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论证“地圆说”:元朝时成功论证,比古希腊更科学
教科书告诉我们,在对地球形状认知上,古希腊走到了前面,毕达哥拉斯认为圆形最为完美,于是就认为地球是圆的,亚里士多德总结了三个科学办法论证地圆说,而中国却一直认为“天圆地方”,直到明末才从西方传教士那里获悉地球是圆的。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教科书讲述得并不准确,中国古人很早就在探索地球形状,经过数千年的艰苦探索,一步一个脚印,清晰可见,最终在元朝时发现地球是圆的。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古人论证的“地圆说”,要远比古希腊的更为科学、更为可信!
春秋时期,中国人已有“天圆地方”的概念,但“天圆地方”不是“地平说”,不是七年级地理教科书中所说的“地面是平的,天空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而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
孔子晚年的弟子曾子说过:“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换言之,如果真的是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么四个角就盖不住了。
于是,曾子解释:“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因此,天圆地方探讨的是天之道、地之道,探讨宇宙自然规律,其中“天圆”是指“天时”如六十甲子一般周而复始,“地方”是指描述方位的“东南西北”的“四方”观念。
战国时期,中国天文学进一步发展,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魏国石申与齐人甘德,他们绘制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表,一共记载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颗恒星的方位,还提及日食、月食是天体相互掩食的现象,汉朝时将两人成就汇编成《甘石星经》。
星表非常重要,不仅提供了研究体系,而且还留下了战国时恒星位置图,对后世影响深远,也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天文观测资料。
东汉时期,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知又进了一步,东汉张衡提出“浑天说”,他在《浑天仪注》记载:“浑天如鸡子。地如蛋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其中,“地如蛋中黄”指地球犹如蛋中之黄。(下图,张衡浑天仪)
当然,无论是教科书,还是各种专业书籍,都认为张衡浑天说并没有明确认识到地球是圆形的。客观地说,张衡没有给出地圆说的理由,因此浑天说不能作为“地球是圆的”的证据。
唐宋元时,中国古人对地球认知达到顶峰,最终发现“地球是圆的”。
新旧唐书的天文志记载,唐朝僧人一行奉命制定《大衍历》时,在13个点观测了北极星的高度,最南端在林邑(今越南境内),最北段在铁勒(今俄罗斯境内),发现两者之间相差30多°,由此发现了纬度。
《元史》记载,郭守敬奉命制定《授时历》时,在27个点观测北极星高度,最南端在南海,最北端在北海,发现两者之间相差50°,不同地点北极星高度存在差别,由此再次确认纬度存在。
确认纬度差别,并不足以论证地球是圆的,但元朝还有一项天文观测,即对经度的观察,由此确认地球是圆的。
《元史》记载,为了制定《西征庚午元历》,耶律楚材同时测量了寻斯干城和开封城的月食,发现寻斯干城的月食比开封的早了约1更半,由此发现了经度的存在。
经度存在差别,维度存在差别,再结合其他现象,理论上足以证实地球是圆的了,这也是麦哲伦环游地球实证“地圆说”之前最科学的验证办法。
赵光义十三世子孙赵友钦(见下图)在《革象新书》中指出,“测北极出地高下(纬度差异),及东西各方月食之时刻早晚(经度差异),皆地体浑圆,地度上应天度之证。”其中的“地体浑圆”,不是“地圆说”又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元朝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地球仪。《元史》记载:“其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圆之广袤、道里之远近。”
或许,元朝地球仪还比较原始,但确确实实是世界上第一台地球仪!
以上就是中国人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历经数千年,贯穿数个王朝,耗费无数人力物力,一步一个脚印。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通过确定经纬度的差别,实现对地圆说的论证,明显要比古希腊的更科学。
古希腊文明对地圆说的论证,主要成就来自亚里士多德,他总结出三个科学方法来证明大地是球形:“桅杆证地圆”、“越往北走,北极星越高,越往南走,北极星越低”、“月食证地圆,即地球反映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弯曲的”。
其中,“桅杆证地圆”不可信,上海电视台曾做过相关试验,因为人的视力有限,很难看清远处的桅杆。而且,元朝赵友钦也指出这种方法不靠谱。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桅杆证地圆”之说,极有可能是望远镜被发明之后西方人的杜撰。
至于后两种方法,实际上也不能确定地球是圆的,原因很简单,如果地球是圆柱体的话,一样会出现这两种现象。因此,中国对地圆说的论证,显然要比古希腊的更科学。
令人不解的是,在纬度探索上,唐朝、元朝任命顶级科学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很多当时的精密仪器,才发现维度的差别,不同地区的北极星高度不同,但亚里士多德凭借一双凡胎肉眼、短时间内就能发现南北北极星高度差别?何人、何时、何地、用何观测,观测数据何在?另外,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人怎么知道“月食是由地球的阴影造成的”?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论证的地圆说,结论没有问题,但过程却充满谜团,仿佛是看到答案之后的拼凑论证过程,相比之下中国古人通过经纬度的差别论证地圆说,无疑更为可信、更为科学。
最后笔者认为,虽说长期以来,中国古代主流观点是“天圆地方”,但又的确论证了地圆说,且方法比古希腊的更科学,因此教科书上在介绍人类探索地球形状时,或许应该加入相关内容,而不是让西方独享论证地圆说的荣誉。
荐书:许倬云:《西周史 增订版》
增订新版序一感谢李峰先生,在台北出版「西周史」著作新版后面,惠赐长跋,补充二、三十年来,新出现的考古资料。跋文原文就有大约四十多页,再加上图版七十多页,工程不小。我深感他的厚意,也佩服他的功力。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3:44:590000从文艺青年到考古老兵,谢长勇在海龙囤的八年坚守
一间小木屋多少年安然屹立在海龙屯一隅一个不足十人的小团队为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的文保之路付出了长年累月的努力和汗水在许多人心中,海龙屯考古工作站一直是个神秘的地方。在这座不起眼的小木屋里,考古工作站的队员们将心血倾注于海龙屯的文物保护与发掘整理工作。那些从数百年前穿越而来的青花瓷片、脊兽瓦当等文物,正是在这里洗去了身上的尘土,走入了大众的视线。这其中,就有一直坚守在海龙屯上的谢长勇。我要新鲜事2023-05-28 22:13:070000考古遗址博物馆的时代担当——评《中国考古遗址博物馆》
编者按:7月8日,在国博创建1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时说:“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1:47:080000守正创新、砥砺奋进,洛阳市扎实推进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近日二里头遗址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洛阳已拥有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城和二里头遗址等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探索出了一条大遗址保护利用与旧城提质、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文旅产业互促共赢的洛阳新模式。一、政府主导,切实扛稳保护第一政治责任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