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繁华的开封古城和古运河
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完整的古运河生活画卷,非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莫属。
宋代沿袭五代旧制,以汴梁之地为东京,定都于此。
《清明上河图》以北宋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城郊为起点,向西沿汴河溯流而上,经过内城通津门外的土桥,到繁华的保康门街,向人们展示了汴梁城内外店铺林立的繁荣城市商业文化景观。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是在城市经年累月的发展中形成的,既有民族性,又有地域性,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类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传统建筑同样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在不断地修复、重建中,接受传统与外来文化的支配与影响、同化与融合,形成风格各异又相互协调的群体形式,体现出人们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由于开封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南端,周围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因此,北宋东京城共有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城墙,其中外城周长“五十里一百六十步”,规模庞大,著名的州桥、金明池、琼林苑等文化景观都包含在内。同时,开封是一座历经千年而城市基址未发生较大偏移的独特古城。遗憾的是,因地处黄河岸边,开封城多次遭黄河决口淹没,淤泥填塞,特别是明末李自成率农民军决黄河水灌城,致使开封城毁于一旦。
近20余年来的考古调查已经初步证明,在开封城市地下3~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古代城池,其中包括地下约3米处的清代开封城,56米处的明开封城,8~10米处的北宋东京城,12~14米处的战国魏国大梁城,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文化景观。
开封并不是一个因运河而生的城市,但是运河的开通确实让这个城市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晚唐时即有“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漕运”的说法,通淮湖之漕运,即是说开封和漕扬地区的联系,江南地区的粮食经漕运转运到这里,使得开封成为南北交流的要津。

在开封的古都城复原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几条河流,其中有五丈河、金水河、汴河和蔡河。
《清明上河图》里记录的繁华景象即是由这几条河的汇流缔造的。因为有这几条河流在,江南地区的鱼米便可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向这里输送,使得开封虽地处内陆,却也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口和更复杂的社会活动。
“汴河通,开封兴;汴河废,开封衰。”这句在开封流传的民谣,说明了大运河与开封的关系。汴河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汴河,就没有北宋时期东京城的绝世繁华;没有汴河,就没有流传千古的《清明上河图》。这幅举世闻名的画卷,很大一部分描绘的是汴河边的场面。
《清明上河图》中,“上河”即是指汴河,其中一些细节反映了当时汴河漕运的景象。正是这条人工河流,让汴京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北宋灭亡后,受政治中心南移的影响,汴河的作用大减,并很快断流。元、明、清建都北京,漕运改由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担负,汴河逐渐被黄河泥沙淤没于今开封城下数米乃至十数米之处。

通过对东京城遗址和古马道遗址考古发现,地下很深的地方都是黄河淤积而成的沙土。自上而下,明清、元、隋唐的底层分层非常明显。这样,才形成了开封“城摞城”的奇观。而曾给开封带来辉煌的汴河,早已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行从人们眼前消失,深深地掩埋在地下。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07年开始开展的“隋唐大运河开封段文物调查勘探工作”发现,汴河在开封境内可分为东京城区内和城外两部分。东京城区段运河故道已经深埋地下10米左右,河床宽度14~23米,州桥、虹桥、汴河粮仓等重要遗址就在该段汴河。东京城区外的汴河故道在开封境内全长80千米左右,但也同样多淤没于地表以下,仅部分地段地表尚存洼地。

黄沙已经掩埋了曾经的街市和桥梁,但是却掩埋不了历史的记忆,如今开封已经成为大运河线性景观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曾因运河而生的许多繁华虽然早已不再,但历史已经将一段特别的文化记忆烙刻在这座城市的深处。
书生参加殿试,一天吃掉36个馒头,康熙得知大笑:他就是今科状元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桥段,在雍正皇帝登基后的第一场殿试上,考生王文昭因为书写速度较慢,眼见天色已晚,心中焦急万分。正在处理政务的雍正见状,亲自为王文昭掌灯,并嘱托他不要着急。见当朝天子为自己掌灯,王文昭不由受宠若惊,激动之余潸然泪下。我要新鲜事2023-05-24 00:21:440000历史冷知识:朱允炆为什么丢掉江山 他最终外逃去哪了
朱允炆作为明成祖,他的个人品质以及在与朱棣的对抗中的错误判断和选择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朱允炆是一位令人疑惑的皇帝。作为朱元璋的孙子,他继承了皇位,而非他父亲朱标,这并非因为朱标被废黜,而是因为朱标在朱元璋去世之前就已经离世。朱元璋对长子朱标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由于朱标早逝,他将希望转移到了朱允炆身上,因此选择了隔代传位。我要新鲜事2023-09-11 19:08:1700005万对敌30万,刘伯承问谁来打头阵?众将无语,王近山:我来!结果如何?
(说历史的女人——第71期)1946年8月下旬,国民党军集结14个整编师,包括32个旅共30余万人,从徐州、郑州等地,分东西两路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面对敌军的汹汹来势,刘邓大军必须做出历史性选择!我中原野战军只有5万人,却要面对敌人30万大军的挑衅,且武器装备远不如对方,敌我实力悬殊,但我军势必一战!刘伯承司令召开军事会议,问:谁来打头阵?众将皆无声,正犹豫之时,一员虎将拍案而起:让我来!我要新鲜事2023-05-20 05:22:330001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嬴政还是项羽?谁造下罪孽更大
初高中的历史书上明确的写着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史实。但是现如今网上搜索焚书坑儒竟然能看到“焚书坑儒的不是秦始皇,项羽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这样的词条。这就不禁让人感到迷惑了,事情究竟是怎样的,让小编来跟你解说一下吧。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秦始皇秦始皇是最公认的千古一帝之一,同时也是焚书坑儒的主人公,而促成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下面详细介绍下。焚书坑儒的原因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2:02:040000农村小伙觉得父亲不简单,1984年卖猪凑钱寻真相,部队:汇报中央
2021年6月29日,为庆祝我党成立100周年,共和国特意为29位多年来奋斗在工作一线的优秀党员代表颁发“七一勋章”,老兵柴云振的名字赫然在列。我们无法想象,就是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一等战斗英雄”、特等功获得者,居然被认定阵亡长达30多年。而令活着的烈士重现人间,“死而复生”的竟是多年前一份报纸上的寻人启事和一次突发奇想的“寻根之旅”。我要新鲜事2023-05-23 07:05:3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