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在自家菜园发现古石碑,专家研究后询问:敢问祖上何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建省漳浦县出了一件奇事。
因为扩建自家菜园,种地老农一跃成名,成了湖西畲族乡赵家堡村的名人。
“同志,我挖到两块刻着字的石碑,看起来像是前朝文物。”
望着石碑上的刻字,肚子里没什么墨水的老农,犹豫间拨通了当地文物管理所的电话,希望对方能抽空过来看看。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一通可有可无的电话,打破了赵家堡村一直以来的宁静。
那么,这一块看似普通的前朝文物,有何特别之处?
面对老农的不解,闻风而来的考古专家却表现得异常激动:
“正是因为这块石碑,中国历史空缺的那一块内容将会更加完整。”

考古专家甚至在表露出对石碑的巨大兴趣之后,还将目光转向一旁等待的老农,表示想看看他们家的族谱...
湖西畲族乡,为什么会有赵姓人的存在?
考古专家刚刚抵达福建省漳浦县时,“赵家堡”地一地名让他们分外震惊。
作为传承上千年的南方游牧民族,畲族人曾辗转游居于福建、浙江、贵州等地,是个拥有自己独立语言、且姓氏相对集中的少数民族。
根据规律,大部分的畲族人都以盘、蓝、雷、钟为姓氏,赵姓不仅不在畲族姓氏中,更不会出现在畲族聚集的闽南一带。

望着眼前的“赵家堡”,专家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而早已等候在堡内的老农,却已经迎了上来,称自己世代居住在这里。
“这块石碑是祖辈留下来的,说是镇族之宝,但放在菜地里太碍事了。”
老农表示,因为扩建菜园的需要,这块半埋入地下的石碑就显得有些多余,本想挖出来放到别处,但石碑上的刻字却让他意识到了不对劲。
顺着老农手指的方向,两块石碑静静地躺在地上。
为了能更清楚的分辨石碑上的刻字,专家将石碑上的浮土擦净,按照纹路将两块石碑严丝合缝的拼在了一起。
这一拼合,嗅觉灵敏的考古专家便发现了异常。
从石碑上的字形和字样来看,这块石碑并不是近代常见的刻字石碑,反而更像是几千年前的历史遗迹。

“夏禹治水,克己为民,安康天下。”
据史料记载,因治水这一千古伟业,夏禹被后人视为帝王之神,而其在世所刻《岣嵝碑》极难解读,更是被尊为历史文化“神器”,后朝皇帝间或沿用,本身极为少见。
也就是说,他们面前这块字体近似缪篆的石碑,有极大的可能是某个帝王皇族所刻,来历不凡。
这一发现,大大增加了推算出石碑诞生年代的难度。
一边是自称世代居住于畲族地界,却拥有“异姓”的赵氏,一边是来历不凡,象征帝王皇族势力的刻字石碑。
这看似毫不相关的两团疑云撞在一起,让见多识广的专家也疑惑不已。
仔细辨认一番后,专家向旁边的老者发问,试图从其长者名讳中发掘出思路。
但让他们无比意外的是,老农并不清楚自己先祖有什么名人出现,也说不出为什么会世代久居在畲族聚集地。
“我这里有本用文言文写成的族谱,不知道对你们有没有帮助。”
老农似乎是看穿了专家的失落,他主动表示,自家有本祖传下来的族谱,里面或许有他们需要的信息。
听闻此言,专家立即跟随老农回到家中,等待他取出族谱来看个究竟。
万万没想到,还没等细细查看老农拿出的族谱,专家就被族谱扉页所写字样所震惊了:
“《赵氏本末序》?南宋末年,赵若和不早就和部下一起葬身大海了吗?难道后来他还活着?”
来不及等老农作出反应,专家连忙翻开族谱,试着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而随着书页的翻动,裹挟着海浪声的历史也再一次呈现在众人面前...
“不期年元兵且至,连日大战,吾知事已败,与许达甫、黄侍臣以十六舟夺港而出...”
在老农提供的族谱中,几千年前的晚宋有了史书之外的结尾。
公元1126年,靖康之乱爆发,失去大辽这一有利屏障的北宋,被金朝铁骑无情踏破,自此开启“半沙场半歌舞”的南宋时代。
但如同岳飞在诗作中写下“还我河山”的悲怆愤然,南宋的西湖歌舞,根本无法抵挡强敌元朝的进攻,南宋又一次重蹈了北宋灭国的屈辱历史。
年仅9岁的小皇帝赵昺,也就成了整个大宋王朝覆灭前的最后一位皇帝。

据《宋史》记载,公元1291年初,因为不愿落于敌手受辱,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殉国。
而另一边,与南北夹击而来的元军殊死抵抗的闽冲郡王赵若和,也回天乏术,与部下一起葬身在了刀光剑影之中。
按照这个发展逻辑,大宋王朝的全部痕迹,理应跟随少帝赵昺,消失在翻滚的浪花之中。
但这份《赵氏本末序》的存在,无疑给闽冲郡王赵若和及其部下的结局带来了更多的材料。
在族谱中,赵若和详细记录了自己及部下突破元兵围剿,由水路北逃的全部过程。
按照计划,这批南宋忠臣本应在封地福州上岸,积攒力量重新发展。
但由于台风影响,赵若和只得在厦门靠岸,就地解散随从,各自寻找出路。
漳浦县的佛昙镇,就是赵若和选择的一处落脚点。

为了逃避元兵追杀,安顿下来的赵若和,选择了隐姓埋名,改赵姓为“黄”,意通“皇”,以此作为晚宋幸存皇裔的标志。
得益于处事谨慎、反应敏捷,在元兵大肆追杀晚宋皇族余部的时候,赵若和在福建漳浦一带安然无恙地躲过了追杀...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都南京。
赵若和子孙,以黄为姓,成为了朱明王朝治下的百姓。
如果不是“黄氏同姓通婚案”的出现,恐怕大宋王朝的仅存族人,都要顶着不属于自己的姓氏代代相传...

明洪武18年,经人告发,赵若和的后人黄惠官以“同姓通婚”的罪名被告上公堂。
不同于现代的婚姻自由,大明律法明文规定,同姓通婚有悖于人伦常理,一旦发现,必当被处以重刑。
面对摆在眼前的重刑威胁,几经思考过后,黄惠官的哥哥黄文官最终决定,在公堂上呈出《赵氏本末序》,将赵氏遗裔的身份冒险公开。
得益于明朝皇帝的法外开恩,在福建漳浦一地辗转腾挪近两个朝代的赵氏遗裔,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能够沿用赵氏继续繁衍生息,不再为官兵追杀而日夜忧虑。

对于朝代更迭中的战败者,这样的结局已然足够完美。
然而,彼时的赵氏遗裔不敢想象的是,短短几十年过后,就在不远处的漳浦湖西盆地,曾经奢望的“登高念乡”竟真的变成了现实。
“寻先王缔造故处,昔构犹存。”
相比于故国国土不再,本朝文化建筑风韵逐渐消亡,也是晚宋遗裔无法接受的现实。
明洪武年之前,赵氏遗孤忙于隐姓埋名保存自身;明洪武年之后,他们血液中对故国的思念也与赵姓一同回归。
而明嘉靖年间赵氏一族的逐渐发迹,无疑成为其复原晚宋汴京建筑风格的有力推手。
因善于理财,赵若和第八代后人赵淑宽极大程度上扩大了赵氏家业,富甲一方。
也正因其财盆渐满,赵淑宽之子赵范才得以师从名师,于隆庆五年进士及第,从州知州一路升官至浙江按察使司副使,完成了赵氏遗裔史上最漂亮的一次翻身。

明万历二十年,赵范告老还乡,回到漳浦县佛昙镇。
虽曾身居高位,但福建沿海海盗众多,即使赵范声望再外,其所居住的梅月楼也频遭骚扰,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生活。
再加上当地杨氏家族的暗中发难,不堪其扰的赵范最终决定,另谋一地安身,聚族蓄众。
几经选择,漳浦县湖西盆地便成了落脚的最佳选择。
作为远离沿海的内陆地区,湖西盆地依山而生,丹灶、硕高两座大山相伴而立,青山环抱,绿树成荫,属实是养老的大好地带。
解决了安定问题,难捱思国思乡之心的赵范,便动了在此地重造“南宋汴京”的心思。
“ 楼 ( 完璧楼) 建于万历庚子 ( 公元 1609 年 ) 之冬;堡(城墙) 建于甲辰 (公元 1 6 13年 ) 之 夏。”
公元1609年,在赵范的一手推动下,完璧楼的建造工作正式结束。
作为凝结着赵氏遗裔对南宋无限思念的建筑作品,完璧楼的每一个细节,都沿袭了宋代流行的建筑风格。
由于是赵家堡的最初雏形,在为完璧楼定名之时,赵范特取“完璧归赵”之意,将这座占地400多平方米的宋式四方楼命名为“完璧楼”,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但作为躲避海盗的栖身之所,完璧楼的作用又并非仅仅在于寄托思乡之意。
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初年,完璧楼就曾发生过一场声势浩大的倭寇入侵战斗。
从水路登陆到漳浦陆地后,这群队伍高达1000多人的倭寇之流,就曾对赵家堡展开过激烈的攻占。
面对嚣张不已的悍匪,死守在完璧楼内的赵氏一族却并没有过分忧虑。
早在建造之初,赵范就命人将完璧楼打造成四面墙壁皆有“楔形窗口”的式样,以此来观察敌情,防备入侵者。
而在楼内的天井处,他还增设了一条暗道,平时方便排水,战乱时也方便逃亡。
甚至,为了以防万一,赵范还在完璧楼二楼留出一间密室,用以保存粮食武器,或进行其他秘密活动。
得益于这些周密准备,面对倭寇的悍然入侵,赵范、赵公瑞父子坚守楼内,顽强抵抗。
不仅如此,他们还成功将求援信息发至漳州府,与后续赶来的官兵联手,大败入侵者。
经此一役,完璧楼的军事防御能力经受住了考验。

而居住于此的赵氏一族,也因此进一步开枝散叶,为后续赵家堡的成型奠定了基础。
明万历四十七年,赵范之子赵公瑞依照父亲遗愿,在完璧楼的基础上扩建外城,增修城内各类建筑,赵家堡因此初具雏形。
参考南宋汴京旧制,赵公瑞在赵家堡内设置外城、内城、完璧楼三重制式,而贯穿城内中轴线的两座莲花池,也为汴京潘杨二湖的仿制。
全城正中心的府第门前,还竖有5根夹杆石,以彰显家族崇高地位。
在正宅府第的飞檐装饰上,赵公瑞也极尽细致:将封建王朝中仅皇家可用的云龙彩凤统统绘制于其上,无形中点明了自己的皇族身份。

甚至,利用当朝皇帝对前朝遗裔的照顾与体谅,赵公瑞还在从无水患之灾的高地处修建了一处禹庙,并命人另刻一块岣嵝碑立在禹庙旁边。
作为象征皇族势力的佝偻石碑,能够出现在前朝遗裔的私人府第中,足见当朝皇帝对其的宽容厚待。
也正是因为明代帝王的成全,承载着宋朝遗裔思念的石碑才能在其后几千年的天灾与人祸中幸存,带着历史的古意埋于土地,等待后人将其再次启封。
而另一方面,漫漫岁月长河逝去,仿制宋制而造的赵家堡,也从“东南小汴梁”,成为了无法被取代地“活着的历史”。
史料记载,明朝末年,黄河多次泛滥,北宋所遗留下来的风土建筑大多被泥沙所掩埋,不复存在。
而始终屹立在福建内陆的“赵家堡”,却因祸得福,成功躲过了岁月的无情摧残,在极大程度上保存了原有景观,成为了后代考证宋朝纷繁历史文化的有力证物。
“赵家堡遗址丰富,建筑犹存,是一处不可多得之古城堡。遗迹其布局立意处处仍沿汴京之旧。”
1984年,在确认石碑来源之后,著名文物博物专家单士元、郑孝燮、罗哲文就曾亲自动身,前往赵家堡,探寻这世界上唯一一处由灭国王族建造的古堡。
时至今日,赵家堡早已名扬天下,成为封建王朝不可或缺的一张古名片,被有关部门妥善管理宣传。
对于这座承载着上千年历史的古堡而言,赵家堡承载了宋氏皇裔凝结千年的渴望与悲怆,既是其安身立命的蜗居之地,也是一代前朝后裔割舍不下的思乡梦。
作为踏着前人脉络而来的现代人,或许我们能做的,便是将赵家堡妥善保护,让赵氏一族埋藏于其中的精神代代相传。
隆宗门牌匾上插着一支箭无人敢拔 谁留下的 (天理教)
隆宗门牌匾上插着一支箭,200年无人敢拔,是白莲教天理教所留下的。故宫是明清两代的一个皇家宫殿,也被称作是紫禁城,是现在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个木质结构建筑之一。在1987年的时候被列入到了世界文化遗产之中,就有一些游客注意到了。在故宫隆宗门的牌匾上面有一只箭,至今200多年无人敢拔下来。故宫隆宗门我要新鲜事2023-03-22 19:28:040000普法战争简介,普鲁士打败法国签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
这是发生在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一场争权夺势的战争,发生在1870年,历史上被称为“普法战争”,战争最后的胜利方是普鲁士,法国落得个赔款割地的下场,也正是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促成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一、战争背景我要新鲜事2023-03-17 11:35:310001望梅止渴的主人公是谁 利用心理暗示缓解口渴(主人公曹操)
解答:望梅止渴的主角是曹操,他利用心理暗示帮助士兵缓解了口渴,最后还成功找到了水源,大大的体现了曹操的智慧,这一词语也常用来比喻利用空想来满足自己,下面就跟着探秘志一起来看看吧!望梅止渴的主人公是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0:42:390000战犯松井石根怎么死的,被送上绞刑架死也不能泄愤
很多人对松井石根这个名字并不会陌生,他往往会出现在我国各种题材的抗日战争电视剧和电影中,原因在于他是二战时期日本方面著名的陆军大将,在整个二战期间,他在我国犯下了很多不可饶恕的罪行。他出生于1878年,逝世于1948年,那么这位日本方面军的重要将领松井石根怎么死的呢?揭秘松井石根的死因我要新鲜事2023-03-13 23:30:02000431972年陈毅追悼会,袁世凯表侄敬献一副挽联,主席:给他安排工作
1972年,北京八宝山。冬日漫长,寒风凛冽,一场盛大的葬礼正有条不紊地举行着。新的一年才开始短短十天,共和国就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元帅——陈毅。在场诸人,无不悲伤肃穆。这时,一位老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入灵堂,众人回首惊呼,才发现那竟然是毛泽东。毛泽东眼眶含泪,久久伫立在陈毅的遗像前,安静地送别他最后一程。我要新鲜事2023-05-25 01:55:0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