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154

蚩尤“食沙石子”,传说还是真实历史?山东考古解开了谜团

我要新鲜事2023-09-27 19:45:000

汉代《龙鱼河图》记载:“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

其中,蚩尤“食沙石子”的记载,着实让人难以理解,正常人不可能吞食石子,古代饥荒时有过吞食“观音土”的,但最终肚子发胀而死,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外星人介入蚩尤与黄帝战争的证据之一。

那么,蚩尤吞食石子,到底是神话传说,还是真实的历史?百年以来,山东考古发现了一件反常现象,发现蚩尤吞食石子并非神话传说,而是当时的一种文化习俗。

蚩尤代表的是东夷族群

距今4600年时,中国黄河流域活跃着两大集团,即东部的“蚩尤集团”与西部的“炎黄集团”,双方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向东扩张的炎黄集团遇到了向西扩张的蚩尤集团,于是爆发了多次部落冲突。

根据《逸周书》记载,黄帝击败炎帝之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蚩尤“宇于少昊”,说明其发祥地在今山东曲阜,这一地区史前时代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

现代考证发现,蚩尤是以山东大汶口、龙山文化为核心的东部地区的先祖。如今山东不少地区,还特别崇尚蚩尤,甚至举办相关的祭祀仪式。

因此,蚩尤是九黎之君,九黎即九夷,上古东方部族,主要位于如今的山东地区,属于东夷集团。

山东考古发现口颊含球

1959年,在山东泰安大汶口地区,考古发现“大汶口遗址”,后来在山东、江苏等地发现类似文化现象的遗址,数量高达200之多,距今4200年—6300年,学界将之统称为“大汶口文化遗址”。

在大汶口文化期间,考古专家发现三个遗址的不少遗骸“口颊含球”,即山东兖州王因遗址、山东邹县野店遗址、江苏邳州大墩子遗址(苏鲁交界之处),这些小球(材质主要为陶器与石器)的直径一般在15至20毫米之间、形状较为规整圆润。

在上述三座遗址中,“口颊含球”的墓主陪葬品都较为丰富,背后折射出的是“含球者”身份非同一般,甚至“含球”可能代表一种特权、一种特殊职业等。

也就是说,“口颊含球”不是普遍性现象,而是大汶口文化中的少数行为,根据出土情况来看,他们在部落中的地位较高。(下图,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头骨,含有陶球,女,40岁左右)

考古研究发现反常现象

电影《东陵大盗》中,盗墓士兵就从慈禧嘴里取出一枚夜明珠。其实,古人口含玉器、钱币、谷米等习俗下葬,中国早已有之,一般称之为“饭含”(或口含等)。因此,“口颊含球”似乎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之处,但深入研究时却有了一个反常发现。

在“口颊含球”的墓葬中,墓主牙齿的磨损度都非常高,还有一些墓主上下颌臼齿有明显的球面磨蚀痕迹,远不符合其年龄情况。甚至,在一个大约六岁的墓主下颌旁,也发现了一个陶球。因此,综合多个“口颊含球”的墓葬情况可知,先民嘴里含有的石球不是冥器,而是生前就含在口中的物品,而且应该是从小就含在嘴里。

显然,这一结论有些颠覆认知,让人难以理解,从小口中“含球”目的何在?可能与某种信仰有关,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据此,蚩尤“食沙石子”的谜团就此被揭开,原因就在于大汶口部分先民口中“含球”的习俗,古人将之流传了下来,一代又一代后,已经忘记了本意,而将之视为神话,比如为了表现蚩尤“食沙石子”,或特意将他描述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的形象。

值得深思的是,蚩尤“食沙石子”的真相告诉我们,古老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往往蕴含着上古时代的秘密,至少其内核有其历史原型,并非彻底幻想的产物,因此我们看待上古神话时,可以借助考古发现,剥开神话的外衣,找到里面被隐藏着的真实历史。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