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文化更正统 其实一目了然:中原好“兽面” 四夷多“人面”
根据文物风格来看,中原文化区与周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中原文化的文物上多见到"兽面纹"或"饕餮纹"的纹饰,而几乎没有"人面纹"的出现。这一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博物馆展品和文物图片得出结论。

在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址中,如河南仰韶文化的伊川缸,其纹饰主要以动物为主,比如鹳鱼石斧图。庙底沟和半坡文化也以动物纹饰为主,而二里头文化的绿松石龙形器也呈现出动物的形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也以动物形状或纹饰为主,如妇好鸮尊和洛阳兽面纹方鼎等。然而,周边的文化则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北方的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出现了人面泥塑,被称为红山女神。长江流域的良渚、石家河和三星堆文化则出现了大量玉面或青铜人面的文物。
甚至在商朝时期,长江流域仍然保持着使用人面纹饰的习惯。例如湖南博物馆藏有一件名为人面方鼎的青铜器,它是商代后期鼎的常见样式。在这件器物上,四面都雕刻着突出特征的人面,面部形象写实而醒目。

黄河流域除了中原地区,上游的大地湾文化出土了一种名为半神半人彩陶瓶的陶器,其造型是一个圆雕头像,短发齐额,双目圆睁,这样的器物在中原区并没有类似的发现。黄河中上游的石峁遗址更是出土了大量独特的石雕或石刻人像,其中大部分是人面像,也有半身或全身的石像,其中不乏高鼻深目的形象。
在中原之外的周边地区会出现如此之多的人面文物或纹饰,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属性所决定。中原地区的文化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注重农耕和蚕桑业,其组织模式以王权和军权为主,神权为辅助。而周边地区的文化,尤其是红山、良渚和三星堆文化,以神权为主导,存在着塑造神像的习惯,因此出现了大量以人形为基础的文物和纹饰。

文物的特征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文化的属性,中原文化与周边四夷文化的文物特征不同,这正是由于文化内涵的差异所致。中原文化以动物纹饰为主,而周边文化则以人面为主,这突显了中原与周边地区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这一发现为我们深入理解各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彰显了文物研究在揭示历史文化内涵中的重要作用。虽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但通过对比中原与周边文化的文物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芒康龙:西藏中型植食恐龙(长5米/化石破碎稀少)
芒康龙是一种覆盾甲龙亚目中的剑龙科恐龙,诞生于1亿5500万年前-1亿5000万年前的侏罗纪末期,体长普遍为5米左右,属于中型植食性恐龙之一,第一批化石出土于中国的西藏地区。芒康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20:14:100000中国好东西全让蒋介石运在台湾?台北故宫一国宝确让北京故宫眼馋
散氏盘,送给皇帝的寿礼文/吴甜甜、倪方六散氏盘名称:散氏盘年代:西周厉王时期出土地:康熙年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收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价值:国家珍贵文物,台北故宫“十大镇馆之宝”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她是蒋介石政权败退台湾后的产物,从大陆带过去的众多国宝级文物,存放其中。这篇文章要说的“散氏盘”,就是其中一件重要的国宝级文物。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25:510000天池龙:新疆小型食草恐龙(长3米/距今1.64亿年前)
在中国,目前发现了174种恐龙,其中有很多都是以发现地直接命名的,比如天池龙,它就在天山天池附近出土,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看看。天池龙基本资料体型:天池龙是一种中国的小型食草恐龙,它体长3米,与德克萨斯龙、独孤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457位,生活在距今1.71亿年-1.64亿年前的中侏罗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1:06:040000夏朝存不存在:考古发现夏商盐铜基地,难怪二里头被称为“夏都”
前两年,原先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更名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由此正式宣告“二里头遗址为夏都”。二里头之所以被确定为“夏都”,主要在于三个原因:首先所处时空与史书记载的夏朝情况一致,其次考古确认为具有“王朝气象”的广域王权国都,第三是介于龙山文化与商朝文化之间的另一种文化。我要新鲜事2023-06-13 20:16:040001开着车,用即时通讯国内流动盗墓,盗挖楚王墓当地同行“不合作”
徐州地面上的盗墓者本文作者倪方六盗湖这个江湖水很深的,以前都有各自的地盘,不能跑到同行的地盘去找古。但是近30年来,流动盗墓对地盘概念冲击很大,好多盗墓团伙都是全国跨省做活,尤其是近些年,使用QQ、微信、直播等即时通讯工具,开着小车,十分方便,盗墓的地域概念已大为淡化,但有时地盘因素也不能不考虑。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2:13:3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