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证实:甲骨文前有初熟文字 持续长达1300年 才演化出甲骨文
中国的甲骨文被广泛认可为一种成熟的文字,其字形结构与现代汉字相差不大。根据文字的演化规律,文字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经历一个逐渐升级的过程。因此,在甲骨文之前,应该存在着一些更早期的文字形式,如"初熟文字"或"原始文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一直没有发现更早期的"初熟文字",因此甲骨文的起源一直是个谜。然而,在本世纪初,山东出土了一种文字,其年代大约在4600到3300年之间,比甲骨文早了1300多年。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字与甲骨文之间存在着传承关系。

一、早于甲骨文的发现
在上个世纪,随着考古学的不断进展,我们在山东、关中、内蒙和淮河流域等地的古遗址上经常发现一些带有刻画符号的骨片,但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直到本世纪初,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发现了这些刻符的独特之处,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发现这些骨片上的刻符构成了一种文字,并将其命名为"骨刻文"。
根据对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赤峰地区出土的1000多块骨刻文、8件刻字玉石器和7件刻字陶片的统计,我们大约可以确认骨刻文共有大约3000个字符,比甲骨文少约1500个字符。
其中,刘凤君在研究报告中的一段介绍非常重要:骨刻文一般由1到5个字组成,也有一些长达10个字左右的,甚至还有刻有20个字或者更多的,可以构成连词成句的辞章已经出现。这表明骨刻文已经达到了较为成熟的文字形式。

二、骨刻文与甲骨文的传承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比骨刻文和甲骨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传承关系,同时也可以看到骨刻文的成熟度。例如,在一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骨刻文和甲骨文几乎一样的形态。比如,如下图所示的上、下、丁、史、山、卜、齐、少等字,它们与甲骨文之间明显存在传承关系。
特别是其中的"史"字,骨刻文与甲骨文略有差别。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史官手中的道具发生了变化,导致字形稍有不同。这个巧合的是,早在4500年前,"史"字就已经出现,这表明地位崇高的史官已经存在,而史书中记载黄帝设立了史官,仓颉是第一位史官并创造了文字,与骨刻文的年代相符。

通过对骨刻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揭示中国文字的源流。骨刻文作为早期的文字形式,为后来的甲骨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它们的字形结构和一些基本符号的使用方式非常相似,可以看作是文字的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然而,目前对骨刻文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需要更多的发现和文献资料来完整地还原早期文字的发展历程,揭示中国文字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辽国公主墓里的发现 让当代人无法接受(古墓武器)
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0:47:520000最早的“蝉”字怎么写?与现代简化字根本不一样,但就是一天学未上过,看了都知道是蝉字
最早的“蝉”字怎么写?本文作者倪方六(认识这东东吧)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五代诗僧贯休这首《闻新蝉寄桂雍》诗,写的正是眼下的夏日情景——鸣蝉把整个夏天奏响了。(已蝉蜕)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40:590001大热天,中国哪里的冷面最好吃?如果说这地方,其他地方都不服气
夏至后的饮食风尚本文作者倪方六时序已过夏至,天气将迅速进入“高温模式”。高温模式下,人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食欲不振,即宋陈直《养第奉亲书·夏时摄养》中所谓,“盛夏之月,最难治摄。”因为盛夏“阴气内伏,暑毒外蒸”,人们活得很苦。那么,古人怎么安排生活?就饮食而言,夏至过后,古人会想出花样、名堂,鼓励“多食”图:陈佩斯、朱时茂小品《吃面条》镜头其中“吃面”,成为夏天的主食。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3:38:560000“考古学之父”竟是盗墓贼,日本用国家资金支持来中国盗墓内幕
日本“考古学之父”是个盗墓贼本文作者倪方六日本人对中国集安境内高句丽古墓葬的盗掘,主要发生在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至1936年(民国二十五)间,领头的是池内宏和滨田耕作两人。图:“日本近代考古学之父”滨田耕作这两人都是日本国内著名的考古学者。池内宏曾先后任东京帝国大学、名古屋帝国大学教授,研究朝鲜、满洲(中国东北部)的古代和中世纪史,是东洋史专家。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4:12:400000上海博物馆“大博物馆计划”(2022-2025年)全文发布
大/博/物/馆/计/划2022-2025年2022年12月21日上海博物馆迎来建馆七十周年。12月12日,上海博物馆发布《上海博物馆“大博物馆计划”(2022-2025年)》。根据这一计划,上海博物馆将以建馆70周年、东馆建设为重要契机,建成“一体三馆”基本格局。现全文发布如下:上海博物馆“大博物馆计划”(2022-2025年)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5:49:04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