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吗?看看这些古代消暑神器,马王堆汉墓“素纱衣”只能排第二
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出土了一件“薄如蝉翼”的丝织品“素纱衣”。这件衣服衣长有132厘米,通袖长181.5厘米,重量却仅有49克,折叠后可以装入火柴盒中,除去领口与袖口的花边,重量只有25克。这件纱衣的主人就是辛追老太太。

这件衣服怎么薄,还这么透(透光率达到75%),怎么穿?
或许,穿法正如“簪花仕女图”中画的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面”,卖家秀是不错,买家秀的上身效果怎样先不说,凉快是一定的了。比现在的防晒衣可高级多了。
但若论古代的消暑神器,马王堆的这件“素纱衣”只能排第二,第一名是雍正发明的。
先来看下古代最常规的消暑用具扇子。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扇子——“便面”。“便面”是战国晚期至两汉时扇子的主流,你可以称它为“扇子”,但“便面”才是它当时的名字。

朱黑两色漆篾编成。扇面呈菜刀形,扇面上编织了黑红两色矩形和十字形花纹,靠近扇柄的地方有镂空,非常精美,为古代出土“便面”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便面”均由细竹篾编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拂暑障目”。其名由《汉书·张敞传》中得知:
“敞为京兆尹,无威仪,走马章台街,自以便面附马。”颜师古注:“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
马王堆汉墓中也曾出土两件“便面”,一大一小。大的就是仪仗中用来遮挡烈日与风沙的。
在汉画像石“伏羲女娲交尾图”中也有“便面”的图像,伏羲女娲两侧各有一手执便面的侍从。一般而言,贵族阶级是不会自己手执“便面”的,多由仆从来“拂暑障目”。所以,张敞才会说“自以便面附马”,正是其“无威仪”的表现。
魏晋时期,“便面”还是很常见的,在这之后就被更为实用的“团扇”取代了。在古代,扇子确实是不失为一种物美价廉的消暑工具,但是,天热的时候,扇的风都是热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古代消暑热“三件套”了,即瓷枕、凉席、竹夫人。这里给大家介绍一套古代顶配。

这件瓷枕的枕面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形象,充满了童趣。宋朝有许多以“子”为主题的瓷器、绘画,这件“定窑孩儿枕”属于瓷器中的珍品。
目前,象牙编织技术已经失传,而这样的象牙凉席目前仅有3件。这件编织于雍正年间的“象牙凉席”就是其中的一件。这件凉席长216厘米,宽139厘米,用于编织的象牙每片仅3毫米宽,早年估价就达到了2000万。
不过,瓷枕、凉席、竹夫人的“三件套”组合还只能算是平常的,古代的冰箱你见过吗?
铜冰鉴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内为“铜缶”,外为“铜鉴”,鉴与缶中间有夹层,可以放入冰块。在“铜缶”内置以美酒,既可以喝到冰镇美酒,对室内又可起到降温的效果。放在铜器内,冰块也没那么容易融化,因此被比作是古代的“冰箱”。
古代不单单有“冰箱”,还有风扇。雍正曾指导工匠发明了一种手拉风扇,设计巧妙,工艺精美。

清代内务府档案中记载了雍正帝命人制作风扇的整个过程。一天,工匠将做好的“楠木架铁信风扇”呈给雍正看。雍正这个风扇还不错,但有待完善。于是指导工匠:“架子矮着些,安大些的羽扇;再将葵黄纱风扇,做一份”。
“将后檐墙拆开,绳子从床下透出墙外转动,做一架;照墙洞大小做木板一块,以备天冷堵塞”。
这就是拉绳风扇,相比一般的需要手动转动的风扇,牵绳风扇会省力很多。将这种风扇置于冰块附近进行转动,就可以制冷气了。
如果素纱衣、便面、瓷枕、凉席、竹夫人、冰鉴、拉绳风扇,这些古代消暑神器,你都没有,送您一首诗。
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负责人马俊才黄山遗址位于南阳市东北部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北、白河西岸,分布在一处五级台地组成的高17米小土山上及周围。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对遗址进行了连续主动性考古发掘,对西南3公里的产玉名山独山和二者之间发现的地下古河道考古勘探,并对附近白河两岸进行了小区域调查。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19:290001为什么秦始皇的墓一直不打开?历史学家说出其中原因,很现实
为什么秦始皇的墓一直不打开?历史学家说出其中原因,很现实。我们的祖先都喜欢埋葬东西,正是这种注重丧葬的做法,让现代有了间接地的考古事业,古墓发掘,涉及的人力物力资源非常大,甚至会影响到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既然发掘古墓如此重要,为什么不发掘秦始皇的墓呢?里面的宝宝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吗?历史学家是解释出其中的原因,很现实,首先是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只有一个小原因。最重要的原因还在后面。我要新鲜事2023-07-03 20:44:140000陈淳: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问题
一前言前不久,我国“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验收,并被评为199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了9个课题和44个专题的多学科联合攻关,制定了一份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表[1]。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相继成立,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著作频频问世,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个亮点。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7:12:500001寐龙:辽宁小型恐龙(仅50厘米长/出土保持睡眠姿势)
寐龙是一种伤齿科恐龙,诞生于1.3亿年-1.25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体长普遍在50-100厘米,属于小型杂食性恐龙,外形酷似始祖鸟类,全身长满羽毛,拥有鸟喙状小嘴、圆形大眼睛、肩膀处长有L形骨骼等,第一批化石是在中国辽宁省西部发现的,由于化石保持着睡眠的姿态,所以取名“寐”。寐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6:23:120000思想史、科技史价值不可估量的《五纪》——“清华简”第十一辑成果发布
一年一度的“清华简”阶段性成果发布如约而至!12月16日下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成果发布会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举行。由于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况,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中西书局与“学堂在线”合作,开启了清华简整理报告发布会线上直播。与此同时,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现场参会。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8:42:3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