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为何只回来94人?原因简单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炸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并强迫其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面对着如此屈辱,国内的有识之士开始生出忧患意识,要求变革和向西方学习的呼声,成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思想先导,为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现代化的开端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之下,在内外力量的推动之下,一场留学生运动便应运而生。
而在这场运动中,终于在素有“中国近代留学之父”之称的——容闳先生的不懈努力之下,清政府于1872年到1875年期间派遣了120名10到16岁的幼童远赴美国留学。从而开启了我国近代留学的新篇章。
下面作者就来仔细说一下这120名幼童赴美留学的前前后后,并说一下为何最后只回来94人。

?留美幼童
曾国藩和李鸿章两师徒在上呈同治皇帝的奏折里说:“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
慈禧太后对他们的奏折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最终还是同意了。但是严格来说,清政府对于这一批留美幼童是下了血本的,为何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所需要花费的钱就知道了!
根据当时的预算,幼童来回的路费及衣物,每人银790两;幼童驻洋学费津贴屋租衣服食用等,每年计银400两。留学事务局每年的预算,为库平银6万两,以20年计算,约需库平银120万两。按照当时的银钱兑换比例来计算,每4两银约合美金5.5元,所以留学事务局每年预算为8.25万美元。当然了,这还只是这些幼童的“生活费”和学费的支出,那些对外的官员我们就暂且不计了。

?
第一批“留美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启程赴美,前后分为四批,共计120名。他们都是乘坐轮船,跨海三万两千里,横渡太平洋去美国的。他们中途虽然经历了很多波折,例如晕船等等,但好在这些孩子的自我调节性都很强,所以很快也就适应了。
那么,这些幼童有所少曾经考入美国的大学呢?他们进的都是哪些学校呢?

?
据记载,当时至少有50名“留美幼童”进入了美国的大学。其中有22名幼童进入了容闳的母校“耶鲁大学”,他们分别是詹天佑,欧阳庚、容揆、黄开甲、梁敦彦、张康仁、钟文耀、蔡绍基、唐国安、谭耀勋、李恩富、容星桥、曾溥、陈佩瑚、刘家照、陈巨溶、陆永泉、祁祖彝、卢祖华、徐振鹏、钟俊成、钱文魁。
按照当时清政府的规划,每年选取聪颖的幼童30名,4年共计120名,分批乘船赴美,15年后,分批回国,即“计回华之日,各幼童不过三十上下,年方力强,正可及时报效”。
按照这样的计算,这120名赴美的幼童至少要到1887年—1890年回国。但是9年后,即到了1881年的时候,清政府下令全部召回,94名学生相继回国。那么为什么只有94名呢?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何清政府会如此着急的召回这些留学生。

?
按照李鸿章的计划,他原本想将留学幼童送入军事学院和海军学院,但是当这些幼童从美国高中毕业,准备到大学读书的时候,美国政府却没有接受中国政府的请求。他们允许日本学生在军校学习,却没有给中国学生同等的权利。此外,在美国西海岸上甚至还出现了“排华”的浪潮,这给中美关系蒙上以一层阴影。
就在容闳和陈兰彬、吴子登为留学生的洋化问题发生争执的情况下,皇帝此时也在奏折上批示,要求对留洋事务局严加整顿。在这种形势之下,李鸿章感觉留洋事务局已经大势已去,于是便在1881年2月20日的时候致电陈兰彬说:“如真无功效,弗如及早撤局省费”。但就在几天之后,他接到了美国大学校长和前总统格兰特的两封来信之后,又对“裁撤”犹豫了。24日,李鸿章又致电陈兰彬说:“格兰特来函,幼童在美颇有进益,如修路、开矿、筑炮台、制机器各艺,可期学成,若裁撤极为可惜。”

?
按照李鸿章的意见,已经进入大学的学生应当继续读完,其余的学生中选择聪颖可成才者酌留若干,此外逐渐撤回;由于当时已经有近60名幼童进入了大学,加上“酌留若干”,这一方案,真正撤回来的只有少数。虽然李鸿章是一番苦心,但是这也给了总理衙门衙门借题发挥的理由,他们称李鸿章有“不撤而撤之意”,向皇帝呈递了“奏请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的奏折。这竟然还得到了批准!
1881年9月6日,94名赴美留学生陆续被召回国。
但是这其中,容揆和谭耀勋抗拒“召回”,在大批幼童回国之后,他们继续留在美国完成了耶鲁大学的学业。此外,还有李恩富和陆永泉,他们在被召回之后,又从新回到了美国,完成了在耶鲁大学的学历。
其余的22人没有回国,除了要完成学业之外,还有一些因病去世等原因没有回国。
姚崇简介:唐朝著名政治家,武后、唐睿、玄宗三朝宰相
姚崇这个人,熟读唐史的朋友肯定认识,他是唐朝著名政治家,曾任武则天、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三位皇帝的宰相。能在武周、李唐江山转变之间还能主持朝政,并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姚崇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也因此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认识看看。一、姚崇简介我要新鲜事2023-05-12 14:08:560003历史上四大名妓都是谁?(历史上四大名妓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上的四大名妓分别为柳如是、陈圆圆、苏小小和李师师,当今社会,很多人对于妓女会有很多的误解,因为妓女通常被称之为没有贞洁的女人,但是在古代妓女大部分的妓女都是只陪一些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只有少部分的青楼女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放弃自己的贞操。然而,这历史上的四大名妓都是很多文人墨客的心仪对象。一、历史上四大名妓的结局是什么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8:31:180000刘备为什么是大耳贼(有一双特别大的耳朵)
在三国演义的浩瀚史诗中,刘备被称为“大耳贼”,这个外号源于他的显著特征——一双特别大的耳朵。这个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吕布的临终之际,用以表达对刘备的愤怒和不满。然而,这一绰号的背后,不仅是因为刘备的生理特征,还蕴含了当时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对刘备人格的多重解读。我要新鲜事2024-03-20 15:34:240004千古一帝的李世民 晚年是昏君 这个结论根本站不住脚
李世民在隋末时期,面对人口大萧条和经济崩溃的情况下,在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基础上,用了23年的时间完成了汉初四代人所取得的成就,将华夏从低谷中拯救出来,并推向了巅峰,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样的成就下,李世民或许有一些自豪感,甚至自满,但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确实非常了不起。当然,李世民虽然不如神仙圣人,但圣人未必能取得李世民那样的成就,而神仙本身就不存在。我要新鲜事2023-12-14 19:37:1200029659年毛主席回韶山,走进个大房子磕了三个头,嘴里还念叨着一句话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多年之前,一个人带着豪言壮志走出家乡,誓要寻求一剂救国良方,多年之后,他成功了,这个人就是伟人毛主席。建国之后,主席事务繁多,一直没有机会回到自己的故乡韶山走走,终于,在1959年,毛主席在百忙之中决定抽出时间,回到韶山看一看。来到了韶山,主席看着故乡的一切,一些回忆涌入心头,不过就在路过一处房子时,主席坚定地走了进去,并且磕了三个头。我要新鲜事2023-05-23 16:46:2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