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玉器的常见分类、纹饰图案与雕琢技法学习知识
春秋战国玉器是在商周玉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为您逐一细讲这段时期玉器的常见分类、纹饰图案、雕琢技法等相关知识点,使您一睹春秋战国玉器的风采。
一、春秋战国玉器学习知识-常见分类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主要可以分为玉礼器、玉装饰器、玉实用器、玉丧葬器四大类。
1.玉礼器
玉礼器主要是玉璧、玉璜、玉圭等,其中春秋时期比较少见玉璧和玉璜,直到战国时期才大量出现。
常见的玉璧有谷纹玉璧和涡纹玉璧,甚至还有出廓玉璧等新品种。

玉璜分为大小两种,大玉璜一般作为礼器使用,而小玉璜多作为佩饰使用。
考古发掘的玉圭数量不多,一般都是以素面无纹的居多。
2. 玉装饰器
玉装饰器主要是玉环、玉管、玉簪、玉觽、玉玺印、玉玦、玉串饰、玉组佩、玉剑饰等。
玉环大多雕琢有精美的龙纹、谷纹、鸟纹、涡纹、绞丝纹等。
玉管的断面有方形、圆形、矩形等,而且大多都雕琢有精美的纹饰。
考古出土的玉簪数量稀少。
考古出土的玉觽大多都是弯曲如虹,部分器物的末端雕作兽头,十分精美。

玉玺印的形制十分丰富,除了常见的玉玺印,还有一种肖形印出现。
考古出土的玉玦多出现在墓主人的耳旁,因而考古专家推断为耳饰。
玉串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一般出土于墓主人的颈部或者腕部,因而属于颈饰或者腕饰。
考古发掘的战国早期玉组佩大多是光素无纹的,直到战国中期之后才开始有了谷纹、涡纹等精美的纹饰。

玉剑饰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均十分盛行。玉剑饰一般是由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等组成。
3.玉实用器
考古发掘的春秋战国玉实用器数量稀少,传世器物主要是玉卮、玉耳杯等。
玉卮,是一种酒器,始见于战国末期,秦汉时期比较流行。
玉耳杯,又名为“玉羽觞”。羽觞始见于战国,兴盛于西汉,终于唐代。
4.玉丧葬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丧葬器主要是玉覆面和玉七窍塞,其中玉覆面在春秋时期不见有镂空的玉片,而后逐渐发展成金缕玉衣等。
七窍塞在战国时期出现,是古人下葬时要用物件塞住人的七窍。七窍塞大多用玉制成,只有身份地位崇高的人才可以使用,如皇室成员和王侯将相等。
二、春秋战国玉器学习知识-纹饰图案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流行的纹饰图案有龙凤纹、螭虎纹、蟠虺纹、鸟兽纹、谷纹、云纹、雷纹、谷纹、蒲纹、涡纹、勾云纹、圆圈纹、网状纹、柳叶纹、水滴纹等。
这些纹饰相当精美,纹饰满密,几乎不留空白,时代风格非常鲜明。
三、春秋战国玉器学习知识-雕琢技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雕琢技法是在西周玉器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除了阴刻线、镂雕、平雕、圆雕、透雕之外,还广泛采用减地法,突出主题纹饰,新颖别致,十分有特色。
器与文——感悟商周玉文化
玉在山而木润,玉韫石而山辉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中的美玉不仅仅是审美对象更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良渚玉器无疑是史前玉文化的辉煌高峰后世的许多玉器文化中都可见良渚玉文化的文化基因器考古材料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2:46:280000至今没有一座能被考古确认,东晋帝王陵“集体失踪”之谜
原题:东晋帝王陵“集体失踪”之谜本文作者倪方六南京俗称六朝故都,东晋是其中重要的一朝。令人奇怪的是,葬在南京的东晋帝王陵至今竟然无一座能够被确认。所谓,1964年在市区富贵山发现晋恭帝的冲平陵、1981年在北郊幕府山发现晋穆帝司马聃的永平陵、1972年在南京大学北园发现晋元帝兴平陵,都是考古界的主观推测,并无定论。而同样的现象,在洛阳的西晋帝王陵身上也同样出现。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8:06:580001大同云冈石窟的发现 有怎样考古意义(云冈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珍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大同云冈石窟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大同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最早由一位名叫昙曜的和尚于公元460年发现。当时昙曜在山中行走时,偶然发现了这座石窟,被壮丽景象所震撼。随后他便开始在此开凿石窟,这一行为引发了之后数个世纪的开凿热潮。云冈石窟我要新鲜事2024-01-25 20:12:430004唯一短颈梁龙科恐龙:叉龙 只吃矮植被植物(脖子短粗)
叉龙属于小型的梁龙科恐龙,诞生于侏罗纪末期,最早是在非洲的坦桑尼亚地区发现的化石,它可以说是缩小版的梁龙,虽然体型明显比梁龙要小上一半,身长只有12米左右,但是它的尾巴却和梁龙一样非常的修长且粗壮。据说是因为它的脖子上带有独特的叉子状神经棘,所以才被命名为“叉龙”。叉龙的外貌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5:53:580000流传千年的爱情——墓葬中的夫妻情
在“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下,墓葬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方式,其中有大量反映夫妻情深的内容。本文拟从葬俗葬制、墓葬结构、装饰纹饰和图案以及器物上的铭文等方面对此类内容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以揭示古人对爱情的美好憧憬。一、葬俗葬制体现的夫妻情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0:59:3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