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死后,尸体往往放置几个月才下葬,难道尸体不会腐烂吗?
众所周知,人死后随着氧化反应会使得身体开始出现霉变的现象,而伴随着微生物一点一滴地入侵到人体内会使得我们的人体发生腐烂,从而出现腐臭等一系列现象。这种腐臭会随着空气的传播弥漫在各处,从而影响正常人的生存环境。而这些现象的出现也不过是在人死后十天以内。所以往往大战以后双方军队做的首要之事就是清理死尸,将其深埋于地下以免造成腐臭传遍地,瘟疫四下行的局面。当然战争是特殊情况,特殊情况当然要特殊对待了。实际上关于殡葬,古人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制度。

周礼中就规定,天子死了以后要停尸七日,诸侯是五日,士大夫是三日,小民百姓就更短了。虽是这么说,但是历代以来遵守的人比较少。有的停尸时间会很短,而有的则会很长。你比如说这个清朝的皇帝。最长的停尸时间达到了二十五天之久(清世祖),最短的也停了十一天(清文宗)。停灵结束以后,皇帝的棺椁还不能下葬,而是必须要移动到殡宫中进行停放,而这一放时间会更长。最长的清世祖皇帝的棺椁停了近两年之久,而清文宗的棺椁基本上也是停了有一个月。难道皇帝是不腐之身?
虽是皇帝,但是说白了其也是人,所以跟普通人一样皇帝死之后也会腐烂的,只不过加之以一些防腐技术于皇帝身上,皇帝的尸体就会相对腐烂的慢一些,发臭的概率也会尽可能地降低了。那么古人究竟都采用了什么方法呢?下来我们就唠唠那些古代的防腐技术。防腐技术在中国的应用非常早。早在商周的时候先人们就已经开始探索有关于防腐技术的研究发掘了。在《周礼注疏》中记载道,先王去世以后,防腐官们会把先王的尸体放在酒当中进行浸泡。取出来以后会把尸体的每一个部位用酒精进行擦拭,包括小拇指的指甲缝这样的犄角旮旯也不会放过。大家都知道酒这种东西能够抑制细菌或者是真菌的生长,当酒精充斥于整个棺椁的时候它可以消耗棺椁中的氧气,从而使得棺椁达到一种真空环境。这样对于尸体的保护 有着极大的作用。所以说自商周到汉代以至于后世,这样的防腐技术一直在被王侯将相所使用。之后,他们会给王侯将相们穿上消毒的衣服。

我们来叙述一下详细的流程。皇帝去世以后由专人会把皇帝先放在郁金香草汤中进行沐浴,这样是为了去除皇帝身上的泥垢,尽可能地消除有利于细菌滋生的环境。紧接着就是把黑黍酒均匀地擦在皇帝的身上。而这些郁金香汤和黑黍酒都是有专人进行制作,古代称这些人为郁人,而那些给皇帝沐浴和以酒擦酒的人则被称为裸人。
听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把我国的防腐技术和古埃及进行比较。在那个车马不发达的时代,两个地方的人是鲜有机会进行交流的,但是他们却有着比较相似的防腐技术,不得不说这是两地人民各自智慧的结晶。古埃及人利用乳香来制造香尸,然后把尸体放置在金字塔中传至后世,中国古代同样如此。在我国出土的古尸之中(刘胜墓、马王堆一号古墓)都发现了以花椒、香料做成香枕的踪迹。其他香料诸如龙脑、安息香都非常常见。这证明了古人在那时候就已经开始把香料应用于尸体上了,不仅可以减缓尸体腐烂的时间,而且还能够压制住尸体腐烂的臭味,可谓是一举两得之事。古人很迷信,他们认为夜明珠或者珍珠是保存人的真气的,故而在王侯将相死后他们会把夜明珠或者珍珠一类的东西塞在他们的口中,以这种方式促使尸体腐烂速度降低,防止尸身变臭。

除了会在尸体上下功夫,防腐官们还会考虑到外界因素。我们知道在低温环境中微生物细菌是最不容易滋生的,故而在帝王停尸的地方一般都会放置很多冰块,从而达到给环境进行人工降温的目的,以使得皇帝的尸体可以在此处停留的更为长久。有人说了这大夏天的怎么用冰块保存棺椁呢?这不难,只要把棺椁停在冰窖中“冷冻”不就行了?要知道在古代皇宫之中都是挖有冰窖的。
古人还会在棺椁上想办法,在中国古代的时候防腐官们就已经知道了要想让尸体减缓腐烂速度,那就一定要让人处于真空状态才行。所以在棺椁上他们会加入一些东西来达到蜜蜂的效果。你比如说草木炭灰。这些草木炭灰有两个作用,一者它们可以减缓空气进入到棺椁之中,二者它们能够吸收棺椁里面的潮气,从而使得棺椁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干燥的环境之中。为什么新疆地区的尸体能够经过千年而不腐?那就是因为人家天然的干燥环境而使得尸体能够长久保存下来成为干尸。运用草木灰也是这个道理。除了草木灰以外,人们还会使用沙石调和鸡蛋清和糯米来封存棺椁四周以绝氧气和湿气。

中国古代的防腐技术还会运用到很多丰富的材料,你比如说金属汞和砷就是两种比较常用到的东西,尤其是后者。在《史记》当中有这样的记载,传说秦始皇在其坟墓中挖了一个很大的深坑灌之以水银来营造出山河湖海的感觉,而这不仅仅是为了达到那种美观的效果,实际上还想用大量的水银来消除墓室中的氧气和湿气,从而达到隔离和封存的效果。
在这样一系列的安排之下,皇帝的尸体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即使停放上几个月时间那也不会对尸体造成太大的影响了。中国古代的防腐技术对于近现代的防腐技术有着很大的启示,直到现在很多防腐方式还是沿用古代所流传下来的手法,足以见其影响之深远了。
启功先生二三事(二)
校训在师大物理楼与英东楼之间的墙影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个大字远远的就映入眼帘。字体秀气又刚劲有力,这是启功先生书写的。师生们都知道启先生书写了校训,但不知道校训的由来。0003刘斌:重磅!2022年全球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导读】《考古Archaeology》杂志是美国考古考古学会主办的面向公众的双月刊考古杂志,已连续出版70余年。自2006年开始,该杂志在每年的12月评选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近日,该杂志新出版的2023年第一期评选出了2022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以下为入选项目的详细介绍。01.埃及法老木乃伊的内部世界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16:410000荐书 | 打开蒙元历史研究的一把钥匙——写在《陕西出土蒙元时期墓志》出版之际
在蒙元考古与历史研究领域,学者们近年来强化了区域史与专门史的研究,也特别青睐对新材料的发掘与利用。令人欣喜的是,一直处于冷寂状态的陕西蒙元时期出土文献整理研究,近期产出了一项重要成果,那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馆樊波研究员主编的《陕西出土蒙元时期墓志》。《陕西出土蒙元时期墓志》主编:樊波出版社: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0月定价:860元首次系统整理了陕西蒙元墓志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3:15:300001鸟骨龙:奥地利中型恐龙(长4.5米/诞生于8000万年前)
鸟骨龙是一种鸟脚类恐龙,诞生于8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属于中小型恐龙的一种,它成年之后的平均体长可以达到4.5米,被认为是杂食性恐龙之一,可能吃一些果实或者昆虫等,第一批化石是在奥地利发现的。鸟骨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6:11:530001观展:湖山镌永——杭州西湖历代摩崖题刻拓本展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4:03: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