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出土一批帛书,证实儒家篡改经典,难怪《道德经》难以读懂
作为中国的“万经之王”,《道德经》享誉古今中外,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至今还让无数中外学者为之痴狂。
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道德经》感悟,此书非常很难读懂,很难完整掌握老子思想,只能因人而异各有感悟。唐代白居易研究道德经时,深感才疏学浅,无奈之下写了一首打油诗:“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上个世纪,湖南出土一批帛书,证实了儒家篡改《道德经》,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此书为何难以读懂!

传世版道德经,必然不早于汉昭帝,在此之前另有版本!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考古专家发现一批帛书,其中一份是《道德经》,分甲本与乙本,其中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与传世版本字数大致相仿。
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墓主是利苍之子利豨,此人死于公元前168年——汉文帝时代(前180年—前157年在位),在司马迁编修《史记》之前。换言之,帛书道德经必然流行于汉文帝中期之前。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传世道德经对比,可以发现仅因避讳帝名就改动100多处,由此可以进一步确定帛书道德经的流行年代,比如:

帛书版“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但传世版却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之所以将“邦”改为“国”,就是为了避讳刘邦之邦。
除了避讳刘邦之外,还避讳刘恒之恒(改为常)、刘启之启(改为开)、刘弗陵之弗(改为不),其中为了避讳刘恒,传世道德经第一句原本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因此,帛书道德经必然是先秦版本,传世道德经必然是汉昭帝(刘弗陵)之后的版本。
值得一说的是,恒与常、邦与国、启与开、弗与不等词语,如今意思尽管多数大致相同,但有些却大不相同,比如恒是恒久不间断、常是经常有间断,因此100多处因避讳的修改,必然会对老子思想造成一定的扭曲。

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兴起,为了巩固地位,不惜篡改道家经典!
汉初推崇“黄老之道”,但汉武帝要打匈奴,需要整合国力,而儒家公羊派符合汉武帝的诉求,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儒家思想正式登上中国主流政治舞台。随着儒家的兴起,为了巩固儒家地位,不惜篡改道德经,两版道德经对比可以证实这一点。
传世《道德经》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帛书《道德经》“道篇”:“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两段话,看似大致相仿,其实核心思想截然不同:传世本主张“法古”,效仿古代圣贤,来治理如今的国家;帛书本主张“法今”,根据现世变化,来治理如今的国家。

问题在于:从“法今”到“法古”,究竟是不是儒家篡改的呢?其实,儒法之争的核心之一,就在于“法今”还是“法古”!
儒家主张“法古”,将尧舜禹、三代之治描述得非常美好,认为只要君主效仿上古帝王,就能实现“垂拱而治、天下大同”。但法家主张“法今”或“变古”,推崇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治国之道,商鞅说过“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韩非子说过“世异则事异”,他还批评孔子“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为“非愚即诬”,因此法家“厚今薄古”,有“与时俱进”之意。
自战国以来,儒法之争一直存在,乃至愈演愈烈,秦朝重法却二世而亡,对法家打击比较大,但依法治国的效果显而易见,因此刘邦没有否定法家思想,而是“汉承秦制”,继承了秦朝治国思想。换言之,西汉时的法家势力还很大,对儒家地位的威胁较大。
道家主张“法今”,法家主张“法今”,两家在这个问题上高度一致,可以互相支持互相印证,可以联合对战儒家,无疑将严重威胁到儒家地位。因此,传世《道德经》中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必然是儒家篡改的产物,最终让道家与儒家一样“法古”,证明治国应当“法古”!

老子毕生所学,凝聚成一部道德经,可谓字字珠玑,改一字、增一字都可能导致意思大变。然而,无论是避讳,还是不怀好意地篡改等,都使得《道德经》面目全非,在这种情况下,还如何能真正读懂道德经,还如何真正理解老子思想?
破解古墓长明灯不熄之谜(设置机关)
古墓中的长明灯并不能够真正做到长明,墓穴封闭之后烛火会将墓穴中的氧气全部耗尽,一直到缺氧长明灯熄灭。由于墓穴中有一些机关,当墓穴被打开机关被触动之后,会主动将灯火点燃,因此给人一种长明灯不会熄灭的现象。我要新鲜事2024-02-27 18:44:550004考古挖出千年墓葬 棺材盖上散着猪牙 专家至今也无法解释
猪在我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被人们所饲养。考古学家在很多史前遗址中都发现了猪骨,说明猪已渗透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古中发现的猪骨数量也越来越多,可以看出猪在我国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类型墓葬中,有一个位于河北省隆化县隆化镇下洼子村土城子墓葬,有90%的石棺盖上散着猪牙,这说明猪在东北地区也是普遍饲养的家畜。我要新鲜事2023-05-17 20:58:390000神秘消失的古滇国真的在抚仙湖底吗 湖底雄伟宫殿又是何人所建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3:04:090000古代夜晚没有电 古人们夜生活都做什么(古人夜生活)
古代夜晚女人缝补男人品酒读书。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电是生活的必需品。很难想象没有电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也许生活会失去很多色彩,也许整个世界都会恐慌。在遥远的古代,根本没有电。他们是如何度过这漫漫长夜的?天一黑你就睡觉吗?夜生活我要新鲜事2023-02-20 16:06:570001新发现 | 良渚早期发展阶段的重要突破——浙江北村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作者:姬翔陈明辉王宁远2019年4月至12月,因配合瓶窑镇小城市改造凤都路延伸项目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良渚遗址保护区以南进行了大面积的调查和勘探,在距离良渚古城南城墙以南2公里处,发现了北村遗址。北村遗址所在位置北村周边遗址分布图(无聚落组)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1:40: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