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证明:中国文字始于7300年前 并非来源于苏美尔文明
近代以来,关于苏美尔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一直存在着多种猜测和理论。其中,最典型的观点之一是认为苏美尔人东迁至中国,将象形文字引入中华文明,并为其点亮了灯火。这个观点的主要依据在于苏美尔被认为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因此有人认为苏美尔影响了中国,甚至将苏美尔文字视为甲骨文的源头。

这一观点已经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考古证据所推翻。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个观点,并通过考古发现来理解中华文明的真正源头。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世界上五大古代文明古国,其中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四个都曾经使用象形文字,而且比甲骨文要早。古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象形文字,以及古印度的哈拉巴文化象形文字,都是比甲骨文早的文字系统。
根据西方历史观,甲骨文的形成时间大约是距今3600年或距今3300年(从盘庚迁至殷时计算),远远晚于其他四个古代文明。从时间上看,中国似乎更可能从其他文明中学习文字,而不是向苏美尔学习。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提供了新的证据。例如,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和安徽蚌埠双墩遗址都发现了古老的刻符,距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这些刻符的形状和结构与现代汉字非常相似,有的甚至与甲骨文十分相似。这些发现引发了学者们的兴趣,并引发了对这些刻符是否代表文字的争论。

尤其是双墩刻符,数量多达630个,几乎都刻在不易察觉的地方,显然不是用于装饰的。这些刻符的形状简洁、生动,具备文字的书写特征。更重要的是,一些双墩刻符在江苏镇江、安徽宣城等地的遗址中也被发现,这意味着它们不仅仅是孤立存在的符号,而是一种用于表达特定含义的记录符号。这些特点使得双墩刻符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原始文字。
此外,学者们已经开始解读双墩刻符,发现它们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这些刻符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史前时期的丰富信息,可以被看作是史前时代的“档案馆”。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双墩刻符很可能是一种文字系统,尽管这个系统在某个时期可能未能直接传承下来。但它的一些特征和方法可能融入了其他文字系统,如甲骨文,这也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距今4000年前的青海马家窑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刻符,包括井形、栅栏形、网形、日形、中形和数字形等,与双墩刻符非常相似。这一发现令人疑惑的是,这两个遗址之间相隔了整整3000年,却出现了相似的刻符。这引发了更多关于这些遗址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的疑问。

根据目前的考古证据,中国的文字系统至少可以追溯到7300年前,甚至可能更早达到8000年前。这一事实表明,中国的文字系统不可能是从苏美尔或其他文明“进口”的。相反,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之间存在着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国的原始象形文字传播到了西方,苏美尔或其他文明可能从中国学习了象形文字,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文字系统。
因此,对于一些仍然坚持苏美尔或其他文明影响了中国文字的观点,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审视这些观点,看是否基于科学的证据,或者是否受到了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的影响。历史和考古学研究需要持续进行,以揭示中华文明的真正源头和发展历程。
古墓在地下千百年 机关生锈怎么办?(古墓机关)
古墓中的很多机关都是不带有金属的。在我们看到一些关于盗墓的小说的时候,就有了这么一种感觉,在每一个古墓里面可能都有着非常复杂的机关,不过考古学家说他们在开采古墓的时候没有遇到那么恐怖的机关,但确实会有一些危险,有一些人问了这一个问题,古人当时在创建机关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一旦过去了几百几千年,机关生锈了怎么办?古墓机关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7:15:060000长平之战:40万被坑杀的赵军没有反抗?考古发现白起使诈真相
《法言义疏》里记载的这场战争不是蚩尤大战,而是长平之战。意思是,蚩尤之战在长平之战的规模面前不过如此。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战,经此一战,秦国奠定了统一华夏的基础,而对手赵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作家王东满:当年血战染长平,功过至今不厌评。竖子无情杀降卒,赵王有恨愧书生。两千余载一词训,四十万魂同日坑。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3:15:010000一国军将领把收缴文物偷运老家,遭冯玉祥一顿责打,脸都被打肿了
冯玉祥部没收陕西军阀盗墓得宝内幕本文作者倪方六民国盗墓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在陕西,地方军阀党玉崐将宝鸡斗鸡台周秦遗址给挖了,挖出了大量的先秦重器和文物。党玉崐的盗宝活动是在1928年麦收前匆匆结束的。当时冯玉祥派了属下、后来的抗日名将宋哲元,前去宝鸡消灭党玉崐部。因为这原因,党玉崐盗出的宝物并没有多少出手,大部分还在他手里。(冯玉祥)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17:360000魏斐德:史景迁的学术之路:从温彻斯特学院到《追寻现代中国》
编者按:按照惯例,我们会委托熟悉杰斐逊讲座学者成就的人写一篇新文章,即所谓“赞辞”。今年的讲师史景迁建议我们转载他的老朋友和同事,已故的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史杰出教授魏斐德(FredericE.WakemanJr.)的这篇讲话。这篇演讲是在2004年发表的,当时史景迁成为美国历史协会的主席。他于2008年从全职教学中退休。这个版本经过了简单的编辑。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01:530000韩建业:构建“丝绸之路学”的开创之作——《丝绸之路学》读后
“丝绸之路”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但是学科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学”还未真正建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赵丛苍教授素来注重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已经在丰富和完善科技考古学、军事考古学、医学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方面有过贡献,新出版的《丝绸之路学》是他丰富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又一突破。主编:赵丛苍撰稿:赵丛苍、张朝、赵戈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2月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3:36:4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