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文化更正统 其实一目了然:中原好“兽面” 四夷多“人面”
根据文物风格来看,中原文化区与周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中原文化的文物上多见到"兽面纹"或"饕餮纹"的纹饰,而几乎没有"人面纹"的出现。这一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博物馆展品和文物图片得出结论。

在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址中,如河南仰韶文化的伊川缸,其纹饰主要以动物为主,比如鹳鱼石斧图。庙底沟和半坡文化也以动物纹饰为主,而二里头文化的绿松石龙形器也呈现出动物的形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也以动物形状或纹饰为主,如妇好鸮尊和洛阳兽面纹方鼎等。然而,周边的文化则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北方的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出现了人面泥塑,被称为红山女神。长江流域的良渚、石家河和三星堆文化则出现了大量玉面或青铜人面的文物。
甚至在商朝时期,长江流域仍然保持着使用人面纹饰的习惯。例如湖南博物馆藏有一件名为人面方鼎的青铜器,它是商代后期鼎的常见样式。在这件器物上,四面都雕刻着突出特征的人面,面部形象写实而醒目。

黄河流域除了中原地区,上游的大地湾文化出土了一种名为半神半人彩陶瓶的陶器,其造型是一个圆雕头像,短发齐额,双目圆睁,这样的器物在中原区并没有类似的发现。黄河中上游的石峁遗址更是出土了大量独特的石雕或石刻人像,其中大部分是人面像,也有半身或全身的石像,其中不乏高鼻深目的形象。
在中原之外的周边地区会出现如此之多的人面文物或纹饰,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属性所决定。中原地区的文化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注重农耕和蚕桑业,其组织模式以王权和军权为主,神权为辅助。而周边地区的文化,尤其是红山、良渚和三星堆文化,以神权为主导,存在着塑造神像的习惯,因此出现了大量以人形为基础的文物和纹饰。

文物的特征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文化的属性,中原文化与周边四夷文化的文物特征不同,这正是由于文化内涵的差异所致。中原文化以动物纹饰为主,而周边文化则以人面为主,这突显了中原与周边地区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这一发现为我们深入理解各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彰显了文物研究在揭示历史文化内涵中的重要作用。虽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但通过对比中原与周边文化的文物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靳桂云:龙山文化居民食物结构研究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49:500001先商诸城体系的社会规模问题——中国最早城市体系研究之五
【编者按】本文为郭立新、郭静云所著之《中国最早城市体系研究》,原文分别刊载于《南方文物》2021年1期;2021年2期和2022年3期。该文较为系统地疏理中国境内不同地区先商时期各种城址的资料,探讨其兴废过程与背后的社会动因,借此了解中国各地早期的文明化进程。因全文较长,兹分节摘发;本篇为其中第三节。阅读相关历史背景,请戳这里:从稻作起源到中华文明成长的早期历史图景;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5:24:080000广富林:上海城镇六千年文化之根
11月14日,因在上海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就跟着参观了广富林遗址博物馆。这个遗址是本世纪初大规模发掘的遗址,因发现距今4000多年来自北方的东西,所以被视为上海移民史的开端,更因为弥补了良渚之后的文化空缺,而被学术界广泛关注。但是对广大市民而言,则是多了一处文化、休息的好去处。上海有六千年人类活动的历史,松江广富林遗址是上海人连续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之一,并且被基本完整地保留传续至今。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02:020000大型学术画册《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即将出版
订购二维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推动中国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在遴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联合编辑的大型学术画册《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即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5:27:470001韩茂莉:华北、内蒙古、东北三大区域的道路系统
道路是人类交通的途径,关乎国事民生。然而道路却不是从来就有的,鲁迅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人踩出来的,远古时期,当先民在洪荒大地上踏出第一行脚印,留下第一个标记时,最早的道路就萌生了。从此,伴随先民的狩猎、采集、播种、收获……足迹成行,一条条道路延伸出来,交织成大地上重要的人文景观。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3:38:15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