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林彪接父亲到北平奉养,林父释怀道:以后就别操心我了
1944年盛夏的一天,林彪和妻子叶群一大早就骑上马匆匆出发。 二人在烈日下丝毫不敢停留,一口气从王家坪赶到一二十里地之外的延安交际处门口焦急的等候着。
没过多久,一辆卡车总算在二人期盼的眼光中露了头,林彪赶忙擦擦自己脸上的汗迎了上去。
他小心翼翼地从车里搀扶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看到这一幕,在场所有人的眼睛都红了。
老人扶着林彪老泪纵横,好一会儿才缓过情绪,拍着林彪健壮的胳臂,颤抖地说道:“我们幸存的人总算看到了光明,生活有奔头了!”
这位老人便是林彪的父亲——林明卿。林明卿辛苦半生,却因为局势动荡而颠沛流离,原以为战乱之中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了,没想到上天眷顾,他还是等到了这一天!
清光绪三年(1877年)11月,林彪的父亲林明卿出生在了湖北省的林家大湾。林家大湾最早因着周围的白羊山叫“白羊山村”。
后来唐宋时期林氏一族从福建辗转迁到安徽、湖北麻城,到了宋代末年来到白羊山村,在此扎根繁衍,成了当地有名的望族,“白羊山村”因此便改名为“林家大湾”。
林氏一族人丁兴旺,据林氏家谱记载,当年虎门销烟威震四方的湖广总督林则徐,正是出自这一家族。
林彪家是个大家族,林彪的父亲林明卿兄弟众多,而他排行老四,因此大家都叫他“林四爹”。
尽管林明卿出生于山野乡村,但是他却不擅长种田。靠着儿时读过几年私塾,他粗通文墨,因此便早早在外闯荡。他年轻时当过店员,而后又在汉口的大轮船上当过几年帐房先生。
等到父亲去世,兄弟们分家的时候,林明卿只分到了三分菜地和半间房。而此时林明卿早已成家,妻子儿女九口人的生计重担压在他一人的肩膀上,日子过得分外艰难。
好在林明卿少时跟着自己的父亲林时朗和母亲龚氏学会了织布。在生计万分艰难的时候,他咬牙拿家中仅有的钱财买来了两台织布机。
自己也辞了外面的工作,号召一家人埋头苦干,渐渐地日子有了起色,生意竟也越做越大。
不多久林家盖起了新房,成了林家大湾的大户。本来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林家的孩子可以说是幸福的!
但是林彪偏偏是最不安分的,却又是父母最为钟爱的那一个,这让林明卿夫妇颇为头疼!
林明卿共有六个孩子,林彪排行第三。林彪出生时林家家境还未有起色,所以林彪不到8岁就开始帮家里干些打柴挑水之类的杂活,还跟着母亲学习纺纱,因着倍受母亲疼爱。
林彪的母亲林陈氏比林明卿大上一岁,嫁到林家来把林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早些时候林家贫苦,她常常把腌好的鸭蛋一分为四,分给孩子们吃。
母亲的勤俭给儿时的林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响着林彪养成了不讲究吃穿,勤俭节约的性子。
尽管当时林家家境艰难,林明卿却从未短了孩子们的教育。他自己读过几年书,深知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林家这辈的几个孩子,除了最小的孩子被送走之外,余下五个无论男女都读过书。
林彪9岁上了私塾,自从跟着先生读书,日日都求知若渴。除了帮家里打扫干活,剩下的时间几乎都用来读书。
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行为时常惹得父亲破口大骂,甚至罚他不许吃饭,即便如此林彪也不愿意放下手中的书。
一天林明卿正和村里的人聊起自家的几个儿子,有人就皱着眉头感慨起来:“我说林四爹,这我看你们家老三读书也没啥出息,不如早早毕业以后当个教书先生算了。”
这一说不要紧,可林明卿却放在了心上。他回家好好思索了一番,觉得这人说得有理,于是找来儿子商量此事。
他叫来林彪说道:“咱家也不富裕,家里也不指望你别的,等你毕业了就去教书吧。”
没想到林彪竟一口拒绝了,他当即回道:“我一瓶子不满,不要误人子弟。现在国家不太平,我要报效国家当兵去,为国家打天下!”
林父听了吓得直接从凳子上跳了起来,他这个儿子长得白白净净,平日里更是一头扎进书堆里不愿和人多说话的人。
这样内向的性格去教书倒也还算安稳,上战场打仗算怎么回事?何况战场上刀枪无眼……林明卿不愿再多想下去,拍着桌子坚决反对林彪当兵。
但林明卿不知道的是,看似内向的林彪总是在同小伙伴玩的打仗游戏里争着当司令,是个鞋底都玩破了也要钉几块铁皮补上继续玩得主。
眼看父子二人谁也说服不了谁,问题只得搁置了下来。五四运动爆发后,林彪三伯的儿子林协甫回乡办起了浚新学校,并说服林明卿让林彪和他的两个弟弟林育菊、林向荣一起到新学校读书。
在新学校里,林彪开始学习各种新式课程,如地理、图画、音乐等,还接触到了很多他之前从未听说过的知识和理论。也正是在这里,他第一次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他今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政局动荡,林彪的求学之路也分外坎坷,父子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中途几经退学、休学的林彪终于在1925年于武昌共进中学毕业。
当时正值黄埔军校招考第四期学员,想到自己儿时从军报国的志向,林彪不顾自己父亲的坚决反对,毅然报考了黄埔军校。
令林父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当年最为内向的儿子还是走了从军这条路,而且这一走就是十年。
1936年的年末的一天,林明卿突然收到了一封由陕西保安寄出的信。
当他打开这封信看到写信人的时候,泪水不禁滚滚而落。这正是他十年未见的儿子林彪写来的!林明卿激动不已,过了好一会才平复好情绪擦干净眼泪,认真读起信来。
在这封家书里,林彪先是祝自己的母亲花甲大寿,而后又交代了自己的近况,他说自己已经当上了红军大学的校长,现在国共两党合作,全国上下要一致抗日。
长久未见自己儿子的林明卿读完此信颇为激动,急切地想要写封回信寄出,然而家里却不通邮。实在挂念自己儿子的林明卿只好决定让家里的老四林育菊赶到延安,去见林彪一面。
林育菊即刻启程,日夜赶路,终于在第二年年初赶到了延安,见到了与自己分别十年的哥哥林彪。
夜里,兄弟俩像儿时一样抵足长谈,林彪反复向弟弟询问了家中父母的身体情况,又详细询问了家乡的政治经济。
兄弟俩人并未相处太久,很快林育菊又踏上了返乡的路程,临走之前林彪又交代自己的弟弟,希望他能动员家乡的有志青年来延安投考红军大学。
然而令林明卿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又有一件关于林彪的大事传来,这件事更让年过半百的老人喜忧参半……
1937年十月初,林明卿又收到了一封从汉口寄来的信和一张《汉口国民日报》,报纸上印载着一条重大新闻——9月25日,林彪率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歼灭日军坂垣师团1000余人!
消息传来举国沸腾,乡亲们纷纷赶来林家祝贺。这时也正值林明卿60岁大寿,因着平型关大捷,这次寿宴更是办得风光无限。
做寿当天,当时湖北省政府甚至用政府的官印拼成一个“寿”字中堂赠给林明卿,黄冈国民党众人更是亲自到林家祝贺,整个寿宴热闹非常。
然而本是双喜临门的大事,林明卿心里却有着些许不安……他明白林彪在平型关一役中大出风头,而那些杀人不眨眼日军鬼子必然不会放过林家人。
不久之后,日军还未靠近,林家却突逢抢劫,一夜间破了产。
可屋漏偏逢连夜雨,林家一众还未从抢劫的困境中走出,日军铁蹄靠近的消息便又传来。年逾花甲的林明卿只好离开故土,带着全家老少逃难。
临走前,林父率全家人在祖坟焚香烧纸、磕头跪拜,希望祖宗保佑一家平安。踏上逃亡路后,林明卿也不忘带上自己的发家物什织布机。而这个明智的决定也让林家获益匪浅,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逃亡路上,林明卿本想直奔延安,然而天不随人愿,日军大举向南方进攻,国民党军队一退再退,前往延安的铁路中断,一家人被困在了武汉。
可是留在武汉也非长久之计,日军眼看着就要攻打武汉,林明卿只好继续掉头向南走,一家人一路辗转逃亡了湖南。
一路颠沛流离,实在受不住了的一家人只好暂时在衡阳呆了三年。在这三年间,当初林明卿坚持要带的织布机派上了大用场。
林明卿在这里安上了他织了大半辈子的织布机,为中国军队生产急需的绑腿带和棉布。一家人靠这个赚取花销,堪堪维持住了生计。
正当一切渐好之时,日军又攻到了衡阳,一家人只好又踏上坎途,而这一次的境况更加艰难。
林家一行人一路赶往广西,在广西乘火车途中,林育菊不幸摔断了腿,没过多久他的妻子又在生活的压迫下精神崩溃,贫病交加之下撒手人寰。林育菊为了纪念自己的妻子,遂改名为林程。
林育菊妻子的逝世给逃难的林家人一重大打击,然而生者总要打起精神,咬着牙活下去,但生活并未优待此时已饱受痛苦的林家人。
前进的火车到了广西的柳州就不走了,一家人只好露宿街头。一日林彪的母亲林陈氏偶遇了一位被抛弃到街头的可怜病女。
一向富有同情心的老人不忍看她命丧街头,主动拿出家里仅剩的稀饭,口对口小心地喂给女子吃。
可是女子并未好转,反而林陈氏却一下子病倒了。一向热心肠的林家人怎么知道,被救助的女子患的竟是一种名叫“霍乱”的传染病,林彪母亲也不幸染病,奄奄一息。
逃难的路上无医无药,林陈氏未坚持多久便撒手人寰。去世前,老人气若游丝地躺在草席上。
她挣扎着向老伴颤抖地伸着两只手指,林明卿看到这个手势眼泪便再也忍不住滚滚而落,他知道她这是还挂念着自己的二儿子林彪。
给林陈氏草草埋葬过后,一家人只好互相扶持着顺着难民群往前走。不知不觉已到了深秋十月,林明卿一行人生生死死到了贵州独山,在这里林育菊终于找到机会给自己的哥哥林彪拍了一封电报。
电报传到林彪手中已是这一年的初冬,接到电报的林彪十分悲痛,甚至写下一首打油诗感怀:严父来电急,呼救难途中,慈母死荒郊,他人无消息。
朱德、毛泽东等人读到这首诗都大为伤感,马上指示在重庆的周恩来办理此事。
历经千辛万苦,一家人总算安安稳稳到了重庆,在这里度过了1944年的春节,直到该年6月才出发赶往延安同相别十几年的儿子林彪团聚。
听闻林明卿众人安全抵达延安,毛泽东、朱德、康克清、邓颖超等人都先后赶来看望。朱德甚至还专门交代要给林明卿老人吃特灶,所谓特灶就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要知道在那时,毛泽东还只是吃小灶,特灶已经是最高的礼遇。
尽管父子俩以十多年未见,团聚的时光却并没有太久。很快林彪便又辞别父亲前往前线抗战。
1947年9月,因为惦念远在东北作战的林彪,林明卿让自己的长孙林从吉给林彪写封信报个平安。如果不是刊登在1947年10月2日《人民日报》第四版上,这封信也许就遗失了。
林从吉在信中写道:“祖父(林明卿)及全家人,因为3月间胡匪宗南的进攻,都从陕甘宁边区,疏散到了山西×县××镇,仍享受着政府生活上种种的优待,平安无事……”
此后数年,林彪一家人就在延安住下了。
1949年1月15日,北平和平解放,为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北平一片欢欣鼓舞之中,林彪的妻子叶群匆匆找上了罗荣桓,向他恳求道:
“听闻您和陈云同志最近要回西柏坡一趟,老爷子和儿子多年未见,很是想念,如今他一直住在西柏坡,希望您此番回来能把他带到北平,让父子俩好好团聚一番。”
罗荣桓听完连忙应了下来。一段时间过后,罗元帅便带着林明卿一家来到了北平。中央组织部将他们安排在北京交道口南家道一号的一个四合院里。
在这里,林明卿过上了安稳的老年生活。似乎是为了弥补曾经十几年未能在父亲面前尽孝的遗憾,林彪只要在北京,每月就一定会亲自看望父亲。
他常常只身一人前往,路上还不忘给自己的父亲带一些平常难以吃上的好东西。
也正是在这里,林明卿过了自己生平的第二次生日。他八十岁大寿那日,林彪特意将老父亲请到毛家湾来过生日。
同上一次的风光铺张不同,这次的寿宴极为简朴,宴席上只有一两盘带有荤味的菜,其余全是素的,但是这次有自己的儿子陪在身边,林明卿心中甚至比第一次过寿还要高兴。但当时的林彪已经位高权重,每日忙碌异常。
看到儿子百忙之中还要抽空来看自己,自觉衣食不缺的林明卿叮嘱林彪:“以后就别操心我了……”
后来,时任六十六军五九⚪团副团长的林彪的小弟弟林向荣也在北平同父亲团聚。参加完入城仪式后,他很快就随部队去了太原前线。在一次战役之中,他为了救自己的警卫员不幸被子弹击穿肚子牺牲,时年33岁。
消息传来,林家上下悲痛不已,但又不舍得老人伤心,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瞒着林明卿。林父长久未见自己的小儿子心中自是怀疑,最终是看报纸时猜到小儿子已经牺牲,然而他又不忍明说,只是一个人暗中落泪。
1959年5月,林明卿的大儿子林庆佛得了脑溢血去世。林彪一直把这个消息瞒着父亲,每每父亲问起,他便搪塞说哥哥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到北京看望。
直到1962年年初,林彪一家到南家道看望父亲,林明卿又提起自己的大儿子,拍着林彪肩膀说道:
“这眼看快过年了,庆佛工作这么忙?你们写个信,让他春节一定来北京玩玩,过年嘛,全家总要聚一聚。”
林彪的儿子林立果那时年龄还小,不禁疑惑地说:“大伯不是早就去世了吗?”
林明卿大惊,眼泪当时就下来了,忙问林彪怎么回事,林彪和叶群才不得不说出实情。
林父没想到自己晚年两度“白发人送黑发人”,深受打击,一天没吃饭,从此卧床不起,很快就病逝了。
林明卿去世后,被安葬在北京福田公墓里。林彪以父亲给自己起的原名“林育容”的名义为父亲立了块石碑,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相貌如何(嬴政外貌)
史书上记载秦始皇身高两米五官端正。秦始皇毫无疑问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帝王之一。他作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中原地区给统一的皇帝,一生当中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年少的时候也只是一个质子的儿子,却一步一步的成为秦国的最高统治者,并且最后成为天下之主,抛开秦始皇的能力与野心不谈,史学家们对于秦始皇的外貌也有着很多的猜测。秦始皇外貌我要新鲜事2024-01-02 19:14:460000诸葛亮三气周瑜是哪三气,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气吐血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历史上并不存在,那么三气周瑜是哪三气?第一次出现在第五十一回,诸葛亮趁机夺取南郡。第二次出现在第五十五回,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第三次出现在第五十六回,气的他是当场吐血仰天长啸“既生瑜,何生亮”,之间给大家分析过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厉害,下面就看看历史故事。一、诸葛亮抢先夺南郡我要新鲜事2023-03-15 01:23:140005雍正野史故事 揭露雍正不为人知的传奇逸闻
雍正帝的最爱是年羹尧的妹妹、雍正与神秘道士有不解之缘、雍正帝也是一个铲屎官等。在清朝历史当中,雍正皇帝以睿智明断而著称,他勤政爱民、铁腕政治的形象被载入史册。但这位威严的皇帝,也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传奇逸闻,雍正帝的野史故事就像是散落的珍珠一样,在历史的尘埃当中熠熠生辉,为人们展现出了一个更加复杂立体的帝王形象。一、雍正帝的最爱是年羹尧的妹妹我要新鲜事2024-07-23 19:32:340002陈宫为什么坚持要死:陈宫不愿屈膝投降(不想被后人耻笑)
陈宫之所以想要一心求死,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陈宫不相信曹操真的能饶他一命,认为曹操是在做样子给别人看。另一个原因则是陈宫是一个名士,不愿意被迫投降之后被后人耻笑,所以想要一心求死,但是,陈宫的这种做法,也算是他作为名士的选择,保留了他的高尚名士名节。一、陈宫为什么背叛曹操我要新鲜事2023-05-12 11:51:380000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顺其自然不强求(出自《论语》)
所谓五十知天命,是指人们一旦达到五十岁,便明白了在这世间任何理想的实现都需要巨大的代价,因而不再对世间的人和事物做太高的要求,同时自己追求任何事情都不介意结果成功与否。这里的天命不是指因为上天对于事情的发展自有安排,因而人们只能听天由命,即使再做任何努力,结果也不会改变。而是要求人们放平心态,不能对结果寄予太高的期望。一、五十知天命出自《论语》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8:57:5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