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写了半首诗,几百年内无人敢续,朱元璋看到后:这有何难?
关于“月”,古代的文人墨客有过无数种想象。
李白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寄托思乡之情,《诗经》用“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来隐喻佳人;在李煜的口中,月则是一种惆怅的象征。
诗是人情感的投射,所以月到不同的人笔下,便会有不同的意象,而这个意象到了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手中,却又是另一番风景。
当初赵匡胤打算攻打南唐时,李煜派人前来求和,为了表现出李煜文采,求和之人朗诵李煜的诗歌,搞得赵匡胤哭笑不得。
于是赵匡胤表示李煜的诗太酸腐,并将自己当年醉卧田间时随口吟的两句诗丢了过去: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天中万国明。
赵匡胤作的诗虽然只有半首,却将那阴柔静谧得月亮描绘得大气磅礴,展现了他吞吐山河的气概,来求和的大臣不得不服。
而这半首诗自作出来后,几百年来却无一人来接下文,直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看到这首诗时,才表示:这又何难,我来!竟然真的将赵匡胤这半首诗给接了下去。
那么,赵匡胤这半首诗究竟为何在几百年间都无人来续,朱元璋又是怎么回应赵匡胤这半首诗的呢?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和他的这半首诗。
在宋朝之前,几乎每一个朝代对“武”的重视都高于“文”,毕竟天下是靠实打实的金戈铁马打下来的,而要守天下,手中也必须拥有强硬的军事力量,否则遇到有人造反或外敌侵略,朝廷将不堪一击。
不过到了宋朝,赵氏皇族却反其道而行之,文臣之风蔓延,科举虽不为宋朝首创,但科举之巅峰却出现在宋朝。
甚至立国之后,赵匡胤竟然在太庙中刻下祖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而对于武将,赵匡义却极尽防范之能事,想方设法分掉武将之权,削弱武将与士兵之间的关联,哪怕付出损伤军队战斗力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可以说,宋朝“重文抑武”国策的施行,将文人的地位推到了封建王朝时代的高峰。也正因如此,宋朝文风盛行,出现了苏轼、王安石、欧阳修等文人奇才。
这些文人虽说政治生涯常常跌宕起伏,但无论如何起伏,他们都不会有生命之虞,相比于清朝文人动不动就为文字狱所害的待遇,宋朝的文人不知要幸运多少。
那么宋朝何以出现如此不同于其他朝代的奇景呢?这还要从宋朝的出处讲起。
宋朝之前,华夏经历了五代十国之乱。诸侯纷纷而起,各路军阀之间争得你死我活,天下乱成了一锅粥。
更乱的是,各诸侯内部弑君夺位之事时有发生。往往这家的君王刚刚坐上龙椅,下面的将领就仗着自己手握重兵,夺去君主之位。
而赵匡胤,便是如此上位的。
赵匡胤出身将门,他的父亲赵弘殷便是后周的护圣都指挥使,关于赵匡胤,还有一段有点传奇的故事——传说后汉初年,赵匡胤四处游历,有缘在襄阳的寺庙里结实了一位老和尚。
这位老和尚不但精通数术,还深谙武学,老和尚将一套拳法传了给他,并让赵匡胤去投奔后汉枢密使郭威。
这郭威果然不凡,后来真的做了皇帝,建立了后周,于是赵匡胤也跟着沾了光,做了滑州副指挥使。
后来,赵匡胤经历了陈桥兵变,改变了他的人生,一天早上,赵匡胤的下属们突然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跪在地上高呼万岁,于是赵匡胤就成了这个乱世中又一个夺位成功的将领。
不过赵匡胤比其他君主争气,上位之后一鼓作气,先后打败了一个个竞争对手,最终一统天下。
可是扫清六合后,赵匡胤却有一个心事。这五代十国之乱是解决了,但他看遍了这无数个君主被下属夺位,甚至连自己这个位置都是用非常手段得到的,到时候如果他的手下也来这么一出该怎么办?
尤其在赵匡胤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之后,他对这个问题更是心忧,于是便问丞相赵普,如何才能息天下之刀兵。
赵普对治理天下之道深有见解,于是便告诉赵匡胤,这数十年来之所以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来由便是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君主自然无法驾驭下属。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削弱他们的权势,天下便会大安。
听完此话,赵匡胤恍然大悟,于是给一群功臣们摆了场酒席,唱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并在政治上对武将进行各种形式上的打压。
这也就是为什么赵匡胤虽是武将出身,却自开国始便更看重文人,开创了一个文治昌盛的朝代。
当然,赵匡胤其实也并非一个单纯的武夫。他本人在读书上向来刻苦用功,虽然算不上博学多才,肚子里却也并非空无一物。
比如有一次,赵匡胤在打仗前命令下属装几箱东西带走。有人看到后,便揭发他一定是从老百姓那里搜刮了民脂民膏,然后把各种金银财宝都装进了这些箱子里。
后周主听说后,当下十分震怒,便亲自找到赵匡胤家中询问。可是到了赵匡胤家中后,他却发现这些箱子里放的根本不是什么金银珠宝,却是一堆堆的书。
正当不解之际,赵匡胤便笑着解释道,他一介武夫,自小没读过多少书,所以现在只要有闲暇,便要多读点书充实充实自己。
柴荣见赵匡胤军务繁忙还抽空读书,心里很是感动。而赵匡胤自此以后,更是奋发向学,汲取了越来越多的知识,诗词方面也偶有涉猎,自己多多少少还能舞出一些文墨,而且在文学史上为后世之人留下了一首半的诗作。
那么他的诗作水平如何呢?要知道,一个人诗的水平造诣,不能单看他的写作数量。最典型的是乾隆爷的诗,他一生所作之诗达四万多首,几乎每天都能写一首半,可惜他水平真的有限,真正被选入小学课本的却只有一首。
而同样是皇帝的刘邦虽然没什么文化,所作之诗寥寥无几,却作了一首传颂后世的经典——《大风歌》。
至于赵匡胤的诗,虽然与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师比相形见绌,但在帝王之中,作诗水平也当属上乘。
这其中的“一首”,便是赵匡胤作的《咏初日》。据《庚溪诗话》,以下便是这首诗的内容——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概在赵匡胤做上皇帝之前,那时他正与一群好友在高兴地饮酒,正巧这时,赵匡胤眼见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
这壮观绚烂的一幕,让酒意正浓的赵匡胤,一瞬间诗兴大发,作出了这首令后人啧啧称赞的《咏初日》。
这首诗的前两句,对太阳初升时的赫赫炎炎之状描绘了出来,表达极具夸张化,太阳升起时仿佛火山喷发一般。
而后两句,则能明显感受到这太阳之中,蕴含了诗人的情感于其中。尤其这句“逐退群星与残月”,便将诗人的意志加到了太阳之上。
太阳升上高空,本身只是自然之理,可是到了赵匡胤眼里,却立刻雄伟起来,它将天穹之上的群星残月一并逐退,在太阳耀眼的光芒之下,这些星和月的光芒显得是如此渺小,瞬间便被太阳的万丈光芒所掩盖。
显而易见,赵匡胤在借这首诗抒发自己想要打败各路豪强、一统天下的志向,他自己便是那太阳,而各路豪强便是那被逐退的星和月。
这首诗虽然朴素粗犷,可是因为这股子具有帝王之气的雄心壮志,这首诗却也显得不凡了起来,其中气吞山河的气势更是令后世之人所折服。
那么赵匡胤另外的“半首诗”,又是如何呢?
这要追溯到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那时的赵匡胤手中兵强马壮,他挥动千军万马,先后将后蜀和南汉消灭,最终摆在他面前的敌人,只剩下一个南唐。
南唐在历史上虽然并无多少实力,可是其皇帝,大家却非常熟悉——那便是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他的心思不在治国和用兵,却在春花秋月、谈笑吟诗之上。这就注定了南唐必然不可能长命,不过也因此,李煜却成为了历代皇帝之中,诗词领域的佼佼者。
他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等词,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还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之中。
南唐的君主如此暗弱,赵匡胤自然势在必得,开宝八年,赵匡胤出兵攻打南唐。李煜自知完全不是赵匡胤的对手,因此派给事中周惟简、修文馆学士承旨徐铉一同前去开封,尝试求赵匡胤放他们一马。
徐铉等人此行虽为求和,但场面上是不能太软的,因此徐铉打算从本国的优势入手,起码在赵匡胤面前不能输本国的份儿。
徐铉知道在军事方面,他们是没什么可说的,毕竟硬实力在这儿摆着,信口雌黄也不可能有人信。
不过南唐在文化上,却很有底气,毕竟当时的南唐国主李煜在词的领域,可是金字塔顶尖的存在,这点上,的确是没人不承认的。
而在这方面,赵匡胤的确像个城乡结合部的乡巴佬,无法和徐铉他们的国主相提并论。想到这里,徐铉非常自信能借这次机会给南唐找回点名堂。
于是在赵匡胤面前,徐铉对国家实力避而不谈,反倒在文化方面对李煜的文学造诣极尽盛赞之能事,甚至将李煜抬到了圣人的高度。
赵匡胤见徐铉吹嘘李煜,便让他读读李煜的词,李煜还真的当庭把李煜的新词《秋月》朗诵了一番。
赵匡胤本就觉得这个徐铉有些傻气,他向南唐开战,本就是军事实力的较量,这徐铉过来朗诵李煜的词,实在是蠢得不行。这时一听李煜的词,赵匡胤更是哈哈大笑,说这酸腐文人无病呻吟的词,他是不会念的。
徐铉不服气,认为赵匡胤肯定是自己肚子里没有东西,在这里装腔作势,于是便道:那陛下您不妨来一首,让在下开开眼界。
赵匡胤便讲起了他在秦中的往事,那时他喝醉了酒,在华山下的田间睡着了,后来朦胧中醒来,眼见月亮高升,便信口吟了两句诗。
“你且听听看: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天中万国明。”赵匡胤笑道。
赵匡胤话音刚落,在场之人皆惊。李煜的新词与月亮有关,而赵匡胤这首醉卧田间时作的诗,恰好也与月亮有关,可是二人的气魄却大不相同。
同样是讲月亮,但在李煜的口中,却是文人的伤春悲秋之词。从他的“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一种文人的优雅与纤弱。
可是就似赵匡胤所说,这词文人之气过重,却毫无帝王之气。而赵匡胤的诗呢?月亮还未升起之时,万水千山皆是昏暗,而月上天中之时,便是万国皆明。
这吞吐山河的豪迈气概与他的《咏初日》一般,都以一个帝王的目光审视日月星辰,将天下河山、家国百姓都尽收眼底,这等格局与气魄,又岂是李煜可比的?
所谓诗词,所看的不单是文采,也要看其立意与格局。这一点哪怕是傻气横秋的徐铉,也看得出来,因此也说不出什么,只能是心服口服了。
毕竟诗如其人,李煜的词放在赵匡胤的诗面前,实在显得羸弱。
不过在赵匡胤彰显帝王霸气之余,一个缺憾也同时显现了。那便是赵匡胤毕竟不是诗道中人,这首诗吟得两句,却没有后两句了。
这就是这首诗令人惋惜的地方,赵匡胤终其一生也没有再续这后两句,此后过了四百年,这首诗也无人再续。
那么是后人没能力续下去吗?当然不是,其实大家是不敢,而非续不出来。毕竟这首诗可是大宋的开国皇帝所写,普通文人若敢续这首诗,难道是垂涎皇帝之位么?
因此大家哪怕心中已经有了如何续的答案,但都很知趣地闭口不说。而这半首诗,四百年间就一直只是这半首。
而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这种境况却被打破了。
没错,这首诗在几百年之后,由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给续了。某种意义上,朱元璋与赵匡胤是同一种人,其最大的共同点便是“开国皇帝”这个身份。
这个身份,意味着他完全有资格续赵匡胤的诗,别人都是普通文人,他却是实实在在靠兵马打出来的开国皇帝,因此他来续诗,谁敢说他半句?
更重要的是,“开国皇帝”这个身份,意味着二人有过非常类似的经历。他们同样都有过统一天下的野心,同样从一个并不被人看好的人,费尽心思走到做皇帝的那一步。
当然,朱元璋做上皇帝的路途,甚至比赵匡胤还要艰难。
而当朱元璋坐到龙椅之上,再看到这首诗时,他仿佛跨越时空,在另一个时代的皇帝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他没读过什么书,文化程度甚至可能不如赵匡胤,可是包举宇内、令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却与赵匡胤一般无二。
因此当他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其实站在了与赵匡胤同等的开国皇帝的高度。他来续这首诗,其实也就与赵匡胤来续这首诗没有什么差别了。
而凭借朱元璋本人卓越豪迈的志向,他如此续道:“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这豪迈与大气的味道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同为帝王,朱元璋的志向同样是实现野心,并为老百姓带来太平。正因如此,朱元璋为赵匡胤所续的诗,竟然毫无违和感。
而无论是赵匡胤的前两句,还是朱元璋的后两句,都将一个格局宽广、舍我其谁的英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当世乃至后世之人品味他二人“协作”的诗,也能感受到一种浑然一体的大气磅礴。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来,为何朱元璋与赵匡胤,能统一天下,而他们的其他竞争者却不能。
他们二人打仗,固然有自己的野心,毕竟成为包举宇内、唯我独尊的人物,是当时的天下诸侯都梦寐以求的事情。
可是他们的志向又不止于此,他们与其他野心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心中还怀有百姓。
朱元璋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不会对当地百姓随便烧杀掠夺,而是给民生息;赵匡胤担忧属下权力过重时,考虑的也不仅仅是帝王基业,而是百姓的安居乐业。
也正因此,这两位皇帝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才能逐渐获得百姓的认可与爱戴。对老百姓而言,认可和拥护他们,其实也就是在帮助自己过上太平的好日子,管你有没有野心,能让大家吃上饭才是硬道理。
或许也是出于这一层的理解,朱元璋还曾经对赵匡胤做过如此的评价:
“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这两位帝王,相互之间隔了数百年,但仿佛心灵相通。而他们在这首诗中的交集,便是他们共同想法的写照。
历史总是如此,大家所活在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完全相同,经历不完全相同。但大家总能在历史之中,找到与自己经历、身份、性格相似的人,从中获得共鸣,同时以过去的人为镜,也能照出自己的真实面目。
所以某种意义上讲,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一直在重复上演着的、可以相互印证的真实故事。
编辑:小仙
责编:林画
山海经最强异兽排名:烛龙又称烛九阴(排名第一)
在山海经中记录了许多力量强大的异兽,之所以将这些神兽称为异兽,是因为它们体态怪异,与寻常的生物有着极为显著的区别。而这些异兽虽然长相奇怪,但是战斗力却极强,有很多异兽更是诞生时期较早的生物,力量巨大。人们认为山海经中最强的异兽有十个,而这十个分别是烛龙、饕餮、应龙、九尾狐、帝江、夔、天狗、穷奇、龍侄以及毕方。一、烛龙我要新鲜事2023-05-10 23:15:260001伊丽莎白二世多少岁了 伊丽莎白二世为什么不让位(因为誓言)
说到伊丽莎白二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她是英国现任女王,现在已经90多岁,在位差不多快70年了,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不过伊丽莎白二世年岁已大,而且已经为国家奉献了自己一辈子的心血,她完全可以退位享清福了,所以很多人好奇伊丽莎白二世为什么不让位?对此,就由小编为大家解惑。一、伊丽莎白二世多少岁了我要新鲜事2023-05-12 21:57:000000史上不惧裸刑惨遭凌辱的六个女人
历史吧导读:今天历史吧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史上不惧裸刑惨遭凌辱的六个女人的文章,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古代最卑鄙下流的刑罚,莫过于对女性的裸刑。然而在“穿衣文化”的世界观形成后,裸刑便是对女人最为耻辱的刑罚,裸刑的含义是在处决犯人的同时也是在贬低她的身份,侮辱人格。裸刑就是把女性的衣服剥光后处刑,古代女性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来看看古代中国的六位女杰,她们是如何面对这种最卑劣的刑罚的?我要新鲜事2023-03-14 04:39:020008公孙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外交家,他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那时候七国争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开放,名人辈出的时期。公孙衍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外交、军事家,同时他也是合纵抗秦的提倡者,他和首创连横外交策略的张仪是对手。公孙衍是合纵抗秦的提倡者我要新鲜事2023-03-17 15:35:0200001971年林彪坠机,远在江西的邓小平得知消息后,给毛主席写了封信
1971年9月12日,林彪见罪行败露,不顾一切仓皇出逃。9月13日,他乘坐的三叉戟因燃油耗尽又迫降失败,坠毁在蒙古东部的温都尔汗。进入10月上旬,按照党中央的安排部署,开始在内部逐级传达林彪反党集团的犯罪材料。11月5日,已下放在南昌市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两年多的邓小平夫妇,忽然接到厂部开会的通知,要求所有人都要到场。正是这一天,邓小平得知林彪摔死在了外蒙,并且还领到了一份文件。我要新鲜事2023-05-25 01:12:3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