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王朝阶段冲刺:良渚为何给了黄河流域诸文化弯道超车的机会
新石器时代双子星时代的南北交相辉映、良渚文化等因素。我国古代的政治实体经历了古国、王国、帝国三个阶段。夏朝作为公认的第一个王朝,以中原为中心,辐射至黄淮流域。商、周等朝代也以中原为核心,通过扩张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夏商周代是王国时代的代表,他们的王国中心都位于北方的中原地区。

一、新石器时代双子星时代的南北交相辉映
苏秉琦先生曾用“满天星斗”来形容新石器时代。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甚至北方的西辽河流域,都分布着成熟的新石器聚落和文化圈。
在龙山时代到来之前,北方发展出了粟作农业,南方则发展出了稻作农业。几千年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交相辉映,交替领先,没有一方能够获得决定性的优势。例如,在约7000年前,北方出现了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而南方则有河姆渡文化、彭头山文化;约5000年前,北方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南方则有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
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后,北方经历了漫长的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半坡、后岗、庙底沟类型的文化,虽然不能说非常发达,但仍然保持着发展势头,继续积累发展要素。与此同时,长江流域迎来了辉煌时刻,在良渚文化时代崭露头角,并且光芒盖过了黄河流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良渚文化是一种容纳并融合的文化体系。它不仅部分继承了本土的河姆渡、崧泽、马桥文化的基因,还大量吸收了来自凌家滩文化的玉文化要素(因为河姆渡文化没有玉器),这种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良渚文化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其高度发达的玉器文化令人印象深刻,同时还有庞大的水利系统和规模巨大的古墓发现,表明良渚已经进入了古国阶段,来到了文明的前夜。
然而,就在良渚文化准备冲刺王国阶段的关键时刻,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约4300年前,发生了一次大洪水,中断了良渚文化走向王朝的梦想。与此同时,长江流域未能再次崛起强大的文化,而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在与经历龙山时代历练的王湾三期(也称中原龙山文化)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而长江上游的宝墩-三星堆文化开始发展时,黄河流域已经进入商朝时期,三星堆文化也只是在巴蜀地区小范围存在。商王朝由于铜矿等因素向长江流域扩张,打破了长江流域独立发展的进程。从那时起,长江流域失去了独立发展进入王国阶段的机会。

二、良渚文化给黄河流域提供的超越机会
良渚文化的衰落在龙山时代出现,而黄河流域的文化则在此时超越了长江流域,迅速积累发展,并进入了王国阶段。这一转变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
1、长江流域的偶然和必然因素
长江流域的偶然因素是普遍发生的文化衰退。其中气候因素占据了一定比重。若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长江流域本可以继续发展,尤其是已经处于古国阶段的良渚文化,从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已经充分发展了近千年,站在了文化与文明、古国与王国质变的边缘。如果没有受到气候因素打断自身发展轨迹,也许长江流域会率先进入王朝阶段,并在与黄河流域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但这只是未知之数。
长江流域的必然因素是其发展模式问题。长江流域一直以来都以神权为主导,缺乏以王权为至高无上的组织模式。例如,良渚文化大量制作神权阶级的玉器,后来的三星堆文化充斥着大量的青铜神像。长江流域以神权为主导的文化过度追求无节制的生产和建设宗教祭祀设施,极大地消耗了财力和民力,损害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2、黄河流域的偶然和必然因素
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几乎到达了进入王国阶段的边缘,但不幸的是在关键时刻被各种偶然和必然因素击败,黄河流域的文化却如躺赢一般迅速发展。这并不能只归因于对手的原因,黄河流域自身的硬实力起到了关键作用。黄河流域拥有千百年的稳定发展,从早期新石器时代到晚期,各个地区都保持着连续的发展。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原龙山文化(王湾三期);黄河下游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海岱龙山文化;黄河上游的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等等。由于北方地理条件优越,没有明显的地理隔断,这些文化不仅在自身的文化圈内发展,而且由于相互接壤,它们之间存在竞争甚至战争,这使得它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发展思维,不断进步。此外,它们之间相互交流和影响,取长补短,确保不停止发展。这种吸收多种文化优点、兼容并蓄的发展模式,使得黄河流域在“如何走向王国之路”的考验中最终获得胜利。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后,此家族守墓390年,如今最后一守墓人也走了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自古以来,多少忠臣名将为了君王鞠躬尽瘁,为的不过是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也为君王巩固那庞大的江山。可人一旦坐上至尊之位,就开始了猜忌,功高盖主的忠臣,也从君王手中称手的利刃,变成烫手的烙铁。君王不允许他的臣子超越他,一旦臣子锋芒毕露,便是死期将近,留给世人的也只有一语叹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我要新鲜事2023-07-04 16:17:020000讲座纪要丨张志忠:大同北魏考古发现与研究
2022年12月6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志忠研究员做客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课程,带来了题为《大同北魏考古发现与研究》的讲座(图一)。《北方民族考古》课程主讲教师王晓琨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2022级考古文博班硕士研究生及线上300余位朋友聆听讲座。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5:36:120001西北地区找到大型古墓 专家却不敢看墓志铭(西北古墓)
西北地区找到的一座大古墓主人是慕容智。2003年,有甘肃的考古工作人员接到电话说在甘肃某农村发现了一座古墓。于是马上开车前往古墓发现的地点,当时只是露出了一个顶部而已,专家们没有办法去判断,只能一步一步的进行挖掘。而在清理和挖掘的过程,中专家们逐渐认为这是一座来自唐朝时期的墓葬,并且这个墓葬的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大。完好的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11-03 19:56:040000溥仪曾从故宫私运出数箱珍宝属于偷窃吗?史学家:典型的偷盗行为
关于清廷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很多人都饶有兴趣,因为此人一生命运多舛,围绕在他身上发生的各种事情也总是令人唏嘘,曾经贵为中国皇帝的他,竟多次沦为日本和别国的傀儡,甚至后来回故宫都还需要买门票。如此种种使得溥仪身上有很多引人关注的点,甚至还有人特别想知道溥仪要是想要拿故宫里的文物是否是合法的,毕竟中国古代一直有句话叫做天下之大莫非王土,那么溥仪从故宫里面拿东西是否属于偷窃呢?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2:24:180000郭静云:传统思想与上古信仰的背景
中国传统思想奠基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思想论辩,逐步形成几个不同的主流派别。在两千余年的思想演化中,每个时代的学者都希望能溯及本源。然因战国晚期以来,各家追求将本门多种流传的文献版本统一及标准化,接着秦帝国统一文字,而后至两汉以帝国化的儒学名义推行正统化思想,以上诸因素,使得先秦的思想渐渐被忘记。是故,后世的追本溯源,均难以跨越秦汉思想史的鸿沟。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