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舜传位之谜:考古发现反常现象,难怪古书说“禹逼舜”
关于帝舜传位大禹,儒家笔下的是帝舜择贤选能,最终选择了万民拥戴的大禹,即帝舜禅位于大禹。
与儒家主张的禅让制不同,法家《韩非子》认为大禹发动政变,主动抢班夺权,所谓“舜逼尧,禹逼舜”。韩非子的记载,符合了自私的人性,却变得不那么美好。
问题在于:帝舜传位大禹,到底禅让,还是“禹逼舜”抢班夺权呢?山西陶寺遗址考古发现反常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谜团。

陶寺遗址:帝舜之都
1978年,在山西临汾襄汾县,考古发现了“陶寺遗址”,该遗址的时间与空间,以及其中出土的遗存,与古史中的帝尧高度一致,因此如今普遍认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之都”,史书上的“尧都平阳”。
陶寺文化分为了早中晚三期,前期文化距今约4300—4100年,中期距今约4100—4000年,晚期距今约4000—3900年。如果说陶寺早期文化代表帝尧,那么中期、晚期分别代表谁?从考古与文献方面来看,陶寺遗址中期代表帝舜,即帝舜之都当在陶寺遗址。
根据史书记载,帝尧七十岁时,舜时年三十,在民间行孝二十年,活跃于冀州的历山、雷泽、河滨一带。在此之后,帝尧将娥皇女英下嫁于舜,即“尧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并让九男与舜共处,经过考验与考察后,舜辅佐帝尧二十年,最终帝尧禅位于舜,“舜摄政八年,尧崩”,三年丧毕,天下归舜。
由此可见,尧舜处于同一时空,关系极为密切,即帝舜应该也在陶寺遗址,至少在其附近。其中所谓“冀州”,并不是如今的河北,学者考证认为古冀州在黄河以东、汾河以西的晋南地区,临近陶寺遗址之处,后来随着先民迁徙,将“冀州”称呼带到了河北。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转述应劭的观点,认为平阳“尧舜并都之也”,应该不是无稽之谈。

从考古角度看,陶寺文化遗址是舜都的证据也不少,比如以下两点:
首先,在《史记·五帝本纪》帝舜事迹中,提到了絺衣、琴、仓廪、牛羊、水井、宫室,除了琴之外,其他都在陶寺遗址中有发现。
其次,汾西区域的洪洞县,这里有妫汭、历山等地名,与古史记载高度一致。其中,山西洪洞万安遗址与历山遗址引人关注。
山西洪洞万安遗址处于陶寺文化中晚期,一处中型的中心聚落。更为重要的是,在万安遗址所在的万安镇,有“姚商院”、“无影塔”(可能是“圭表测影”的附会与象征)建筑,还有“舜王楼”、“重华塔”等地名,当地姚姓较多、以及妫汭沟一直有制陶制缸手工业等。
距万安遗址西十余里处的山区称之为“历山”,经考古调查为陶寺文化中晚期的小型遗址,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帝舜入主陶寺遗址之前,“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当时有没有建都不好说,但舜肯定有自己的中心聚落,那么历山遗址是不是舜部所在?
陶寺遗址:70%人口遭到替换
在陶寺遗址中晚期之交,大禹所处的时代,陶寺爆发了一场骇人听闻的惨剧:
首先,陶寺遗址出现暴力屠杀、摧残女性、疯狂毁墓等极端现象,大中型墓葬也几乎全部被毁,不仅是陶寺遗址,还包括附近的陶寺文化遗址。
其次,锶同位素研究显示,陶寺晚期外来人口的比例超过70%,说明不是正常的人口迁徙,背后必然是外来势力战胜、并替代了陶寺原住民。
简而言之,陶寺遗址中期的帝舜势力,被外来的晚期文化替代。现代考古揭示,陶寺遗址晚期文化与位于山西中北部的忻州游邀遗址文化更相近,但石峁遗址出现不少陶寺先民,因此真相是在游邀先民联合石峁先民南下,灭掉了陶寺帝舜势力,其中石峁先民掠夺一番离开,而游邀先民开始统治陶寺。
陶寺惨剧:大禹有无参与?
位于湖北天门的石家河遗址,处于史书上的三苗势力范围,是三苗势力代表,而在位于洛阳的王湾三期时,石家河文化突然遭到毁灭性打击,然后被王湾三期取代,这与史书上的“禹征三苗”极为吻合,因此王湾三期通常被认为是大禹部落所在。
问题在于:陶寺遗址惨剧与帝舜传位大禹,发生于同一时期,那么大禹有无参与陶寺惨案?其实,陶寺遗址惨剧的最大获益者,首先是老虎山文化的游邀与石峁先民,其次必然是大禹。帝舜势力灭亡之后,大禹无疑就成为联盟的领导者,进而顺利成为盟主。
由于陶寺遗址与夏族相邻,又涉及联盟权力分配,因此大禹与陶寺惨剧,大概脱不了关系,或许就是“禹逼舜”的真相。况且,帝舜杀了禹父鲧,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敢入”,都说明帝舜对夏族势力的担忧,如此焉能不引起大禹反击?因此,大禹可能联合了游邀、石峁势力夹攻帝舜,最终三方各得所需。

实际上,帝尧禅让于舜的真相,史书上也有所揭示,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势力增长迅速,由此可能引起帝尧担忧,于是才有嫁女等动作,最终舜拥有足够的实力,迫使帝尧不得不禅位。
当然,所谓帝尧、帝舜,未必就是人名。陶寺遗址早期存在200年,中期存在100年,但帝尧、帝舜不可能执政如此之久,因此尧舜可能是部落名称,或是开国帝王,到了王国晚期,君主昏庸或遭遇天灾而被灭亡,其实属于正常现象。
客观地说,禅让制非常美好,但不符合人性;家天下符合人性,却非常不美好。帝舜没有理由损害本族利益,而传位于外族的大禹,除非有迫不得已的原因。
以陶寺遗址来看,帝舜所谓“禅位”大禹,背后有着血淋淋的一页,不是美好和气的传位,而是抢班夺权的灭族之举。
当然,从历史的教育示范意义来说,笔者更愿意相信禅让制真实存在,因为如此会给后人良好示范,最终不仅参与禅让的君主得到美名,老百姓也能得到平安,何乐而不为,儒家倡导禅让制的初衷大概就在于此吧。
根置田野的考古人马俊才:一把手铲刮通中国历史 | 面孔
根置田野的考古人马俊才:一把手铲刮通中国历史|面孔原创2023-04-0510:50·大象新闻客户端大象新闻记者张子琪/文王泽群/视频受访者供图在考古队里,马俊才总被同行称作“福将”。只要是他所到之处,次次都能有大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4-15 00:25:560000明朝盗墓者发现宝物随葬规律,挖到一种特殊墓砖,好事就来了
原题:明朝盗墓贼的寻宝原理本文作者倪方六我前面连发了多篇有关盗墓技术、盗墓工具的文章,但知道再多,搞不出东西来,便没有实际价值。对于一般盗墓者来说,不论是探穴,还是识土,盗墓的最终目标就是挖宝。那么,如何在事前就知道墓里面埋藏了什么样的宝物?对这一点,过去盗墓者同样是很有经验的。图:游戏中的寻宝场景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12:180005比利时一教堂发现骷髅墙,可追溯到15世纪,考古学家万分惊喜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考古学家于比利时的圣巴沃大教堂发现了一面骷髅墙,外层由成人的腿骨和胫骨垒成,中间夹层全是骷髅头。宗教信徒认为,人可以凭借躯壳复活,因此骨头十分重要。公共墓地旁会有一个石室,专门存放骨头,名为“藏骨室”。尸体会先埋在墓地,多年后腐化得只剩骨骼后,就移到“藏骨室”。圣巴沃大教堂建于17世纪,但这些骨头却比大教堂还要早200年。对于考古学家来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5:40:360000在充满性暗示的墓地上,年轻考古专家遇到了无法忘记的高贵公主
原题:瑞典人西域“探险”记(五)——小河墓地上又现“神秘微笑的公主”本文作者倪方六前面,连说了几篇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中国西域寻宝、挖墓的故事,这篇再说另一个年轻的瑞典男人、考古学家贝格曼在中国西域探险生涯中的“艳遇”——小河公主的发现,这一篇就来聊聊此事。图:1934年5月底,瑞典考古学家F·贝格曼沿着这条支流向东南行进就西域墓葬方面的发现而言,值得斯文·赫定骄傲的还是小河墓地。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4:47:150001袁绍墓有一奇怪传说,墓上曾露出洞,村民下去发现意外吓得爬上来
河北袁绍墓本文作者倪方六东汉末,群雄纷起。想做皇帝的不少,袁绍就是这么一位,但袁绍虽有称帝的野心,最后并未实施,反是他弟弟袁术称帝了。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聊聊袁绍墓。袁绍一生与曹操联系在一起,早年他们关系也不错,而袁绍最终也因败于曹操而得病,即所谓“忧死”。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3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