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包公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包公是怎么死的(病死)
包公,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包青天包拯,他在电视剧中是正义的化身,一生断案无数,洗刷无数冤情。其实在历史上,包公也是一个清官,政绩也很好,只是没有那么多破案平冤的事,最后也是病死的,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孝肃”。
一、历史上包公是个怎样的人

在电视剧中,包公是不畏强权,断案无数,洗刷无数冤情的宋朝官员;在民间传说中,包公白天在人间审案,晚上则成为阎王爷,在阴间断案;在历史上,包公是宋朝清官,也不畏强权,政绩也比较好,但是没有那么多破案平冤狱的事情。
1、历史上真实的包公

包公(999~1062年),即包拯,字希仁,其父包令仪考中进士做了知县后不久,便把家迁到庐州府合肥城内(今肥东县)。包公少时在城内香花墩读书,28岁中进士,因孝义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后出仕,先后任知天长、端州、瀛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县、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
2、历史上包公的为人

在历史上,包公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公当过的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
3、包公的历史记载

《宋史》第316卷《包拯传》中说:“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闾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进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又说:“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与人不苟合,不会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二、历史上包公是怎么死的

正史上记载,包公是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孝肃”。不过近来有专家说在包公遗骨中鉴定出含毒元素,而根据包公墓志记载,包公从发病到亡故仅13天,期间还服用了皇上赐予的“良药”,再加上包公生前得罪很多贪官,所以怀疑他是被毒死的。

真相:其实包公是病死的,他应是因突发疾病去世,很有可能是心脏病、脑溢血、中风等疾病,来得比较突然,死亡也比较快,因为此前没有关于包公患有慢性病的记载。另外,宋朝对士大夫非常优待(具体可参考宋朝官员俸禄多少两),基本没有皇帝杀士大夫的情形,而且皇帝对包公非常倚重,因此皇帝遣使赐毒药的可能性很小。
潜逃23年,他积累百万身家婚姻幸福,被抓时儿子刚考上重点大学
2012年7月30日,吉林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开往云南的班机就要起飞,乘坐飞机的旅客正在排队等候登机。长春市小有名气翡翠店老板,张秋发一家三口也在登机队伍中。儿子今年考上了重点大学,一家人十分高兴,准备去云南旅游。这时候,登机口突然围过来一群警察,他们的目标正是张秋发。警察冲过来后,不由分说就控制了张秋发,并给他戴上了手铐,这一幕惊呆了围观的群众,原来是民警在抓捕罪犯。我要新鲜事2023-05-25 08:55:140000母凭子贵的王恭妃 由宫女被加封皇贵妃 却不得皇上恩宠
明代皇后孝敬王的随葬品中,一顶奢华的凤冠尤为引人注目。这顶凤冠绚丽华美,色彩鲜艳夺目,精美的点翠工艺、5000多粒珍珠以及超过100块红宝石和蓝宝石,无不彰显其价值连城,堪称珍贵国宝。这顶凤冠的主人却是明代天启皇帝朱由校的祖母,孝靖王皇后。孝靖王皇后的一生充满了悲惨的命运和坎坷的经历,她的母性之情却始终不曾动摇,为了保护儿子,她付出了一切。我要新鲜事2023-08-29 20:08:120000战后政委骑着日本马庆祝,误入日军阵营,情急之下他大叫:呦西
开国中将吴富善被称为一名传奇福将,他曾在一次战斗胜利后,骑着一匹缴获的日本马庆祝,却不小心让马给带到了日本阵营,面对敌人,孤身一人的他却霸气逃生;还有一次他为了避开敌人的追击,跳进了悬崖,又幸运逃生。但在建国后,他却在火车站遭遇两个无赖碰瓷,传奇将军又是如何巧妙解决的呢?(一)中弹了,自己解决我要新鲜事2023-05-20 02:02:370000西突厥是现今什么地方?
解答:西突厥囊括了现今的很多国家,而且和东突厥的划分并没有很清晰,大致包括的现今国家有阿富汗北部、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北部等,还有部分东欧地区也曾是西突厥的领地。西突厥是现今什么地方?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4:27:120005不惑之年是多少岁?不惑之年的出处
实际上不惑之年,指的是40岁。从广义的范围来讲,不惑之年也可以概括人的中年时期,也就是说,人们的40岁上下也可以用不惑之年来指代。将40岁这个时节赋予如此名号大有深意,人们常常说,人到了40岁,就能够提高分辨事物对错的能力,不会被身边的任何诱惑与重重疑问所击倒,能够明辨是非,因此称这一年龄为不惑之年。一、不惑之年的出处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8:17: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