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20

60年代一老汉得到块破布,放厨房当遮油布17年,专家:国宝级文物

我要新鲜事2023-05-24 23:15:211

上世纪60年代,北京历史系考古队在陕西的一户农家院子里发现了一件不同寻常的“宝贝”。

经过鉴定,它竟然是新石器后期的陶器陶鹰鼎,后来还被列入禁止出国展示国宝的名列中,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如此稀有的文物,在之前竟然一直被农民当作喂鸡的器皿。

与陶鹰鼎一样,金代著名的画作《文姬归汉图》,被一名东北老汉放在了自己家厨房的灶台上,当了17年的“遮油布”。

这样的国宝为何会流落民间?它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根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一千万件的国宝流落到了中国以外的地区,其中被法国、日本、美国三个国家收藏的文物数量较多。

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除了想占领中国广袤的土地以外,还一直觊觎中国的历史文物,并想方设法把这些文化瑰宝占为己有。

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东北的伪满洲政权彻底倒台,在时局动荡的年代,众多珍宝迎来了一场浩劫。

其中,日军官兵在撤退的过程中,闯入了沈阳故宫,拼命抢夺金银珠宝。

对于一些字画,他们不屑一顾,因此,当时有很多百年历史的古画被撕毁,甚至诸多珍贵的瓷器也被他们用野蛮的方式破坏。

当时,一名姓李的老汉作为仪仗兵,驻扎在沈阳故宫旁边。

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所作所为,看着如此多的老物件被无情地践踏,作为中国人,他的心仿佛在滴血。

贫苦出身的李老汉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在那个时期,很多中国人天生都有着和日本侵略者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当时,李老汉本来打算当面制止日本兵的行为,可是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仪仗兵,他手无寸铁,拿什么去和那些已经像疯狗一般的日本兵抗衡。

如果惹怒了日本兵,不要说保护文物了,他自己的性命估计都难保。

最后,李老汉心生一计,既然不能跟他们当面对着干,可以采用迂回战术,最好的办法就是趁着对方不注意时,选择一个物件带走,能保护一个是一个

思来想去,他觉得自己能轻易带走的物件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一是不太引人注意,二是比较轻便好拿,三是日本兵不会选择将其带回自己的国家。

找来找去,他把目光锁定在了一幅画作上

当时,无知的日本兵根本不懂得欣赏中国古画的魅力,而且古画的尺寸比较大,不太好携带,因此根本就没有人会关注。

李老汉一拍脑袋,说干就干,与其让日本人残暴地将这些字画损坏,还不如偷偷拿走,将其保护起来。

为了买通看守的苏联官兵,李老汉特意投其所好,花大价钱,买来一壶好酒,“贿赂”了看守日本战俘的苏军。

于是,那天趁苏军不注意,李老汉将画作偷偷带了出来。

这件事情,没有第二个人知道,特别是贿赂苏联官兵的事情,他也从来没对外人讲过。

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李老汉就把这幅字画藏了起来,时间一长,连他自己都忘记了。

直到他从仪仗队离开,打算动身返回家乡,在整理行李的期间,李老汉才记起来还有这样一幅字画的存在。

李老汉觉得自己和这幅字画有着不一样的缘分,当年既然选择将这幅画带出来,现在也绝对不会轻易把它丢弃。

因此,在回乡的路上,除了肩背行李以外,他的手里还拿着这幅画。在他看来,虽然不知道这幅画到底画了什么,毕竟是从故宫里面带出来的东西,肯定有一定的价值。

回家后,李老汉便将画作放置在一旁,家人也并没有什么好奇,只认为这是他在回乡途中捡到的一块画布。

尽管家中当时也没有合适的地方存放这幅画,生活过得不是十分富裕的李家人也没有轻易将其丢弃。

后来,家人觉着这幅画不仅颜色好看,而且材质看起来也比较耐用,就提议将其放到厨房的灶台上,当作“遮油布”。

谁曾想就是这样一幅国宝级的画作,竟然在东北农村一户普通人家的灶台上待了十几年,前后不知道有多少油渍和灰尘落在了上边。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李老汉也从当年那个英俊潇洒,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变成了满脸皱纹的老汉。字画的事儿也早已经被他抛诸脑后。

·终于被发现,工作人员将画作带回

上世纪60年代,国家为了避免一些珍宝文物,落入黑心的古玩贩子手里,便对古玩加以保护。

同时,也开始组织专业的考古人员去百姓家里走访调查,花重金赎回曾经流落在民间的文物。

东北三省作为当年伪满洲政府的根据地,溥仪曾经从北京带着许多奇珍异宝来到这里,其中一大部分都在战争时期流落民间,下落不明。因此,古玩领域把这些质量上乘的宫中文物称作“东北货”。

当时,按照国家的要求,吉林省博物院主要负责对故宫遗失的书画进行调查、寻访、征集的工作。

每当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出现在村子里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他们是来收古董的,而且一旦被他们确认过后的物件,都能换不少钱。

当时生活在东北的百姓,家里多多少少都会有祖上留下来的老物件,因此他们总是自告奋勇地把工作人员带回自己的家,希望他们能看上家里的一两件物件。

那天,李老汉在得知工作人员到来的消息后,就说自己家的后院有很多盆盆罐罐,希望他一起回家去看一看。

跟随李老汉回家后,经过一番观察和鉴定,工作人员觉得那些瓦罐瓷盆并没有什么价值,就从老汉家离开了。

工作人员走后,李老汉也是满脸的失望。

但就在这时候,他猛然想起了灶台上的那块遮油的破布,便紧忙出门又将工作人员带了回来了。

这一看不要紧,工作人员仔细端详了一番以后,他们认为这幅画不简单,从其使用的材质上看,应该至少有五百年的历史了。

最后,工作人员给了李老汉160块钱,就将这幅字画带了回去。

工作人员一回到单位,就对画作进行了专业的鉴定。

郭沫若先生的鉴定,他认为这幅画作是金代画家张瑀的绘画作品,名为《文姬归汉图》。

历史上有关张瑀的史料记载是少之又少,《文姬归汉图》凭借较高的艺术性,是他现存绘画作品中,唯一一件可以称作绘画精品的画作。

金代在中国历史中仅存119年,相对比其他朝代来说,时间较短,所以流传下来的传世画作极少。

因此,这幅《文姬归汉图》的发现可谓是意义非凡。

它不仅可以为后人研究金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很好的佐证,而且在研究宋朝对金国绘画风格的影响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堪称国宝级文物。

而该画作的人物主题——文姬归汉的历史故事,一直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常被文人当作是重要的创作题材写入画稿。

后来,这个故事还被编入小说、戏剧等,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蔡文姬作为东汉末年一代才女,不仅饱读诗书,还通晓音律。她先是嫁给了卫仲道,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回到家中。

公元192年,23岁的蔡文姬被掳到了匈奴,因其美貌,被迫成为了左贤王的妃子。在匈奴生活的那些年,她饱受凌辱,先后生下一双儿女。

一晃十二年过去了,已经平定了中原曹操,想起了自己的老师蔡邕还有一个女儿一直生活在匈奴,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怀念,他花重金将蔡文姬从匈奴那里赎了回来。

这幅《文姬归汉图》正是描绘了蔡文姬一行12个人在漠北沙漠中前行的情景。

在129厘米×29厘米的画布上,张瑀用他多变的笔墨,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中国绘画技术的绝妙之处。

在整个画作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头戴貂冠、身着胡服和皮靴的蔡文姬。只见她凝视前方,尽显庄严威武之态。

画中的蔡文姬、一众人员、老马与圆月旗是实景的体现。

众人躬背缩首迎着风沙前行的动作,正是张瑀给观赏人的暗示,希望通过他画笔下的勾勒,构想出一幅动态的虚幻场景,似乎要让观赏者有一种置身于漠北风沙中的感觉。

后来,此画作被明清两个朝代的多位皇帝观赏,并在上边留下印记,这是其更加珍贵的地方。

比如,上边有明朝万历皇帝的印鉴,还有乾隆皇帝亲笔的题签:“宋人文姬归汉图”和题诗。

此后,画作上还盖有嘉庆、宣统等十余位皇帝的储印。

《文姬归汉图》被收回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有关领导在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决定要再一次奖赏李老汉。

当工作人员再一次出现在他家的时候,可把他吓坏了,以为是组织要将他抓起来,他连忙解释道这幅画不是他偷的,他当时的举动也是出于保护之心。

大家看着紧张的李老汉哭笑不得,最后当得知要再奖励他2000块钱的时候,紧张的心才放下来。

在那个年代,普通百姓几乎没有有关历史文化知识常识的储备,所以李老汉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白,为什么放在他家厨房十多年的一块布会如此的值钱。

现如今《文姬归汉图》已经被重新收藏在吉林博物馆博物院中,与《百花图卷》、《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被称为博物院镇院之宝

“文姬归汉”已成千年美谈,当年李老汉的无心之举,使得这幅价值连城、世上罕有的画作,有机会得以保护,让后人看到,这实属后人之幸事。

时代的脚步从来都没有停下,文物作为历史的载体,是我们追溯和研究历史最好的证据。

好的东西应该被保护,应该让更多人看到,这样才能让更多人领略中华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让更多人感到到身为华夏子孙的自豪。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