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为何气急败坏地骂用陶俑陪葬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首的儒学高速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学说思想之一。在这期间诞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话语和成语,“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其中之一。
这句话是孔子原创,意思是第一个用陶俑作为陪葬品的人,应该断子绝孙。那么孔子这样一个极为重视礼仪的人,为什么说出如此狠毒的诅咒呢?这是因为用陶俑陪葬违背了儒家“厚养薄葬”的思想,破坏了现有的礼乐制度,引起了文化的退化。
01周朝废除真人殉葬制度,改用草人陪葬
从我国历史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开始,人们就非常重视丧葬文化的发展和执行。直到商朝,人们一直坚持着用真人来为死去的贵族陪葬,这样灭绝人性的习俗无疑是十分残暴的,也与社会文明的发展背道而驰。

好在中华文明是不断进步的,每个年代都有文化上的革新。
《周礼》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为西周开国功臣周公旦所创作,规范了社会的各种礼仪制度,对后世的礼仪制度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到了周朝时期,《周礼》就严格规定了取消真人殉葬的制度,转而用草装饰成人的形状,既用草人进行陪葬。这一做法符合了历史文明的发展规律,也体现了《周礼》以任为本的核心思想,深受后代特别是儒学的推崇。
02陶俑太过类似真人,用其陪葬严重违背儒家思想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出自四书之一的《孟子》,原文是“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原来在春秋时期,随着青铜器时代的来临,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以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尤其是官僚阶级的资本呈现出过度膨胀的状态。所以官僚阶级已经不满足用成本低廉的草人来进行陪葬活动了,就选择了用造价更昂贵的陶俑做成人形用来祭祀。
而孔子也对这种行为进行了谴责。孔子所依仗的理由主要是儒家“厚养薄葬”的思想,既老人在活着的时候,应该尽孝道,尽最大努力去赡养老人,但到老人去世之后,则应该“薄葬”,不应出现太多铺张浪费的现象。而陶俑陪葬则与孔子的想法背道而驰,陶俑造价较为昂贵。

孔子认为,官僚阶级与其将过多的资金用在制作陶俑进行陪葬方面,不如用这笔钱来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而且从商朝到周朝,从真人陪葬的制度变为草人陪葬的制度,这本就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所在,与儒家“厚养薄葬”的思想十分吻合。而现在的陶俑陪葬则显得逆势而行,无疑是一种文化上的倒退。
综上所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演化成后来的成语“始作俑者”,意思是第一个做坏事的人,有贬义的意思。实际上孔子这句话所要表示的思想是:人们应该将重点放到活着的人身上,在人活着的时候尽孝,为活着的人谋幸福,而不是将有限的资源浪费在死了的人身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尽管距离孔子说这句话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现在细细回想,孔子的思想确实有一定道理,值得后人仔细学习!
逐渐被遗忘的南京故宫 有着怎样的故事(明故宫)
南京故宫是在明朝建立前已经开始修建。南京故宫又称为明故宫,是明朝时期的皇家宫殿,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作为明朝的皇宫,南京故宫在建筑规模和艺术价值上均可与北京故宫相媲美,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南京故宫的命运却与北京故宫截然不同。南京故宫始建于1366年,由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修建明故宫我要新鲜事2024-01-05 20:23:490004林梅村:怛逻斯城与唐代丝绸之路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09:150000安家瑶:丝绸之路与玻璃器
考古学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或遗迹,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今天以玻璃器为例,讲述考古学如何研究玻璃器和玻璃器背后的历史故事。玻璃是一种人造固体材料,是经过熔融、成型的非晶态无机物。也有人说玻璃是物质的第四种形态,它表面上是固态的,很坚硬,但内部是液态的状态,就是晶态排列不是很规矩的一种状态。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6:07:450001这位皇帝很传奇,写词不输李煜,梦碎“祖国统一”大业,他是谁?
作者倪方六南唐偏居江南,前后共历三主。为何称“主”?因受到后周威胁,不得不削去帝号,改称国主,这从第二位皇帝李璟开始,故史称李璟“南唐中主”。李璟很传奇,是一位相当有才华的皇帝,其写词水平不输后主李煜,有的地方甚至超过李煜。“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便是李璟的杰作。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7:07: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