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958

害死民族英雄于谦的四个奸臣是谁?他们最后的下场又是什么?

我要新鲜事2023-08-01 17:51:160

1457年冬,正月二十三,已是花甲之年的于谦,死在了那座他曾拼命守护的城池之下。一生清廉奉公、爱民勤政的英雄被以谋反罪处死,一时"天下冤之"。造成于谦含冤而死的四个奸臣又有什么下场呢?

储君难定,夺门改运

在土木堡战败、英宗被俘之后,北京被围,大明危急!鉴于此,在以于谦为首的文臣的极力主张之下,朝廷放弃了让年幼太子朱见深(英宗之子)继位的想法,而是改由英宗的弟弟临危即位,是为代宗。按当时太后及朝廷百官的计划,代宗即位属于情形所迫的临时之计,此后的大明皇位还要交还给英宗一脉的。

然而,在大明成功击退瓦剌大军之后,坐稳皇位的代宗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转眼英宗被俘已有一年,瓦剌见挟持英宗捞不到好处,便决定放英宗回京,坐观大明"二皇相争"。英宗"北狩"回京,臣民皆喜,唯有代宗不高兴。已经坐稳皇位的代宗不愿还位,他尊奉英宗为太上皇,并将其幽禁南宫,不仅如此,代宗甚至还有了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心思。事实也确实如此,只不过天不遂人愿,代宗所立太子"福泽不深",第二年便夭折了。更令他绝望的是,自痛失太子之后,直到其在位第八年病危时,他的后宫之中再未有皇子出生。

自己没有儿子,可是又贪恋皇权、不愿复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的代宗没少为储君之事与大臣斡旋。然而,景泰八年,代宗重病,朝中的大臣们再也等不了了。当时朝廷之中对于储君人选的议论有很多,主要集中在两人身上,一是英宗之子、原太子朱见深,二是英宗、代宗的外支旁系兄弟朱祁镛。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投机分子想到了被囚居南宫的英宗,例如宦官曹吉祥,他心想,若助太上皇复位,那就是从龙之功,日后必定富贵无限。于是,曹吉祥联络了同样有此想法的武将石亨、张軏,又找到了文臣徐有贞,四人合力,谋划了助英宗复位的夺门之变。

作为此次政变的主要谋划者,徐有贞非常清楚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因此他一再强调,知情者越少越好。同时,由于代宗大限将至,朝中关于储君的议论众多,甚至有大臣已经准备有所行动(在两日后的早朝上呈上请立朱见深为太子的奏折),为了体现自己助英宗复位的功劳,防止他人捷足先登,必须得先下手为强,赶在其他人之前,迅速采取行动。首先,为了混淆视听,他们散布谣言,一方面是制造于谦、王文等人已经派人持金牌敕符去迎朱祁镛的舆论,另一方面又渲染宫中将有武将发动政变的气氛,并且确保将这些谣言都传到太后的耳中,由此一来,不仅可以得到了太后的支持与敕书,最重要的是,石亨等人可顺理成章地带兵入宫。

正如他们计划的那样,一切进展得都很顺利。当日,曹吉祥等众人成功从南宫将英宗迎出,一路来到奉天殿,等到百官上朝时,英宗已经在御椅上正襟危坐了。之后的事情似乎就更是毫无悬念了,太上皇复位,钟鼓齐鸣,百官跪拜。然而,与仍在病中、命不久矣的代宗一样,于谦的命运也再次因为英宗发生转变。

英雄含冤,奸臣得势

英宗复位,于谦遭殃,这一点大概于谦本人早就料到了,又或者说,这就是他的选择。在政变发生之前,于谦正任帝国的兵部尚书,曹吉祥等人与之相较,实力相差甚远,甚至连代宗也对于谦的威望与权势产生过不安,不然他也不会于夺门之变当天,在听到群臣山呼万岁时,第一反应是于谦篡位。当然,于谦也清楚,骤失皇位、被囚数年的英宗复辟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但是忠于社稷的他还是选择了承认夺门之变的事实。

对于人们口中的"救时宰相",英宗的感情想必也是复杂的。于谦力主代宗临危即位致使英宗当了八年的太上皇,过了六年幽居南宫的日子,但是没有于谦,怕是大明早就危在旦夕了。因此,当复位之后有人提出要处死于谦时,英宗犹豫了。但是,徐有贞的一句话,彻底断送了于谦的生机:"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于是,出于使英宗复位更加名正言顺地考虑,于谦必死无疑。

政变的第二天,于谦入狱。在短短三日的审判之后,于谦以"意欲另立外藩为储君"的莫须有罪名被处死。在同样被污蔑的王文大喊冤枉、请求明察的时候,于谦显得格外冷静,他心中无比清楚,此时只有自己的死亡才是大明社稷需要的。

英雄为保社稷蒙冤而死的同时,夺门政变的策划者们却得到了丰厚赏赐。本就已经身居最高武职的石亨,在原右都督、武清伯,且有世袭铁券傍身的基础上,又获封忠国公,一时位居勋臣之首,食禄翻倍。而同样是武职的张軏,在原正一品右都督的职位上,也有了爵位加身,获封太平侯。原就已经是宦官中最高品级的曹吉祥,因其本身文化水平有限,不通文墨,故仍留职正四品司设监太监,虽说在事业上没有升迁的可能,但是皇帝仍然在财富上尽可能满足他,不仅赐给他本人大量庄田,甚至还加恩于他的亲属。

至于文臣徐有贞更是获利最大。作为此次政变中最重要的筹划者,徐有贞的确有才。他原名为徐珵,曾经以庶吉士第一名的身份入职翰林院,但由于在当年北京保卫战时力主南迁,便渐渐被边缘化。之后他改名徐有贞,因在景泰七年时治理黄河表现突出,才被代宗提拔为副都御使,然而,颇负才能的他仍是无用武之地。与参与夺门之变另外三人不同,壮志难酬的徐有贞对功名权力的渴望十分迫切,在政变成功的当天,他便以翰林学士的身份进入了内阁,次日又被升任为兵部尚书。然而,徐有贞仍不满足,之后他又通过石亨,顺利说服皇帝晋封他为武功伯,后代世袭指挥使,随后又任命为职掌文渊阁的华盖殿大学士。如此一来,徐有贞变成了明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官爵最高的阁臣。

乌合之众,不得善终

因利而聚的众人各怀鬼胎,很快各存私欲的"夺门联盟"便分崩离析了。张軏在政变之后没多久就重病去世了,其余三人也都不得善终。

首先倒台的是徐有贞。与另外两人不同,自视才高的徐有贞入阁之后,确有大展宏图之志,然而,同样在朝堂上掌握话语权的石亨、曹吉祥却只是想借权纳贿。双方矛盾不断激化,都有要置对方于死地的架势。

徐有贞暗中怂恿御史张鹏向皇帝揭发曹、石等人结党营私等不法行径,但意外走漏了风声,被曹、石得知。为了保全自己,曹、石二人跟英宗哭诉,指责张鹏作为代宗内侍的侄子,诬陷他们,完全是蓄意报复,是质疑当年"夺门复位"的合法性。英宗怒不可遏,将张鹏下狱,徐有贞等一众文臣也受到牵连。最终,英宗念及徐有贞当年的夺门之功,并未处死徐有贞,只是将其罢官免职。据说,赋闲在家的徐有贞精神失常,常常绕着自家院子疯跑,口中还念念有词,十多年后,抑郁而终。

在徐有贞倒台之后,曹、石二人更加得意。不仅在朝堂上拉帮结派、打击异己、贪污受贿,石亨甚至干预朝政,稍有不称心意,连英宗都要看他的脸色。长此以往,英宗对曹、石一流十分厌恶,但由于朝廷还离不开石亨等人的军事实力,且英宗也念及其"夺门复位"的功劳,出于顾忌自己声誉的考量,不愿诛杀曹、石。但是,恃功而骄的曹、石二人越来越得寸进尺,英宗的一再隐忍使得他们越来越有恃无恐。最后,在阁臣李贤的劝诫之下,英宗终于看透了曹、石的自私贪婪的本质,痛下决心,对其下手。

在英宗复位的第三年,石亨等人被捕入狱。由于石亨长期在朝中作威作福,许多大臣对其都十分怨恨,因此,在石亨被查之后,朝中众人皆言要严惩不贷,欲诛之而后快。最后,在众人的咒骂声讨中,石亨死在了牢狱之中。石亨倒台之后,英宗对夺门之变进行了反省,他重新审视了当年那场令自己复位的政变,顺带革除了一系列号称参与其中的人所冒领的赏赐。

在当时"夺门联盟"唯一幸存者曹吉祥看来,英宗的此番动作,无疑是对自己的警告。这不仅让他感到不安,甚至让他感到绝望。于是,在走投无路后,曹吉祥选择了发动叛乱,来为挽救自己做最后的挣扎。当然,曹吉祥的这次叛乱无异于以卵击石,很快被镇压下去,曹吉祥本人也被处死。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