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太监李莲英墓被挖掘,居然只有一颗头颅(太诡异了)
李莲英被称为是慈禧太后的第一男宠,他为人圆滑、机灵,在安德海的教训下,他明白了主仆有别,在宫中行事小心谨慎,所以才能够在阴险昏暗的皇宫中安然无恙,说起大太监李莲英墓,被挖掘之后发现棺木里居然只有一颗头颅......
一、“钦赐大总管事公之墓”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在开展“破四旧”运动,在北京海淀区六一学校的西南边,有几个人正忙着挖掘一个堡垒状的土堆,其实这个不起眼的小土堆在几十年前是一座气势恢宏的陵墓,墓主人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晚清时期的太监总管李莲英,这个墓就是大太监李莲英墓。(ps:在古代想要成为太监必须要经过阉割手术才能当太监。)

这个墓在当年的时候占地二十多亩,包括祠堂、配殿,在墓地石牌坊的横额上写着“钦赐大总管事公之墓”,不过在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李莲英墓逐渐被荒废,最终落没成为一个杂草从中的大土堆。在破四旧时期,接到指示砸毁李莲英墓,于是一帮人立即前去“动工”。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看似一个破败的小土堆,但下面却固若金汤,他们一帮人挖了一个多星期,尝试了各种办法,却始终没能顺利打开这座墓,好在后来在附近一位老人的指导下,他们终于找到了大太监李莲英墓的墓道,通过挖掘,最终顺利打开了李莲英的墓。
二、居然只剩一颗头颅

进入墓室,里面整齐有序,陪葬的物品大概有五十多件,可见,李莲英的墓穴并没有被盗墓者光顾过。开始,当人们打开李莲英的棺椁后,当场所有人都惊呆了!在棺椁中仅仅只有一个枯瘦的头颅和一双鞋底,身躯均不见踪影。据记载李莲英死于1911年,在当时也不过50年时间,排除了腐烂的可能,那么李莲英的躯体到哪里去了?

不过,当时参与挖墓的人也没过多考虑。在惊讶之余,很快就重新投入了“工作”。经过几天清理,李莲英墓被彻底摧毁,李莲英那颗头颅也被随意弃置,后来不见了踪影。墓中的随葬品则全部上交。李莲英墓被挖掘一事,到此就告一段落了。不过,关于李莲英死亡之谜的讨论却刚刚开始。根据许多史料记载,李莲英是因病去世的。可是如果是病死,这么会在棺椁中只有一个头颅呢?
三、李莲英怎么死的

有人猜测,李莲英在宫里当了50多年太监,权倾一时,肯定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在晚年退休之后,被仇家所杀,身首异处。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是那么回事,可仔细琢磨却经不起推敲。李莲英和历史上许多大权在握的太监不同,他并不是那种作威作福的人。

李莲英在宫中当差的时候,下面的太监、宫女如果不小心犯了什么错,他还会在慈禧面前给这些人求情。在平时的处事上,李莲英也是谨小慎微,从不仗势欺人。因此,宫里上上下下的人对李莲英的口碑都很好。这样的人,一般不会有血海深仇的仇家。
还有种猜测,说李莲英是死于革命党人之手,这种说法也不太靠谱。因为,当时李莲英已经从宫里退休了,对朝政已毫无影响力。革命党人根本没必要去杀死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此外,也有传言说李莲英是在去清东陵拜谒慈禧后,回程中遭遇土匪被杀的。但虽说遇到土匪被杀是有可能,不过土匪杀人没必要砍下他的脑袋吧!

李莲英过继的孙女李乐正对外宣称说祖父死于痢疾,可李莲英死于1911年3月4日,正是初春季节,而痢疾多是在夏秋季节才会发作的。所以,这一说法很可能是想隐瞒什么事情。
总之,关于李莲英的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但从李莲英墓中只有一个头颅的情况来看,李莲英绝非正常死亡。
任嚣与赵佗的关系:主副将的关系(合作平定岭南)
任嚣与赵佗是主将与副将之间的关系,两人同属于秦朝的军事将领,并且任嚣是主将,而赵佗是任嚣手下的副将。虽然只为副将,但是赵佗在军队中的地位也非常高。任嚣与赵佗两人曾经合作参加过秦朝的无数战争,甚至是比较艰难的镇压战争,两人都能顺利完成,因此颇受秦始皇的重视。任嚣与赵佗两人之间也极为和睦,荣辱与共。一、赵佗曾临危受命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9:38:120001陈毅在山东6战5败,部下联名请中央换帅,毛主席知人善用:不换
1972年1月6日,共和国元帅陈毅走完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与世长辞。时年79岁高龄的毛主席亲自审阅了悼词,又亲自前往追悼会现场送别。这是毛主席最后一次参加革命战友的追悼会。有人说在十大元帅中,陈毅打了很多败仗,能走到元帅的位置,一靠资历够老,二靠毛主席庇护。我要新鲜事2023-05-23 02:46:340000丁姓起源和来历:纣王兄微子启称号宋丁公(以祖号为姓)
丁姓主要有三大起源,一是源自微子启,商朝被推翻后,周武王将纣王的兄弟微子启封于宋国,史称宋丁公,子孙以祖先号为姓。二是源自姜子牙,他的儿子姜伋因是周朝重臣,所以死后封谥号为丁,子孙以谥为姓。三是源自改姓,比如孙权族人孙匡因过失被孙权下令不准姓孙,于是改为丁姓。丁姓起源和来历1.源自微子启我要新鲜事2023-05-09 23:31:110000古代紫光阁功臣听起来高大尚 其实含金量不高 大部分都是凑数的
历史上的紫光阁功臣中,真正具有卓越功绩的人数相对较少。从西汉时期开始,中国历代的君主们就开始推崇并绘制那些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功臣的形象。这一传统始于汉宣帝,在他的统治时期,将霍光、张安世、苏武等杰出官员的形象绘制在未央宫麒麟阁上,以纪念他们为国家的杰出贡献。然而,在清代,尤其是在顺治、康熙和雍正三朝期间,并没有像之前的朝代那样频繁地绘制功臣形象。这引发了关于清代紫光阁功臣究竟有多少的疑问。我要新鲜事2023-11-13 20:09: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