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秦始皇陵项羽30万大军打不开 千年未有人敢动 看卫星图就知
秦始皇陵是一个千年来无人敢动的墓穴,即使有项羽带着30万大军前来攻打,也未能打开陵墓。这一点可以通过卫星图像得知。近年来,盗墓文化在文学作品中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例如《鬼吹灯》和《盗墓笔记》,这些故事让人们在家中体验紧张刺激的探险旅程。其中,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和秦始皇陵都是知名的墓穴。

曹操是摸金校尉的创始人,他曾为了解决军资问题利用尸体,同时他也担心自己的坟墓会被人盗掘,所以修建了七十二疑冢。而今天要讲述的是另一个墓穴——秦始皇陵。秦始皇帝在古今中具有千古一帝的声名,他在世时统一了六国,一统天下。在他去世后,他的陵墓千年来也无人敢动。那么,为什么秦始皇陵没有人敢挖掘呢?
根据史料记载,首个想要挖掘秦始皇陵的人是西楚霸王项羽。当时,项羽率领30万江东大军攻打咸阳城,并焚烧了阿房宫,持续了三天三夜。然而,项羽最渴望的还是打开秦始皇陵并获取其中的财宝。阿房宫的壮观在杜牧的诗中有所体现,而秦始皇陵的规模更加宏大。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陵有所描述,称秦始皇修建了骊山作为陵墓,并集齐天下能人异士以及工人,共有70多万人参与修建。在接下来的50多年里,秦始皇不断搜集天下的珍奇异宝,将其全部放在陵墓中,并命令最好的工匠制作了无数机关。地宫中使用水银点缀成河流,可谓天文地理交相辉映。
项羽这位一代英豪在见到秦始皇陵后也对其奢华感到惊叹,因此想要将其挖开并获取其中的财宝。然而,30万江东军队费尽心思地寻找,却无法找到入口。于是,项羽心怀不甘,下令烧毁了陵墓上方的宫殿,以平息内心的愤怒。这次火灾让秦始皇陵屹立千年,最终走到了现代。
现在科技水平越来越发达,一些在古代看起来难以实现的事情在现代并不难。然而,为什么迄今为止秦始皇陵仍未被动过呢?答案不止一个原因。首先,科技并不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位老农在骊山偶然间挖出了兵马俑,吸引了许多考古专家前来研究。这些考古学家组织了勘探工作,制定了许多计划,但实际能够实施的却很少。因为挖掘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而秦始皇陵多年来一直埋藏在地下,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文物的氧化,这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大损失。

据说郭沫若曾向上级申请挖掘秦始皇陵,但由于慎重考虑,上级认为当时的技术无法保证绝对的安全。如果开掘不仅不能完美地保存文物,甚至可能导致无法预测的损失。然而,这一决策被证明是正确的,即使在现代的科技水平下,也无法保证完美的挖掘。因此,挖掘秦始皇陵的计划被搁置。
风水也是保护秦始皇陵的原因之一。陵墓占地面积约为56.25平方千米,呈现出一个上窄下宽、南临骊山、北临渭水的形状,周围群山环绕,气势磅礴,如众星捧月。一些人认为秦始皇选择这个地点是基于风水的考虑。在《水经注》中,北魏的郦道元解释道,秦始皇希望得到厚葬,因此选择了蓝田这个风水宝地,该地阴阳之气兼备,适宜葬礼。同时,一些人注意到秦始皇陵东侧有一个人工改造的水池,水源来自骊山东北角,由南向北流动。此外,在陵墓的西南方向修建了一座大坝,改变了水流的方向,使其绕过秦始皇陵。这种水的布置被称为“环水”。

还有人认为,秦始皇选择现在的地点与当时的尊卑礼制和观念有关。秦始皇的祖先陵园位于今天的临漳县芷阳一带,所以为了尊重祖先,他必须选择东侧的地点。此外,秦始皇选择现址与当时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因为传统观念认为依山造陵是吉利的。
为了更好地研究秦始皇陵,专家采用了卫星拍照技术。通过卫星图像,可以看到秦始皇陵所占据的特殊地理方位,形状就像一头潜伏的巨龙,而陵墓所在的位置正好是龙眼的位置。这让专家感叹,秦始皇真是千古一帝,手笔非凡。
除了这些解释,还有一些奇闻异事。有一些传说称,虽然秦国有百万大军,但在与项羽的一场大战中,只有60万大军参战,似乎缺少了40万大军。一些野史记载称,这40万精锐士兵被埋在地下与秦始皇一同长眠,成为他忠诚的卫士,保卫他的千古一帝名号。然而,这些说法大多是无稽之谈,不足为真。
国家考古部门之所以不挖掘秦始皇陵,原因有多种。首先是为了不破坏陵墓的结构。其次,对陵墓的挖掘没有绝对的把握和信心。从民族心理、民族情感以及尊重祖先的角度来看,秦始皇陵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不容许有任何差错。

秦始皇陵至今未被挖掘,是因为多种原因综合作用。这是对历史遗址的保护,也是对文物的珍视和尊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秦始皇陵都具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值得我们珍视和保护。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绪论(一)
一古代都城考古学的学术意义考古学是通过人类及其与之相关遗存的物化载体研究人类历史的科学。考古学一般分为“史前考古学”与“历史时期考古学”,分别研究人类原始社会历史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国家”形成以后的历史。“国家”属于政治学概念,国家活动的基本平台是“政府”,考古学视阈之下的国家“中央政府”的物化载体是都城,从这个意义上说,都城与国家是密切相关的,都城是国家的“缩影”。0000观展:古国觅踪:关于刘家洼和古芮国的故事
翻阅史籍,有关芮国的记载寥寥数笔,时隐时现,这难免让人产生许多想象。近日,“古国觅踪:关于刘家洼和古芮国的故事”展览在渭南市博物馆展出,243件文物展品、别出心裁的展厅布置,以寻幽探秘的方式,带领观众走进神秘的古芮国,感受周代庄重典雅的礼乐文化,和古芮国的发现及历史脉络。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21:170000天宇盗龙:辽宁小型食肉恐龙(长2.1米/距今1.55亿年前)
在中国,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就是辽宁,至今已出土了35种恐龙化石,其中包括前面介绍的神州龙和窦鼻龙,还有今天要介绍的天宇盗龙,一起去认识看看吧!天宇盗龙基本资料体型:天宇盗龙是一种中国的小型食肉恐龙,它体长长2.1米,与棒爪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525位,生活在距今1.55亿年前的晚侏罗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5:27:290000郭静云:商代“易”与“道”观念渊源
2016-08-19郭静云、王瑾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2016年7月10日上午,郭静云教授为中山大学2016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师生们主讲商代“易”与“道”观念渊源,主要内容来自其著作《天神与天地之道》一书的第599-618,774-813页。现将演讲内容整理如下:一、下上若“下上若”是三个非常简单的汉字,很少有人不认识,但当它放在甲骨卜辞中,意义的理解可能需要下一番功夫。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0:53:040001考古中的特殊发现,人的遗骸总会缺失某一部分,与一古老风俗有关
考古中发现的特殊葬俗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中国传统葬俗中,早期有一种特殊而又颇显神秘的方式——割肢葬(残肢葬)。这种方式就是人死后,把肢体的一部分如手、脚、股骨,甚至头给割掉。最常见的是人死后下葬前,将其指头趾骨割下来,另装在陶罐一类的容器内,一起下葬。现代考古中,发现了这种考古风俗。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45: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