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寿命:考古发现改写认知 中医果然“管用”
中国古代人的寿命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在一项研究中,学者林万孝指出,商朝时期的人均寿命不超过18岁,而后经历了周秦、汉代、唐代、宋代、清代和民国时期,人均寿命逐渐增长,分别为20岁、22岁、27岁、30岁、33岁和35岁。他由此得出结论,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的寿命是非常随机的。然而,这种结论并不准确。古代人均寿命的低下并非完全是因为寿命短暂,而是由于高婴儿夭折率和战乱等因素导致的非正常死亡较多,从而拉低了整体寿命。考古学的发现揭示了正常古人的寿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在江苏连云港东海县的尹湾汉墓群中,1993年发现了一份西汉晚期的人口资料《集簿》。根据《集簿》的记载,该地区汉代人口约为140余万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有33871人,90岁以上的老人有11670人。这意味着8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达到了3.26%,而全国在第六次普查时的比例为1.57%;9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为0.84%,而全国在第六次普查时的比例为0.15%。可见,在相对和平的汉代时期,正常人的寿命并不比现代人低。
除了尹湾汉墓群的发现,《集簿》还揭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男女比例失调,男性比女性多将近2万人。这种不平衡的性别比例不仅在该地区存在,而且在整个西汉全国范围内差距无疑更为惊人。这或许也是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对唐宋明时期古人寿命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时期的人们普遍能够活到60岁以上。以唐代为例,李燕捷的研究统计了2944个唐代人的生卒记录,得出样本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7.55岁。而根据《宋词鉴赏辞典》和郑丽萍的研究,宋代人的平均寿命更高,存活到60岁以上的人很多,甚至有人活过了70岁。此外,一份针对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寿命调查显示,平均寿命在65岁左右。
类似地,在明代,人们的寿命也普遍超过60岁。葛剑雄和曹树基的著作《中国人口史(第四卷)》中列举了明代古人的寿命情况,显示他们的寿命普遍在60岁以上。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统计数据所涉及的人群大多是富裕阶层,他们不仅享有良好的营养和医疗条件,还能避免一些较为危险的职业和生活环境。因此,这些数据并不能代表整个古代人口的普遍情况。

古代人的寿命因时期、地区、社会阶层和生活条件等因素而异。一些研究表明,在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富裕阶层和特定地区的人们可以享有相对较长的寿命,甚至能够活到60岁以上。然而,由于古代医疗条件和社会环境的限制,整体人均寿命相对较低。
造字的仓颉,为何叫“仓颉”?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
相传,在距今大约4600年时,黄帝史官仓颉,受到鸟兽足迹启发,随后创造了文字,以至于“天雨粟,鬼夜啼”。然而,从黄帝到战国,史书上一直没有仓颉记载,直到战国晚期才突然出现“仓颉造字”之说,最早记载的是战国晚期荀子指出“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一也”,后来形成了“仓颉造字”传说,将造字功劳全部归于仓颉。我要新鲜事2023-09-29 19:59:070001州城外,珠江边,话说热展中的木屐
“州城外珠江边——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考古成果展”在位于广州大学城的南汉二陵博物馆热展中;发掘及保护工作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的。展览展品丰富多彩,其中发掘出土的18只晚唐五代时期木履和异域风情的杯子成了观众目光的宠儿。老李今天和各位聊聊那十几对木屐。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5:30:310000木他龙:澳洲大型恐龙(最长10米/鼻部中空能发声)
木他龙是一种鸟脚亚目下的禽龙类恐龙,诞生于1亿年前-9750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有着非常典型的鸭嘴龙科恐龙的特性,体长可达7米,属于大型植食性恐龙的一种,第一批化石发现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境内。木他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0:43:480000巨型肉食恐龙:矮异特龙 仅出土一根腿骨(推测身高极矮)
矮异特龙生活于侏罗纪的末期,是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的一种巨型肉食恐龙,据说它的身长可达7米,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不过它的体重却不高,只有500公斤,最多也只有1吨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它的身高过于矮,再加上矮异特龙又具有脆弱异特龙的血统,因此人们便开始将其称之为“矮特异龙”。矮特异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5:41:0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