主要在于两个依据,即西亚青铜技术早于中国,与新疆发现距今5000年时的青铜器。其中,新疆直接从旧石器跃进到青铜时代,此后甘肃、青海、陕西地区进入青铜时代,流行起与新疆相似类别的铜器,反映出“西风东渐”的过程。
然而,学者郭静云研究却发现,中国青铜技术的“西来说”至少在两方面不能成立:
首先,时空上的矛盾。西亚青铜技术传到中国新疆之后,如果继续传到中原地区,必然会在时空上出现一个“渐次”的现象,越西边的冶炼年代越早,但考古发现反常现象。
河西走廊是沟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通过黑水河和居延海绿洲可达南草原和阿尔泰地区,或反向行之,但在这条路线上,考古没有发现殷周之前的交流痕迹,比如无法看出黑水地区的文化有源自中亚文化的因素。

河西走廊西城驿遗址,黄河中下游陶寺遗址等,它们的冶炼年代却早于西邻的南草原炼铜遗址。其中,长江中下游最早的冶炼遗存不晚于公元前3800年,后来形成了专业化的锡铜冶铸技术,而西城驿遗址冶炼遗址上限为公元前2200年。
其次,技术上的矛盾。如果青铜技术西来,那么必然越在西边,得到的传承更为完善,工艺相对更为先进,但西城驿文化的炼炉工艺,却远不如比它更早的长江中下游的冶炼工艺,这无疑极不符合常理。
因此,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西亚青铜技术传播到了中国新疆一带,但接下来有没有传到中原,以及有没有传入完整的冶炼工艺,如今还缺少考古铁证支持。

从绝对时间上看,中国铜器、青铜出现的时间,都晚于西亚地区,但并不代表中国不能独立发展出青铜技术。
近些年来,在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址中,考古取得重大发现,表明中国青铜技术属于本土起源。
首先,想要炼制铜器,丰富的铜矿与高温技术(铜的熔点高达摄氏1084度)是前提条件,因此率先发展出铜器、青铜的地方,必然拥有相关矿藏,以及具备高超的制陶技术。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屈家岭遗址、石家河遗址附近,有着丰富的铜矿,且屈家岭文化早已掌握制陶工艺,技术非常发达,能够掌握火候,高温焙制陶器,完全具备了炼铜的技术储备。
其次,在制作陶器时,古人会加入一些铜矿砂,在高温烧制陶器时,或许发现了铜的秘密。目前在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铜矿石,始于位于湖北京山一带的油子岭文化遗址早期,距今5500年左右。其中,油子岭遗址与屈家岭遗址都位于湖北京山,两者之间存在传承关系。

第三,在石家河文化(距今5000年—4300年)遗址,考古发现众多矿山定居遗址,厚壁陶器坩埚,从采矿、粉碎到炼制时的鼓风机等各种工具,以及一些矿渣。可以说,整个炼制流程里的各个环节,考古都发现了相关铁证,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炼铜证据链。
第四,青铜是一种合金,比炼铜技术更为复杂。在石家河文化早期的罗家柏岭遗址,考古发现青铜工具碎片,用于玉器雕刻。在石家河文化晚期,距今4400年左右,出土了一件三元合金铜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锡铅铜三元青铜合金之一。总之,从屈家岭到石家河,种种迹象表明距今5000年时中国已经掌握了一定青铜技术。
由于湖北荆门、天门距离河南洛阳、郑州并不远,因此夏商以及三星堆的青铜工艺,完全可能是源于长江中下游的石家河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史书记载的“蚩尤以金为兵”也予以了佐证。(下图青铜碎片,邓家湾遗址属于石家河文化)

根据文献记载:“神农以石为兵,黄帝以玉为兵,蚩尤以金为兵。”所谓“金”,其实就是金属,大概是铜器,不是指黄金。
黄帝蚩尤所处年代,距今4700年左右,大概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晚期,而当时屈家岭先民、或石家河先民,已经掌握了铜器炼制。
更为重要的是,蚩尤极有可能是苗民首领,而苗民大概就位于湖北荆门、天门地区,基本上分布在长江中游这一带。《战国策·魏策》:“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因此,所谓“蚩尤以金为兵”,实际上反映的是湖北三苗先民掌握了铜器或青铜炼制,拥有了一些铜质兵器。但在向北扩张时,遭遇到了河南一带的黄帝集团,于是双方爆发了涿鹿之战,一定程度上属于“南北之争”。
掌握了铜器的蚩尤,之所以失败,可能与极端天气有关,即黄帝召唤应龙制造涝灾、后又召唤女魃制造旱灾,由此导致以水稻为主的蚩尤遇到粮食危机,最终战败被杀。蚩尤被杀之后,三苗集团并未消亡,而是继续与中原文明对抗,所以才有后来的尧伐三苗、禹征三苗,以及周代时“不服周”的楚国。
可见,西亚青铜技术出现的最早,不代表后面其他文明出现的青铜技术,必然都源于此处,从屈家岭、石家河的考古来看,中国主流青铜技术极有可能是独立发展而来。学者郭静云考证就指出:石家河文化是“东亚自创的青铜文明”,奠定了后来高度发达的商青铜文明基础。
对于郭静云的考证与“西来说”,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总结认为两种观点各有主张、难分高下,都有自己的考古证据作为基础。也就是说,至少如今没有充分证据反驳“本土独立起源说”。于是,也有一些学者综合两种观点,认为“独立起源”与“西来”共同铸就了中国璀璨的青铜文明。
湖北挖到超级大墓,出土10件“中国第一”文物,专家直呼绝世极品
一座已知的楚国超级大墓,上万名参与发掘的民工,十件“中国第一”国宝奇珍的出土...这座高等级贵族墓葬的主人究竟是谁?历经五天五夜的椁室清理工作,出土近2000件珍贵文物,但令考古队员感到不解的是,当打开椁室内分室那一刻,里面竟是红彤彤一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墓葬之下暗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别着急,关注小古,带你一起了解古墓里的那些事儿。我要新鲜事2023-06-15 20:27:070000村民把一铜器当水舀子用,专家看后一惊竟是东汉文物,现藏博物馆
谈谈古代的熨斗文/吴甜甜、倪方六(龙柄青铜熨斗)名称:龙柄青铜熨斗年代:汉代出土地:西安收藏地:陕西西安博物院文物价值:汉代青铜熨斗熨斗,日常生活中再也熟悉不过的工具,现在,电熨斗已经进入了许多家庭,成为玲琅满目的家电市场上不起眼的一种电器,却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助手。它在通电的情况下,可以把皱了的衣服烫平,深受人们的喜爱。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02:530001「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长沙西晋墓
分布于湖南省长沙市近郊杨家湾、砚瓦池、子弹库、金盆岭、左家塘等地的西晋墓葬。1955~1960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湖南省博物馆发掘了7座。其中金盆岭9号墓出有“永宁二年五月十日作”篆体铭文砖,永宁二年(302)可能为建墓的年代。这批墓中出土有烧制精良的青瓷器和一批具有地区特点的青瓷俑,对研究当时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44:390000十大考古新发现探秘之十丨这里,他们发现了数十吨瓷片堆积
漩涡状团花纹、双层花卉纹、带状四花叶纹、戳点纹、深剔刻缠枝莲花纹、折扇纹……历经近1000年的水淹土埋,这件北宋晚期的龙泉青瓷依旧纹饰精美。这是一件“北宋龙泉窑青釉篦划莲花折扇纹瓷碗”,出土于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这处遗址已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中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4-27 19:57:410000古代工匠艺人易绝种之谜,长期使用毒原料致精子质量下降?
原题:工艺失传是因匠人“绝种”么?本文作者倪方六有一种现象,大家可能都注明到了:古代留下了好多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但是其独门绝技却失传了,这就是俗话说的“绝种现象”。比如,商周青铜器制造技术,现代可以仿得很逼真,熔炉温度、模范都可以达到,都做得很好,就是铸不出原味儿。图:中国古代精美青铜器图:古代匠人工作场景(木匠)图:古代匠人工作场景(瓦匠)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6:28:1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