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近,习相远也” 到底是什么意思?多数人可能只理解表面!
(说历史的女人——第847期)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估计大多数人可能只理解表面!其深层意思,很少有人去思考和探究。
这句话的意思本身很简单,就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环境的不同影响才相距甚远了。
孔子这一段话,对吗?对。但孔子不知道对在啥地方。
孔子这一段话,错吗?错。但孔子不知道错在啥地方。

第一句“性相近”,指的是本性;第二句”习相远也”,指的是习性。本性,是本来的性质或个性;习性,在某种自然环境中或社会环境中养成的特性。
精神领域的本性有三种:神性,人性,兽性。
人的本性逃不出人性,人类的人性一定相同。因为所处自然环境和由自然环境型塑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习性就不同了——草原蒙古民族显狼性,荒原非洲民族显豹性,丛林玛雅民族显虎性,高原犹太民族显羊性,海洋希腊显鱼性,热带印度显象性,黄河中华民族显牛性。至此,孔子的说法似乎不错。
但是,再深入走下去,孔子就露出了感性思维的尾巴。
关键的问题是,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样的。无外乎三种说法: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论。
孔子很聪明,他删编书籍、修改历史的时候,一定发现了黄帝、尧舜禹、周文王的凶残(此类史料真相在《竹书纪年》等史料均有记载),然而为了完善他的圣祖文化,孔子必须对此视而不见。于是,对人性凶残的沉默,让孔子对人性的善恶保持了沉默权。他是在装糊涂。
然而,圣祖文化必须用大量谎言装修,不言善恶的孔子,当然在话语中偏向性善论。纵观《论语》,几乎很难发现“罪恶”二字,更不见“忏悔”一词。满书的“君子之错”,满书的”君子反思”。所以君子的提升之道如此简单:对照圣祖和贤者,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自我修复,就好了。
原本尖锐严肃的问题,被简单平面化,犹如把胃癌当消化不良治,他开的处方不是手术,而是吃两片山楂就行。
孟子按照孔子的暗示,将孔子的这一观点进行到底,终于弄出个“性善论”。把孔子不想说的话,给一下点透了。
然而人性当然本恶,因为人也是动物,不过是高级动物,是有精神的高级动物而已。人比动物高级在有人性,但有人性的人类自然带有兽性,人总是在人性和兽性间摇摆。人有时候看似善,但很多时候恶。

善,是非常态,恶是常态,就像非理性的古代,和平是非常态,战争是常态。即便是今天,看似和平大于战争,其实这是理性时代的人类巧用战争因素的平衡。和平只是战争的平衡、夹缝。
为什么法律能抑制人类的恶,那是因为所有公正的法律,都假定人性恶。假定人性恶,方能想办法让人趋势;假定人性善,却因为办法的不得当而人性趋恶。而不公正的法律本身就是恶的体现。
法律只能在外部抑恶,关健的问题是,人性来自于内心,如何从内心抑恶才是重中之重。
儒家选择了圣祖之德。而圣祖本来就是人,十分有局限的人。以圣祖之德提升人性,这简直是拿人的道德问题开玩笑。这里完全可以推出一个常识:人性不能提升人性,就像兽性不能提升兽性一样。
中华经学缺的就是这些基本常识!
荀子发现了人性恶,却简单地用儒“礼”解决恶的问题,蚍蜉撼树挠痒痒。而后来,法家从荀子的窥见出发,以恶制恶,产生了更大的恶。
不懂基本常识,就更不知基本知识了。
人的本性恶,这是最基本的认识。因为所处环境和社会不同而习性不一样。但习性再不一样,恶是相同的。所以,孔子这一句话说直接了,就是:人性相近于恶,只是因为环境和社会影响不同而恶法不一样罢了。

孔子说对了,又说错了,这就给后儒了好多空子。后儒寻找各种借口,老爱弄笼统说法或象征比喻,结果是很多问题越谈越糊涂,而原则问题是来不得半点糊涂的。
文/说历史的女人·堡子(文化学者)
参考资料:《论语》等。
70岁大臣被判凌迟,断头饭吃了2块肉喝了3杯酒,乾隆下令减为绞刑
在中国古代,皇帝可以称得上国家的最高权威,决定着每一个人的生杀大权。也因此,不管是位极人臣的宰相首辅,还是无权无势的平头百姓,每个人只要到了皇帝面前,言行就往往需要比平时更谨慎一些。除此之外,儒生的日常书写,还有大臣们给皇帝上的奏折,字字句句更需要百般斟酌,千般小心。稍有不慎,触怒了皇帝,就有可能给自己和父母家族带来灭顶之灾。我要新鲜事2023-05-24 16:40:440000老农家里的一份试卷 考古专家上门求购(状元试卷)
老农家里一份明朝的状元试卷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喜爱并且把试卷的作者赵炳忠给钦点成为状元。2002年,山东青州博物馆馆长魏振胜听说赵秉忠的后世传人赵焕彬的家里流传下来祖上一个宝宝,专程登门拜访了24次,赵焕彬才将这件宝贝从家里的米袋子里拿出来。魏振圣打开一看,才发现这是赵焕彬的祖上赵秉忠的状元卷。此时的魏振圣完全被这份难得的国宝吸引住。状元试卷我要新鲜事2023-10-24 19:54:090000错杀吕伯奢一家真实典故:历史真实发生(缺少一些细节)
错杀吕伯奢一家不仅是典故,同时也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吕伯奢的故事在《魏书》当中记录的十分详细,虽然缺少了一些细节,但是与大体史实极为相近。在《魏书》中,作者记载了曹操杀害吕伯奢一家的具体情况。曹操刺杀董卓的任务失败后,匆匆逃离了京都,想回到故乡,同时找自己的好友吕伯奢。然而却遭到他人抢劫,曹操便杀害了吕伯奢的家人。一、曹操颇具仁义我要新鲜事2023-05-12 12:49:540001为什么林黛玉是赤着身子死去:死后换上寿衣(电视剧误导)
林黛玉并非是赤身死去的。原著中,林黛玉去世时,李纨让丫环拿来林姑娘的衣衾,还说不能让女孩家光着身子被搬来搬去。不少人误认为李纨的意思是指林黛玉是赤着身子死去的,其实不然,李纨的意思是要给黛玉换上寿衣。之所以林黛玉会被人认为是赤着身子死去的,完全是由于电视剧,尤其是新版《红楼梦》的误导。为什么林黛玉是赤着身子死去一、林黛玉并非裸死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8:03:2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