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证明:中国文字始于7300年前 并非来源于苏美尔文明
近代以来,关于苏美尔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一直存在着多种猜测和理论。其中,最典型的观点之一是认为苏美尔人东迁至中国,将象形文字引入中华文明,并为其点亮了灯火。这个观点的主要依据在于苏美尔被认为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因此有人认为苏美尔影响了中国,甚至将苏美尔文字视为甲骨文的源头。

这一观点已经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考古证据所推翻。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个观点,并通过考古发现来理解中华文明的真正源头。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世界上五大古代文明古国,其中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四个都曾经使用象形文字,而且比甲骨文要早。古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象形文字,以及古印度的哈拉巴文化象形文字,都是比甲骨文早的文字系统。
根据西方历史观,甲骨文的形成时间大约是距今3600年或距今3300年(从盘庚迁至殷时计算),远远晚于其他四个古代文明。从时间上看,中国似乎更可能从其他文明中学习文字,而不是向苏美尔学习。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提供了新的证据。例如,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和安徽蚌埠双墩遗址都发现了古老的刻符,距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这些刻符的形状和结构与现代汉字非常相似,有的甚至与甲骨文十分相似。这些发现引发了学者们的兴趣,并引发了对这些刻符是否代表文字的争论。

尤其是双墩刻符,数量多达630个,几乎都刻在不易察觉的地方,显然不是用于装饰的。这些刻符的形状简洁、生动,具备文字的书写特征。更重要的是,一些双墩刻符在江苏镇江、安徽宣城等地的遗址中也被发现,这意味着它们不仅仅是孤立存在的符号,而是一种用于表达特定含义的记录符号。这些特点使得双墩刻符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原始文字。
此外,学者们已经开始解读双墩刻符,发现它们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这些刻符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史前时期的丰富信息,可以被看作是史前时代的“档案馆”。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双墩刻符很可能是一种文字系统,尽管这个系统在某个时期可能未能直接传承下来。但它的一些特征和方法可能融入了其他文字系统,如甲骨文,这也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距今4000年前的青海马家窑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刻符,包括井形、栅栏形、网形、日形、中形和数字形等,与双墩刻符非常相似。这一发现令人疑惑的是,这两个遗址之间相隔了整整3000年,却出现了相似的刻符。这引发了更多关于这些遗址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的疑问。

根据目前的考古证据,中国的文字系统至少可以追溯到7300年前,甚至可能更早达到8000年前。这一事实表明,中国的文字系统不可能是从苏美尔或其他文明“进口”的。相反,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之间存在着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国的原始象形文字传播到了西方,苏美尔或其他文明可能从中国学习了象形文字,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文字系统。
因此,对于一些仍然坚持苏美尔或其他文明影响了中国文字的观点,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审视这些观点,看是否基于科学的证据,或者是否受到了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的影响。历史和考古学研究需要持续进行,以揭示中华文明的真正源头和发展历程。
南海I号沉船的铜镜,外贸日用品输出有品牌,竟与宋太祖有关?
前文书咱们说到《千万里海疆中国心,唐宋神韵东瀛情;中国水下考古第一潜始末》,南海I号在第一潜之后,经历了很多次调查,并经整体打捞,进入了自己的新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随即,全面发掘陆续展开,发现后三十多年,获得了十大考古发现奖;至今发掘接近尾声。从这篇开始,老李与大家一同到海丝馆,就一些有意思的文物给各位揭揭秘。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3:59:210000甲骨文造假:始于山东商人范椿清,盛于河南文盲蓝葆光
1931年,在《华北日报》的《华北画刊》上,一个叫汐翁的作者写了《龟甲文》的短文,讲述1899年王懿荣(甲骨文之父)生病,在北京达仁堂药店抓了几副中药,在翻检药物时,在“龙骨”这一剂中药上发现了文字,于是甲骨文被发现。2007年,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发表《汐翁龟甲文与甲骨文的发现》,指出该文“关于甲骨文的发现离奇而不符合事实”。我要新鲜事2023-09-28 20:22:260000古墓中发现国宝文物 墓葬主人居然如此身份(超级古墓)
西安的一个小村口树立着的石碑是国宝级文物。90年代末期,陕西西安的一个小村子突然出现了一群人。只不过这群人鬼鬼祟祟,趁着天黑去往了这个村子的片儿空地,而他们要进行的就是盗墓活动,只不过这会儿盗墓贼在盗墓的时候,居然使用了炸药,一下子把周围的村民们都给吵醒。虽然村民们来到这里查看就近,但是在村民们到来的时候,盗墓贼已经将里面的不少文物给偷走。专家调查我要新鲜事2023-09-27 21:18:170000齐东方: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伴着一阵爽朗的笑声,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走进了记者的视线。大概是由于常年在外做考古发掘,齐东方看起来并不像一位学者,黝黑的皮肤仿佛在述说他的饱经风霜。但在对话中,不时幽默的调侃却显示出齐东方诗人般的性格。“美的东西谁不愿意研究呢?”从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至今,齐东方从事考古已近三十年。为什么选择考古?齐东方老师会心一笑:“因为喜欢啊!”简单的回答里饱含对考古的热爱。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56:590001「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刘家河商墓
刘家河商墓,商代晚期墓葬。位于北京市平谷县刘家河村。年代约当公元前14~前13世纪。1977年当地农民在取土时发现,北京市文物工作队作了清理。▲金笄▲金臂钏▲金耳环我要新鲜事2023-05-27 23:14: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