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血腥的王朝,北魏王朝(皇帝都不得善终/暴毙4位)
在中国历史上,皇权的争夺往往是非常血腥的,杀兄弑父、屠满门等,手段极其残忍。而在这其中,有一个王朝非常血腥,14任皇帝竟有11位不得善终。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历史上最血腥的王朝——北魏王朝。
一、历史上最血腥的王朝

拓跋鲜卑在公元386年建立北魏王朝,到了公元534年,这个王朝又分裂成了东,西魏,享国148年,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而在这12位皇帝中,就有4个是死于争权,过程更是极其血腥,纵使是放在封建的古代,这个数据也十分惊人。正因为如此,北魏王朝也被后世人称为历史上最血腥的王朝。
1、道武帝拓跋珪,被儿子杀死

道武帝拓跋珪是开国皇帝,他亲手建立起来了北魏王朝。公元409年11月,道武帝因为夫人贺氏犯了一点小错,就下令将其处死。贺氏非常害怕,当晚她就秘密出皇城,向儿子拓跋绍说明情况。
之后,拓跋绍连夜带兵翻入皇墙,与宫内的太监和侍卫串通一气,将道武帝杀害。至此,道武帝年仅39岁就暴毙了,随后他的儿子拓跋绍又被长子拓跋嗣所杀害,道武帝长子继位,称号明元帝(32岁病死)。
2、太武帝拓跋焘,被太监杀害

公元423年,32岁的明元帝病逝后,年仅15岁的拓跋焘继位,他是一位雄主,在他的统治下,北魏征战四方,可谓战无不胜。但到了晚年,拓跋焘非常弑杀,与他的爷爷道武帝拓跋珪,区别是他每次杀戮后都非常后悔。
后来,在近身太监宗爱的煽动下,拓跋焘将太子杀害,而等他杀死自己的儿子后,立马就后悔了,转眼就想把那个煽风点火的太监干掉。为了自保,太监宗爱在公元452年将太武帝拓跋焘杀害,之后的争夺王位也是血腥不断。
3、南安王拓跋余,被太监刺杀

公元452年,太武帝拓跋焘被杀害后,其儿子拓跋余被宗爱拥立上位,年号改为永平。登上皇位后,南安王拓跋余开始计划将权利从宗爱手中剥夺。没想到太监宗爱知道后,在同年10月,他利用南安王去宗庙祭祀的时候将其刺杀。
南安王拓跋余死后,太武帝拓跋焘的长孙拓跋濬继位(可谓拨乱反正),称号为文成帝。上位后的拓跋濬立即将宗爱等人处死,之后厚葬了仅当了七个月皇帝的拓跋余叔叔。
4、献文帝拓跋弘,23岁离奇死亡

拓跋濬继位后虽将北魏治理安稳,但在公元465年他就病逝了,随后他十二岁的儿子拓跋弘继位,称号献文帝。不过拓跋弘喜爱佛教,不爱治国,所以在公元471年,当了5年皇帝的拓跋弘让位给拓跋宏,自己去做个安稳的太上皇。结果显然是不好的,公元476年,献文帝在永乐殿中古怪死亡,享年二十三岁。

自古以来皇权的争斗是最为惨烈嗜血无情的,上面4位都是争权过程中被杀害的,而且不提这4位,其他的北魏皇帝貌似都没有善终,基本都早早的病死了,里面的血腥也少不了。一个王朝,没有一个皇帝善终,说它是历史上最血腥的王朝病不为过!
通姓起源和来历:巴国大夫封于通川(子孙以邑为姓)
通姓是一个罕见的中华姓氏,源流非常复杂,主要有四大起源,一是源自地名,比如巴国大夫受封于通川后,子孙以邑为姓。二是源自官职名,比如隋朝的“通守”官吏子孙,以祖先官为姓。三是源自改姓,除了少数民族汉化改姓外,还有因避祸改姓的,比如汉朝的彻侯为比皇帝名讳改为通姓。通姓起源和来历1.源自地名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7:12:5600022017年一死刑犯梦到下雪,狱警调查后,帮他找到失散30年的家人
2017年11月的一天清晨,福建省龙岩监狱的一名犯人郑江缓缓醒来,这几天他一直在做同一个梦。梦里:天上下着鹅毛大雪,一个男人牵着他的手在河边走……郑江困惑不已,他“生”在福建,长在福建,可福建什么时候下过雪。郑江笃定,这极可能和自己的真实身世有关。郑江把自己的梦境告诉了监狱领导,没想到还真的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要新鲜事2023-05-25 04:17:320000荆轲和高渐离是什么关系:好友关系(都刺杀秦始皇未遂)
在混乱的战国时期有许多的国家,他们之间互相攻击争斗,但是后来出现了秦始皇这样的人物,他以摧枯拉朽的速度攻打和吞并了其他六国,统一了天下。但是和他一起闻名天下的还有两个刺杀他的刺客,也就是高渐离和荆轲,那么这两个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荆轲和高渐离是什么关系我要新鲜事2023-05-13 04:46:270000同治皇帝怎么死的?揭秘同治皇帝真的是死于性病吗
同治是清朝的第八个皇帝,他的生母是大名鼎鼎的慈禧,但年仅19岁即驾崩。关于同治皇帝的死因,历来说法不一,官书记载的是同治帝死于天花,而民间传说的版本很多,有传说同治帝是得梅毒死的,有的说是天花,更有说是死于慈禧之手。对于当时的种种传言,清朝官方一直保持缄默,不予回应。那么历史上同治皇帝是怎么死的呢?真相如何?今天探秘志小编就为你讲述同治皇帝的死亡秘密。同治帝病逝经过我要新鲜事2017-12-05 12:24:500001为何汉中是曹操的鸡肋(汉中的军事形势难以挽回)
汉中,一块位于秦岭以南、巴山以北的肥沃平原,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三国时期,它的战略价值更是被推至顶峰。然而,对于曹操而言,汉中却成了一块“鸡肋”——如《三国志》中所言,对汉中的评价“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深刻反映了曹操对汉中的态度及其所面临的困境。我要新鲜事2024-03-20 15:44:57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