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民发现超级大墓,专家急忙赶往挖掘,可惜10亿宝物已被盗光
这是迄今中国发掘最大的先秦墓葬,所用时间竟达十年之久。同时,它也是已发掘墓葬中殉人数量最多的古墓,其人数高达186人。然而,这座大墓的主人是谁?为何会有如此之高的墓葬规格?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的盗洞竟有200多个,难道这座墓葬藏有惊天宝藏?大墓之下,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别着急,关注小古,带你一起了解古墓里的那些事儿。

在陕西宝鸡市凤翔县有一个名叫南指挥村的村庄,离村庄的不远处有一块奇怪的荒地,那里的庄稼一年四季都长不好,久而久之,生活在附近的村民也对此习以为常。1976年的某天,村民靳思治为了修补自家的院墙,于是拿着铁铲来到这块荒地上,挖了没多久,他突然想起村子这几天来了一支考古队,每天都会在村子附近钻探。看着手上夹杂着碎石的黄土,靳思治心想:“考古队会不会对这里感兴趣呢?”于是,他连忙上门向考古队员提起这块奇怪的荒地。考古队员听到靳思治的话后,感觉那里有可能埋葬着他们苦苦寻找已久的秦帝国遗迹。据史料记载,凤翔县古称雍城,公元前677年秦朝国都搬迁至此,在之后长达294年的时间,包括秦帝国在内的三个皇帝,秦国有19位国君埋葬于此。但这19位秦国国君的陵墓究竟在何处,考古队员一直没能找到。
因史籍曾提到:“秦宁公葬西山大麓,故号秦陵山也”,所以考古队员打算先从陵山开始勘察。史籍中的“陵山”,也就是现在凤翔县的灵山,所以考古队员才会前来此地。在靳思治的带领下,考古队员来到了荒地上,他们一眼就看到了只有在墓葬中才出现的五花夯土,这一发现令在场的队员感到十分兴奋。很快,领队韩伟带领队员开始实地勘查,但初步的勘查结果却让众人震惊不已,这座神秘的地下工程占地面积足足有一个足球场大小,深度更是达到了24.5米。这样的面积和深度,让韩伟确定这就是一个大型的墓葬。在接下来的探查中,考古队员还从墓室底部钻探出青膏泥、木炭、朱砂等物质。这样的规模形制,再加上绝佳的地理位置,这让韩伟怀疑地下很有可能就是一座秦公大墓。

由于大墓的规模过于庞大,考古队员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将墓葬形制给摸清。勘察结果显示,这是一个有着两条斜坡墓道和一个长方形墓室的超级大墓,呈中字结构,其主体部分分为三层,在十余米处有一个二层平台,而工程深度更是相当于八层楼高。毫无疑问,这就是一座秦公大墓,由于它是在雍城发现的第一座秦公大墓,所以也被称为“秦公一号大墓”。1976年12月,经过上级部门批准,“秦公一号大墓”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在发掘到地下两米多的时候,一个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情景出现在众人面前,现场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洞口,或圆形或椭圆形。
经过几天的清理,考古队员共发现200多个这样的洞口,这让所有人的心情跌落至谷底,因为这些都是盗墓者留下的盗洞。数量如此之多的盗洞,可以说刷新了我国古墓盗掘史的纪录,但这也让队员们相信墓葬之下一定还保留着大量的珍贵信息。不过,接下来的发现却让这座古墓变得更加神秘起来,在接近二层台的一个盗洞里,考古队员发现一个头骨和一截折断的胳膊遗骸。随着发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骨遗骸出现了,单单在大墓第二层台就清理出20具人骨遗骸。如果说这是一种祭祀形式,那在第三层台中陆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棺具就更让大家紧张起来。这些人骨遗骸的主人究竟是谁?他们为什么会被埋葬在这里?

一个个等待着解开的谜题,激励着考古队员加快发掘的进度。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发掘会更加触目惊心。当厚重的泥土被清理干净后,考古队员终于完整地目睹了这座超级大墓,整座大墓呈倒金字塔形状,长300米、宽42.5米、深24米。在墓室最深的第三层台上,中间是巨大的主椁室,旁边还有副椁室。此外,周边还密布着不同形制的葬具,揭开盖板后,考古队员发现这里的尸骸骨架基本完整,明显是安详死去。但在考古队员检测一部分遗骸的毛发后,发现毛发中竟然含有高浓度的汞和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砒霜。
如此看来,这些人都是被逼迫着喝下毒药,然后再将其进行陪葬。在发现尸骸的中期阶段,考古队员曾推测大墓主人是秦穆公,因为据史料记载殉人数量最多的就是他。然而,经过统计,考古队员在大墓三层台上一共发现166具殉人,加上二层台上的20具人牲,秦公一号大墓里的殉人总数达到186具,这比秦穆公墓葬里的177名殉葬者还要多,这也刷新了古代墓葬殉人的纪录。那么,这座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谁呢?

1985年9月,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挖了近十年的秦公一号墓终于露出了椁室顶棚,大家期盼已久的墓主人终于要出现了。考古队员发现椁室的周围填满了3.3米厚的木炭,且木炭的外层还有2.3米的青膏泥。在古代,木炭和青膏泥是用来黑棺椁防潮和防腐的重要物质,秦公一号墓的椁室被保护得如此周到,这让考古队员相信内部一定保存非常完好。将椁室周围的木炭和青膏泥清理掉后,椁室逐渐显露了出来,但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却是一个形状奇特的平顶小屋。只见椁室全部由一根根四方木头构成四面木墙,如此奇怪的椁室形制在过去的考古发掘中从未出现,这样一个用木头构成的木屋究竟是什么呢?
在查阅史料过后,考古队员在《汉书·霍光传》中找到了答案,书中记载:“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据文献记载,只有天子才能享用黄肠题凑的椁具,所谓“天子柏椁,诸侯松椁;天子题凑,诸侯不题凑”,而作为诸侯国的秦国,理应不能享用黄肠题凑的丧葬制度,难道大墓的主人并不是秦国国君吗?这一切的答案,似乎只有开棺之后才能水落石出。当墓室上方的椁木被揭开后,眼前的一幕令考古队员失望不已,主椁室和副椁室上共有20多个盗洞,除此之外,椁室的两侧和底部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抱着紧张的心情,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打开了椁室的主棺,但棺内只发现了一些人骨遗骸,没有一点随葬品的踪迹,难道有关墓主人的身份要成为一个不解之谜了吗?

就在大家感到遗憾时,转机突然出现了。经过考古队员的不懈探索与发掘,他们从大墓中出土了金、玉、陶、铁、漆器以及石器等3500余件文物。在这之中,考古队员找到34件石磬,另外还有100多块石磬残片,其中有17块残片上刻有文字,或许这些文字能够解开墓主人的身份之谜。在西周时期,石磬是一种打击乐器,同时也是王权的象征,只有王宫才能悬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才开始使用石磬演奏乐曲,而石磬也从单独的特磬变成由众多石磬组成的编磬。那么,考古队员找到的带有文字的石磬能否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呢?在拼接过后,一块块完整的石磬出现在考古队员的眼前,而石磬的文字也慢慢清晰起来。
经过仔细观察,石磬山文字记录了一件隆重的事件——秦景公即位行冠礼亲政,当时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参与宴会的周天子分外高兴,他在现场认可了秦景公继承秦共公和秦桓公的事业。正是因为石磬上记录了秦景公继承君位的合法性,所以它们才会被秦景公带入墓葬中。历经十年之久,秦公一号墓的墓主人身世之谜终于被考古队员揭开,他就是秦景公。据史料记载,秦景公是秦桓公的长子,秦立国后第13代国君,也是在雍城享国的第八位秦公。秦景公统治秦国达40年之久,是一位有作为的秦君,他在位期间继承了秦穆公和秦桓公的执政方略,将秦国的势力不断推向中原,使得秦国日渐强盛。

或许正是因为国力强盛,秦景公才能为自己建造一座规模如此之大的墓葬,但与此同时,一个新的疑问也出现了,秦景公只是一国之君,为何他敢在墓葬中使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的黄肠题凑?难道他不怕僭越的罪名吗?其实,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诸侯僭越已经不是一件罕见的事。而秦景公的这一举动,说明了早在雍城时代,秦国国君就已经将雄霸天下的野心掩藏在黄土之下。不过,这套僭越礼制的椁具究竟是秦景公为了死后一偿所愿,还是用来激励后代奋起争雄,这一历史之谜只能留给后人解开了。
组建中华文明大展全国矩阵,完善中华文明全国联展体系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3:30:460000古玩市场发现稀世陶俑,博物馆花90万回购,村民:我还能造一批
古董是一种供不应求的存在,由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并不是很多,很多古董在市场上都有着不菲的价值。有一位北京的专家,在古玩市场发现了稀世的陶俑,他大喜过望,立刻买下了这些陶俑,并带回去给其他专家检查鉴定。后来,这些国内顶级的专家,纷纷说这就是北魏时期的陶俑,于是博物馆就花费了90万将这个古玩市场上的这些陶俑全部回收,正当专家们高兴时,意外发生了。我要新鲜事2023-07-06 17:27:200002中国考古百年 | 长城考古:忆九眼楼营盘遗址往事
作者:郭京宁长城是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北京区域的长城始建于北齐,大规模建于明代,呈半环状分布在北京北部山区,从东到西横跨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六个区,全长573公里。今年6月8日,国家文物局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通报了北京怀柔箭扣等3项长城考古的新发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15年前参加的一次长城考古。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3:25:230000西南同心——奏响新时代考古协奏曲
作者:遗产编辑中心10月14至15日,由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市文物局指导,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的“2021年度西南考古协作会暨古蜀文明与西南夷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广汉召开。会议现场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1:33:340000一个古代农民误进娱乐城看到了什么,商业演出同样低俗,重口味
原题:古人看戏本文作者倪方六说到看戏,古人都喜欢看什么戏?汉魏时的“百戏”其实非真正的戏剧,而是一种综合性广场演出活动。但百戏孕育出了中国戏曲,百戏表演时的保留节目《东海黄公》,就是一出大戏,是中国最早的剧目之一。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5:02:3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