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文化更正统 其实一目了然:中原好“兽面” 四夷多“人面”
根据文物风格来看,中原文化区与周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中原文化的文物上多见到"兽面纹"或"饕餮纹"的纹饰,而几乎没有"人面纹"的出现。这一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博物馆展品和文物图片得出结论。

在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址中,如河南仰韶文化的伊川缸,其纹饰主要以动物为主,比如鹳鱼石斧图。庙底沟和半坡文化也以动物纹饰为主,而二里头文化的绿松石龙形器也呈现出动物的形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也以动物形状或纹饰为主,如妇好鸮尊和洛阳兽面纹方鼎等。然而,周边的文化则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北方的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出现了人面泥塑,被称为红山女神。长江流域的良渚、石家河和三星堆文化则出现了大量玉面或青铜人面的文物。
甚至在商朝时期,长江流域仍然保持着使用人面纹饰的习惯。例如湖南博物馆藏有一件名为人面方鼎的青铜器,它是商代后期鼎的常见样式。在这件器物上,四面都雕刻着突出特征的人面,面部形象写实而醒目。

黄河流域除了中原地区,上游的大地湾文化出土了一种名为半神半人彩陶瓶的陶器,其造型是一个圆雕头像,短发齐额,双目圆睁,这样的器物在中原区并没有类似的发现。黄河中上游的石峁遗址更是出土了大量独特的石雕或石刻人像,其中大部分是人面像,也有半身或全身的石像,其中不乏高鼻深目的形象。
在中原之外的周边地区会出现如此之多的人面文物或纹饰,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属性所决定。中原地区的文化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注重农耕和蚕桑业,其组织模式以王权和军权为主,神权为辅助。而周边地区的文化,尤其是红山、良渚和三星堆文化,以神权为主导,存在着塑造神像的习惯,因此出现了大量以人形为基础的文物和纹饰。

文物的特征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文化的属性,中原文化与周边四夷文化的文物特征不同,这正是由于文化内涵的差异所致。中原文化以动物纹饰为主,而周边文化则以人面为主,这突显了中原与周边地区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这一发现为我们深入理解各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彰显了文物研究在揭示历史文化内涵中的重要作用。虽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但通过对比中原与周边文化的文物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结节龙:北美中型恐龙(长有层状板甲/没有尾锤)
结节龙是一种鸟臀目下的结节龙科恐龙,属于植食性甲龙类恐龙之一,诞生于1.13亿年前-98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普遍在4-6米,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背部没有耸起的板甲,布满了瘤状突起,尾部也没有骨锤,外形更像是剑龙,第一批化石是在北美发现的。结节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2:36:340000书讯|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新印
内容简介《商周家族形态研究》是史学界第一部对商周家族作系统、深入研究的专著。商周时代的家族组织作为当时社会活动的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政治、经济与军事制度等,皆可从家族组织形态及制度角度找到其形成之缘由与背景。对商周家族作全面、细致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商周社会形态演变的原因与规律,而且可以明确中国家族社会的历史渊源。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0:13:430000关于举办2023年中国文化遗产公开课—全国博物馆讲解员线上培训班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行业主管部门关于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博物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推进博物馆讲解服务质量提升,作为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基地,中国文物报社拟面向全国博物馆讲解员、社教工作者、各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等人员,举办“2023年中国文化遗产公开课—全国博物馆讲解员线上培训班”。此次培训班为公益活动,具体安排如下:一、培训性质本次培训为线上社会公益性公开课。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4:32:080000奇异龙:北美洲小型食草恐龙(长3.5米/距今6500万年前)
在恐龙时代,最不缺的就是食草恐龙,小型、大型、超大型是食草恐龙遍布全球,就算恐龙灭绝已有几千年,现在也可以发现它们的痕迹。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奇异龙,它出土于北美洲,是一种小型食草恐龙,生活在6500万年前,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奇异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23:36: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