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登基后想灭掉日本,刘伯温却阻止了,他的话现在还值得深思
公元1360年,朱元璋率众攻下处州后,做了一件大事。
趁着战事告捷春风得意,朱元璋授意手下,广寻出色谋士,以助自己扫平天下。
闻言,朱元璋身边的战将胡大海进言,称自己有几个不错的谋士人选。
“一为行省元帅叶琛,二为匡山居士章溢,三为青田神童刘伯温。”
几天之后,叶琛、章溢被顺利引入麾下,但刘伯温,一直告事不允。
为了能尽快将贤士纳入麾下,朱元璋派遣能将孙炎,先是“以币聘”,试图利用金钱来吸引刘伯温。
在遭到拒绝后,朱元璋修书一封,慷慨直陈自己的建国大志,但刘伯温依旧不为所动,甚至让孙炎带回一把宝剑赔礼。
情急之下,朱元璋只得再次修书,并让孙炎带回刘伯温所赠宝剑,再请贤才出山。
这一次,刘伯温终于被朱元璋的诚意说动,从此为后者鞍前马后,指点战场迷津。
而他们这“三请终出”的求贤佳话,也被后人拿来与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雅话并论。
作为“翻版诸葛亮”,刘伯温的伴君谋略中,出现过不少惊艳妙计。特别是在古代君王最为看重的领土问题上,他还曾进言阻挠朱元璋的吞并意图。
但是,他的阻挠行为,不仅没有引来朱元璋的反感,反而还让后者如获至宝,在多年后仍旧感叹用意之高明。
这是怎么回事?
公元1368年,朱元璋碰到了一件大事。
有官员来报:自从呼吁来奉的玺书发出后,周边小国,如朝鲜、琉球、安南等,都纷纷臣服,没有丝毫二心。
但仅仅与中国一海相隔的日本,却表现出了反叛之意。没有主动前来示好不说,收到玺书后,还接连斩杀五名使臣,态度十分恶劣。
“日本曾激烈对抗蒙元,如果能向明朝称臣,那影响将非同一般。”
思考片刻后,朱元璋虽略感不悦,但仍大手一挥,提笔再写一封玺书,示意使臣再走一次日本。
他的大度处理,让手底下的亲信都为之一惊。
早在还未称帝天应府时,朱元璋就曾预感天下大权在握。遣使各地,希望能在自己登基时,争取到如同“万国来朝”那样的壮观场面。
作为邻国,日本与中国一水相隔,且都对蒙元痛恶万分,自然而然也进入了朱元璋的“遣使名单”。
但让人意外的是,日本却并没有接受朱元璋的这份暗示。
眼看齐鲁、河洛等地纷纷认主,日本却仍然纹丝不动,丝毫没有曾经同为受害者的政治自觉。
日本的不闻不问,让即将称帝的朱元璋感觉到了一丝挫败。
不过,好在事务繁多,平复了心情之后,朱元璋便开始为自己的事宜做着最后准备,并没有因此与日本结怨。
可是,就在心腹们认为朱元璋要与日本老死不相往来时,成功登基的朱元璋,竟又向日本发出了邀请。
作为大国国主,朱元璋的态度确实已经放得很低了。
然而,日本又再一次狠狠打了朱元璋的脸。
据《修史为徵》一书考证,第一次向日本发玺书时,朱元璋发动了包括杨载、吴文华在内的大臣七人,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但是,这些人的下场,不是身死异国,就是“拘押三个月之后始释归”,七人的使团仅仅回来了两个。
甚至,为了表现自己拒绝玺书的决心,日本还顺手发动军队,“转掠温、台、明州旁海民”,为山东等地带来不小的匪寇威胁。
这一连串的愤怒攻击,打在春风得意的朱元璋脸上,足以让他怒而发兵,吞并整个日本。
但朱元璋考虑到日本在与蒙元一战时做出的英勇贡献,还是强忍下了这一口气,并下令再度遣使日本,这让当朝臣子们纷纷为之一惊。
可以说,在邻国臣服问题上,朱元璋给足了日本面子。
然而,反观另一边,日本的反应,就颇有一些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意思了。
公元1370年,在接到朱元璋第二次送过来的玺书后,日本再一次选择了无视,将明朝天子的威严狠狠踩在了脚下。
这一次,忍无可忍的朱元璋再也无法压抑自己的怒火。
在他第二次书写的玺书中,“蠢尔倭夷”、“人神共怒”等词语,就已经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了他的克制与忍耐。
但即使好言相劝、给足台阶,也难以换来对方的诚意投诚。
眼见身边的弹丸小国一次又一次挑战自己底线,朱元璋决定,新仇旧恨一起算,把吞并日本安排上行程。
朱元璋的吞并决定,赢得了朝中上下大部分官员的认可。
与唐宋不同,明朝刚从元代乱世中破土而出,喊打喊杀绰绰有余,对边境无战事的渴望度并不高。
朱元璋的政权刚刚站稳脚跟,邻国假意臣服的可能性很大,稍有不慎,就有政权被倾覆的可能。
特别是像日本这样屡次挑衅的蕞尔岛国,官员们认为,如果不能在这时给出教训,那朝鲜、琉球等地恐怕有效仿的危险。
官员们的发言,刺激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
当即,他便下令,开始筹划出兵日本的事宜,准备尽快完成吞并。
但就在这时,刘伯温站了出来,与满朝文武唱了反调。
“不知道使臣将玺书,究竟送到了日本的哪个派别?”
作为广受好评的“小诸葛”,刘伯温确实在朱元璋称帝的路上出力很多。
可以说,如果不是有他在身边建言献策,明朝的江山也不会拿下的这样顺利。
但此时,刘伯温的话却让大家都摸不着头脑。
面对疑惑不解的众人,刘伯温缓缓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现在不适合出兵吞并日本。”
正当众人七嘴八舌劝说朱元璋出征日本时,刘伯温的话,就像给众人泼了一盆冷水。
特别是朱元璋,被日本打脸的愤怒还没完全消退,此时又冒出个阻拦自己发泄的臣子,他的脸色也变得难看了起来。
但考虑到刘伯温的才华谋略,仔细思考过后,朱元璋也明白了前者的用意何在。
紧接着,朱元璋便示意刘伯温,将自己的见解全部说出来。
得到了朱元璋的授意,刘伯温也不再含糊,干脆利落将如今的形势摆在了众人面前。
第一,就是日本当今的政治局势。
原来,几乎与朱元璋起兵称帝同一时期,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代”中,国内也掀起了一场动静不小的政权更迭运动。
1336年,后后醍醐天皇逃离京都,在奈良北部的吉野一带重新建立政权,号召各武士集团为自己所用,以便重新一统天下。
而另一边,足利幕府也在京都重新拥立“光明天皇”,否认后醍醐天皇的合法性,并要求民众彻底效忠。
由于两个天皇背后都有政治势力支持,所以后醍醐天皇与光明天皇的两党相争,迟迟分不出胜负。
久而久之,日本便形成了“一天两帝南北京”的混乱局面,上至皇族、贵族,下至武士,都在为不同的天皇效忠卖命,分化出吉野、京都这两个政治中心。
等到了1363年,两个颇具势力的武士集团———大内家族和山名家族宣布效忠幕府,这就导致光明天皇逐渐占据上风,凭借背后的足利幕府力压后醍醐天皇。
在这一时期,虽然后醍醐天皇也曾全力抵抗,但武士集团的高调效忠,还是让他元气大伤,渐渐无法与足利幕府势力抗衡。
发展到斗争后期,光明天皇逐步掌控日本大部分的统治地区,南朝势力日渐式微。
即便如此,誓死效忠于后醍醐天皇的武士集团,还是在暗处组成了反幕府组织,时刻准备给予光明天皇致命一击。
在这个节骨眼上,日本国内尚且处于不断内斗的“南北朝动乱”中,外部势力一旦插手,就必然会造成某一集团的疯狂报复。
刘伯温认为,之所以遣日使臣屡屡受挫,甚至命丧异国,很有可能是错误地估判了日本国内的形势。
在不清楚两党势力范围的情况下,无论将玺书送至哪一方天皇,都会让另一边感觉到不安全。
为了保全自身统治地位,被忽视的那一方,很有可能会伺机发动匪患,以此来搅黄中日和平关系。
如果明军现在攻打日本,必然会在后醍醐天皇与光明天皇中择其一,但这样一来,陷入夹击的风险就大大增加。
以明军的战斗水平,成功吞并或许并不是难事,但消耗在吞并过程中的人力损失,却远远不是此时的朱元璋能够承受的。
而不必要的人力损失,也是刘伯温不建议吞并日本的第二条原因。
身为起义农民军,朱元璋的军队并不是世袭制下的普通皇族,根基不稳。
再加上明军刚刚结束与蒙元的恶战,虽然已经成功建立政权,但难保败退的蒙元大军不会卷土重来。
与中原不同,蒙古人能征善战,对外适应能力很强,双方不同的生活环境,就已经让明军在征战过程中吃亏不少。
新朝刚建,想要荡平周边心怀异心的匪寇,就势必会出动一部分兵力牵制,甚至还做好长期对战的打算。
而对于此时百废待兴的明王朝来说,兵力无法支持这样高强度的战争,也是威胁政权统治的一大因素。
在刘伯温看来,假若此时朱元璋派兵出战日本,且在日本发生拉锯战,那么,国内较为空虚的兵力防守,就会成为敌人借以发动攻击的诱饵。
即使最终明军力克日本,且挡住了匪寇对国都的进攻,也难免会兵力虚乏,抵抗反动势力的力量将被大大削弱。
这样一来,一旦有其他势力想要篡权,朱元璋很有可能就分身乏术,最终把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人。
对于跟随朱元璋起义的农民军而言,这样的局面,并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
更何况,战争开打后,刚从水深火热中走出来的百姓,也会再次跌入动乱的漩涡中,重演食不果腹、庄稼颗粒无收的悲剧。
民不聊生,周围慕名而来的“附属国”,也有可能趁机倒戈。
“附属国”趁机倒戈,明朝财政收入骤降,就是刘伯温所要阐述的第三点不利因素。
以朝鲜为例,蒙元败退后,在北方重新建立北元政权,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
北元的建立,给周边小国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大家震慑于往日元朝的势力,都想早日称臣,以保护自己的国土和平。
而另一边,朱元璋的明朝势力也逐渐稳固,这就使得夹在两个政权中间的小国十分头疼。
北元已靠元朝统治时期的嚣张跋扈证明过自己的实力,而草根出身的明朝却没有这样的优势。
按照正常逻辑,为了一劳永逸,大多数小国的第一称臣对象,其实是败退北方的北元一族。
但因为害怕日后清算,众小国并没有立即表态,而是准备望风行动,跟随主流。
朝鲜,就是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的。
当时的朝鲜统治者恭愍王力排众议,宣布向明朝称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小国的风向。
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短短几年后,恭愍王遇刺身死,新上任的朝鲜统治者选择继续接受北元册封,开始推广剃发、胡语,迅速与明朝交恶。
虽然无法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朝鲜前后不一的鲜明态度,还是大大降低了周边小国向明朝称臣的积极性。
刘伯温表示,如果此时不顾兵力民疲,强行出兵日本,就很有可能正中北元下怀,让对明称臣的小国心生疑虑。
一旦北元趁机派遣使臣前去各小国说教,诱导他们投入自己的怀抱,那么明朝将要面临的,恐怕是失去附属国的危险境地。
没有附属国的朝奉,再加上国内生产力下降,国库亏空,财政上后继无力,也会影响到明朝与其他国家的战事。
到了那时,纵使明军侥幸吞并日本,要面临的也是国内经济低迷的窘境,走投无路时,甚至还需要以公主和亲的方式来保护国内的安定和谐。
而这,也将成为压垮明朝统治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伯温认为,无论是哪一条情况,都可能为刚刚建立的明朝带来灭顶之灾,此时攻打日本,属实不是明智之选。
听了刘伯温的话后,朱元璋的怒气也消了大半,静下心来思索后,朱元璋也觉得刘伯温的话不无道理,这才放弃攻打日本,转而发展起了国内的建设。
在他的出色领导下,明朝稳稳当当地发展了起来,洪武之治、永乐盛世接连开启,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祥和。
对内安稳和谐,对外万国朝圣,这样的安康盛世,让朱元璋不由得开始佩服刘伯温的远见卓识。
而他在日本那里受的“委屈”,也终于在百年后得以“报仇”...
1588年,朝鲜国主北逃义州,向宗主国明朝求援,称朝鲜受日本报复,国土危在旦夕。
原来,日本结束内部动乱后,对外扩张的野心日渐膨胀。
再加上幕府势力分赃不均,国内领土无法均匀分配,日本太阁丰臣秀吉便决定,出兵侵占朝鲜,再征服中国,然后谋取天竺,实现自己的领土扩张梦。
为了能顺利实现称霸目标,在攻占朝鲜大部分领土后,日本向朝鲜提出诉求,要求对方配合自己征服中国,以换取国内的暂时和平。
但朝鲜国主断然拒绝了日本的要求,这让日本更为恼怒,由此发起疯狂进攻。
无奈之下,朝鲜国主只得求援明朝,希望能得到大明庇护。
接到求援信息后,明朝立即派四万大军抗倭援朝,平壤一战大捷,明日朝三国开始议和。
1597年,假意休战的日本再袭朝鲜,这让明朝大为震怒,再派七万明军增援,誓要给日本一次教训。
正是在这次战斗中,丰臣秀吉战死,明军一路打至露梁海峡,重挫幕府士气,畅快一扫明朝初期的不平之气。
千年之后,再提起当年这场万历朝鲜战争时,除去歌颂李舜臣、邓子龙等将领的铁胆衷心外,明朝的军事实力也得到了肯定。
而建明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放弃吞并日本的睿智,也被后人重新拿来思考。
大家认为,如果不是朱元璋当时放弃出战,转而沉下心来韬光养晦,万历朝鲜战争中,明朝也不会重挫日本,清算百年前的挑衅之仇。
但其实,对于朱元璋是否想过攻打日本之说,历来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在真实的历史中,朱元璋其实从未想过攻打日本。
建立明朝后,朱元璋的确曾广发玺书,争取周边城市甚至周边小国的臣服,但他的“万国来朝”,更侧重于道德感化,强调心悦诚服。
而分发给各地的玺书,也根据对方的实力大小调整成了不同的版本。
“朕奉天命,已主中国。”
“惟四夷未报,故遣使报王知之。”
在给高丽、安南等地的玺书中,朱元璋的语气就比较强硬,字里行间都是向下俯视的人君之态。
甚至,在给爪哇的玺书中,朱元璋更是直接表露来意,要求其“识时务、知臣礼”,俨然已将爪哇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国。
但对于日本,朱元璋的态度就暧昧了起来。
在给日本的第一封玺书中,朱元璋还特意给出了“臣与不臣”两个选择,对日本的偏爱呼之欲出。
从当时的政治局面来看,朱元璋的偏爱,自有他的道理在。
作为抗击过蒙元的小国,在与元朝的激烈对战中,日本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刷到了存在感。
由于是草根出身,所以明朝建立后,明朝君主对待日本的态度,关系到周边小国对明朝的初步印象。
仅仅是这一点因素,就足以让朱元璋对日本另眼相待。
而在遣日的第二封玺书中,朱元璋的态度就更加明显了。
面对斩杀过自己国家五名使臣的日本,朱元璋也并未在玺书中表达出自己的愤怒,而是以一句“尝遣人往问,久而不答”来粗粗带过。
也就是说,即使日本挑衅在前,为了国家大计,朱元璋也并未想过强硬出兵,直接吞并日本。
恰恰相反,在朱元璋的在任时期,明朝对日本的态度,一直都是以防守为主,穿插试图“四夷宾服”的暗示,双方在正面的冲突并未上升到刀枪棍棒的程度。
而那位提出关键意见的刘伯温,也被看作是小说话本的二次加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他,虽然头脑敏捷,为朱元璋建言献策,却远远达不到如此“神化”的地步。
不论史学界最终如何定义“朱元璋吞并日本论”,前朝历史都已成过去式。
也无论是哪个版本,明太祖朱元璋的睿智神勇,都值得我们敬佩称赞。
而刘伯温的那三点建议,虽无法考证真实性,但也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
做任何事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既不要逞一时之快,也不要固步自封,堵塞视听。
英国史:兰弗朗克创建坎特伯雷大主教的首席主教权有哪些?
#历史开讲#兰弗朗克的确看到了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不同的主教们给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书面效忠书,大约30份。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7:05:180000史学是谁发明的:解波(历史承载着民族的传承)
“史学”的发明人是解波,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而历史又承载着每一个民族的血脉,这是民族的根源,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在唐朝以及宋朝时,有很多文学家,尤其是曾巩在所写的一本书《南齐书序》里说到,每一个民族想要达到繁荣昌盛都要重视历史,因为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对于国家都非常重要,能够警醒所有人。一、史学是什么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0:44:500000小猩猩被囚,每天化妆喷香水,当性奴6年,被解救后命运如何?
(说历史的女人——第1387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古有恶人逼良为娼,今天却有人逼动物从“妓”。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印度尼西亚有一只小猩猩,被人囚禁,她每天化妆,涂口红、喷香水,为人类当性奴长达6年!后来她被解救,如今她命运如何呢?这真有点匪夷所思。但确实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一)人类的“近亲”红毛猩猩我要新鲜事2023-05-21 00:06:510000赵构是好皇帝吗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康王赵构
康王赵构,开创了南宋帝国。据说赵构能文善武,善于弄权,有人说赵构是一个千古好皇帝,但是也有人说赵构是个坏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赵构听信了奸人秦桧的谗言,杀掉了忠肝义胆的忠臣岳飞,但是杀了忠臣岳飞的赵构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呢?赵构所处环境特别,所作所为难以评价,也是后人对他褒贬不一的原因。赵构是个好皇帝我要新鲜事2017-12-05 12:25:120002为什么在纣王之后再没有人皇 帝王只能称为天子
纣王十分的暴虐,死亡是属于自作自受,但在纣王死了之后,却没有任何的君主感,再自称人皇只能够称之为是天子,令人非常疑惑。纣王源于黄帝我要新鲜事2023-08-21 19:07:5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