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袁绍:东汉末年乱局的幕后黑手,前三国时代的真正主角
一提到袁绍,我们最先想起的就是三国演义中,他的发小曹操曹孟德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所说:“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这段话其实是三国演义中的演绎,《三国演义》虽是小说,但这段话却并非空穴来风,是有史书作支撑的,只是罗贯中将其归纳整理了一番。原话为:“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被讥讽为志大才疏的袁绍
正是这句话,给袁绍袁本初定了性。后人在讨论袁绍时,往往来一句志大才疏。实际上,仔细研究袁绍其人,你会发现:他从一个家族庶子,奋斗成为天下士人领袖,再成为东汉末年北方霸主。在官渡之战前夕,他雄踞青幽并冀四州,只要打败曹操就一统北方,妥妥的乱世主角。这种人物,如果志大才疏怎么会取得如此局面呢?是不是曹操黑袁绍黑得太厉害了呢?
怀着这种疑虑,我仔细研究袁绍其人,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他才是东汉末年乱局的真正幕后推手。他的目标一直很清晰:取东汉刘氏天下而代之,简言之——称帝。下面我们仔细盘点袁绍在东汉末年的事迹,从草蛇灰线之间,看袁绍的志向及布局,你会发现,无论是外戚何进、宦官集团的十常侍乃至东汉皇室,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不自知,最终丢了性命或江山。
被曹操黑得很惨的一代枭雄——袁绍
一、家族庶子到士人领袖
1、四世三公的袁家
袁绍出身于汝南袁家,大家都知道的四世三公就是形容袁家的。众所周知,东汉是皇室和大族共治天下的。而袁家就是大族中的顶尖家族,也可以说,是皇室之外势力最大的家族。史书记载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这句话,和后世明朝内阁首辅们的门生故吏遍天下可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和唐以后的科举制,通过考试取得做官资格不同,东汉为荐举制,推荐人又称举主。举主推荐被举荐人入仕当官,如果被举荐人存在过失,举主是要被追责的;而与之对应的,被举荐人也牢牢绑在举荐人的战车上,打上了鲜明的举荐人烙印。举主是可以直接命令或影响被举荐人的。
门生故吏满天下
所以,袁家的门生故吏满天下,证明了家族的势力及影响力是东汉最顶尖的。这里点出这一点,为袁绍以后种种便利布局做一个说明。
2、庶出的袁绍
袁绍并不像大家所想象的出生就含着金钥匙,一路开挂的官二代。相反,他只是家族中生父袁逢和丫鬟寻欢作乐的产物,以至于袁逢嫡子袁术一直蔑称他为家奴,袁绍的家庭地位可见一斑。
他生下后被过继给袁逢大哥袁成,而袁成早逝,他也没了靠山。虽然身世比较坎坷,但袁绍没有自暴自弃,他凭着手腕和端正的举止容貌,获得了家族生父袁逢、叔父袁隗的喜爱,史书记载他容貌端正,威仪进止。在弱冠之年就当了濮阳县长,在当时有清正能干的名声。袁绍生而孤,幼为郎,容貌端正,威仪进止,动见仿效。弱冠除复阳长,有清能名。
举止威严的袁绍
本来袁绍的人生应该是继续历练,大展拳脚,然后家族羽翼下不断升官,安稳登上国家高官。而他运气不好,母亲病故,守孝三年,随后借口父亲病故时年幼没守孝,继续守孝。一共守孝就守了六年。这六年,袁绍没有虚度,他只做了一件事——养望。
2、士人领袖袁本初
东汉末年,皇帝都是年幼少年,无法掌权,皇权逐渐落于宦官和外戚手中。此时宦官专政愈演愈烈,残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党人”。
所谓的党人,只是宦官的污蔑之称,他们其实是当时的对宦官及他们身后皇帝鱼肉百姓不满的士人和太学生的代表。他们都是天下名流,掌握着话语权。像陈蕃、李膺,不但是党人领袖,更是清名满天下的士人领袖。
天下楷模李膺
袁绍自称隐居,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其实在暗中结交党人骨干,如张邈、何颙、许攸等人。张邈是大名鼎鼎的党人,“八厨”之一。而许攸同样是反对宦官斗争的积极参与者。
何颙也是党人,与党人领袖陈蕃、李膺(两人都是三俊之一)过从甚密。在党锢之祸中,常常一年中几次私入洛阳,与袁绍商量对策,帮助党人避难。
他们结成了一个以反宦官为目的的政治集团。
党人为何无法对抗皇权?因为他们只有话语权但没有自身的硬实力。而硬实力在谁手里?中央的实力在皇权手中;而地方的实力在各大士族集团手中。
东汉豪族与皇室共治天下
而袁绍,本身出身于士族集团中最顶尖的家族,势力庞大。同时,他通过不断救助党人,获得了巨大的声望,话语权与实力相辅相成,让他在党人内部地位不断提升。他很快成为了党人中青年士人的领袖,也就是党人未来领袖,许攸、曹操都是他的小弟。
3、袁绍羽翼初丰满
袁绍不仅借助家族势力成为了青年士人领袖,他还暗中结交侠义之士,窜养死党,培植自己的势力。这其实很不寻常,证明了青年袁绍其实没有其他太学生一样的天真,他清楚地知道,打败宦官需要的不仅是笔杆子,更重要的是听自己话的枪杆子。而他结交的这批心腹,在未来的宫廷对决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士子倾心,宾客盈门
一手结交名士,一手养死士,袁绍势力飞速膨胀,后汉书记载,士子倾心,宾客盈门。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
这也引起了宦官集团的注意,中常侍赵忠愤愤然地警告说:“袁本初抬高身价,不应朝廷辟召,专养亡命之徒,到底想干什么!(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
十常侍老大赵忠
赵忠是什么人?是宦官集团的老大,十常侍之首。袁绍能入他的眼证明了袁绍确实已经羽翼初步丰满。
而叔叔太傅袁隗听到风声,斥责袁绍说:“你这是准备破灭我们袁家!”但袁绍不为所动。这个小细节很关键,他透漏两个信息:一是袁绍是个很有主见的人,家族势力只能为其所用,想要反过来指挥控制他是不可能的,哪怕是家族族长太傅袁隗,也无法左右袁绍。二是,袁绍此时已经自身势力初具规模,不完全依靠家族,否则不会将太傅的话当作耳旁风。袁绍已经是袁家青年一代乃至东汉青年一代的领头羊了。
而后来风光无限的三国老大们,此时还毫无根基:曹操,还由于出身宦官家族,得不到士族的信任,跟着袁绍屁股后面当小弟;孙坚,还只是一个县吏,忙着抓海盗;刘皇叔当然是在编草鞋喽。读至此处,大家可以知道,为何十八路诸侯推举袁绍当盟主了吧。
此时的袁绍,羽翼初丰,他等待的,是一个介入中央的机会。还好,这个机会很快来了。
二、插手外戚与宦官之争
1、何进与袁绍的组合
此时,皇帝是汉灵帝,立何氏为皇后,何进作为皇后的哥哥也被加以重用。但何进家族出身较差,祖上是以杀猪为生。何进在镇压黄巾立功被封为大将军后,掌握了军权,具备了和宦官集团掰手腕的能力。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征召士族年轻首领袁绍为自己府中属员。
何进和宦官的争斗分化了皇权
由于当时宦官势力庞大,十常侍权势熏天,为首的赵忠、张让都被封侯。根基浅薄的何进急需士族支撑自己对抗宦官。而袁绍则巧妙地发现了一点:皇权被分化了。
皇权作为整体,在中央占据绝对优势,士族集团被压得无法抬头,只有在地方才有对抗的实力。而皇权的体现:军权和人事权一般掌握在宦官集团或外戚集团手中,外戚和宦官其实都是皇权的羽翼和延伸。
宦官和外戚都是皇权的羽翼
而此时,这两个集团的斗争,其实就是皇权的内耗。作为皇权最大敌人——士族集团的下一代领袖,袁绍乐见其成。他此次出山帮助何进,最大的目标就是——鼓动外戚和宦官对耗,消弱皇权。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
袁绍和何进一拍即合,袁绍很快被何进举荐为虎贲中郎将。而随后皇帝将兵权交给宦官蹇硕,从而制衡何进。宦官和何进的关系变得更加恶劣。
2、袁绍的连环招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朝政发生重大变化:汉灵帝刘宏病重,而储君未立。是时,汉灵帝刘宏有俩儿子。一则名刘辩,为何皇后所生,大将军何进之外甥;二则名刘协,为王美人所生,即陈留王。如果何皇后的儿子刘辩继位,何进的地位势必再次进步,从而打破宦官和外戚的平衡。所以,宦官集团坚决支持弟弟刘协继位,此为立储之争,大将军何进与蹇硕等宦官开撕,双方斗智斗勇。
两位皇子最终都成为了皇帝,可惜都是傀儡
蹇硕欲诛何进立刘协,而何进欲立刘辩陈兵于宫外,剑拔弩张。蹇硕无奈,只好立刘辩为帝,何进为辅政大臣,赢得了先手棋。
朝局初定,而这却是野心家们所不愿意见到的:很简单,再过几年,何进羽翼丰满,宦官无法对抗,他袁绍如何从中渔利?必须越早打起来越好,水越混越好从中摸鱼啊。袁绍出招很谨慎,他先派门客劝说何进收拾宦官,为天下除害。试探何进对宦官的态度。《后汉书·何进传》:袁绍亦素有谋,因进亲客张津劝之曰:“黄门常侍权重日久,又与长乐太后专通奸利,将军宜更清选贤良,整齐天下,为国家除患。”
结果何进对宦官集团已经起了杀心,决定开始行动。而恰好此时宦官集团内斗,宦官们还有幻想,不愿意跟着蹇硕对抗何进与何皇后。何进趁势杀了宦官掌兵权的蹇硕。
蹇硕
首战告捷,宦官集团退了一步,给够了何进面子,以为可以双方体面收场。
但袁绍怎么肯让好不容易燃起的战火灭掉呢?他再次加了一把火,提出进一步的目标:宦官应团灭,以绝后患。《后汉书·何进传》:袁绍复说进曰:“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
何进被怂恿向整个宦官集团开刀
何进素无决断,进宫请示何太后。结果,何太后不同意。为啥呢?皇权要平衡的啊。何进杀光宦官,一家独大,那么皇权不就掌握在何进手里了吗?何太后虽然向着哥哥,但自己儿子才是自己的未来,这个道理她还是懂得。“大将军专杀左右,擅权以弱社稷。”太后疑以为然
宦官之于皇权羽翼,由来已久。杀光了宦官,何进专权,将来儿子怎么办?当傀儡吗?
太后不肯,何进没有太后支持也不敢下手。这事就僵持下来了。
何太后不傻,没有马上决定斩杀宦官
但袁绍的第一阶段目标已经圆满完成——外戚和宦官矛盾升级为你死我活的矛盾,无法联合起来。他下一阶段的目标就呼之欲出——让外戚和宦官集团拼个你死我活。
三、引入外军董卓,激化矛盾
1、引入外部力量——董卓
目标定好,袁绍再次出手,将水搅得更浑:他建议何进召外兵入京震慑何太后,逼迫她同意杀宦官。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
这招其实非常不靠谱,连小弟曹操都看出来了:他说,灭宦官只要一个狱卒就解决了,何必召外地军队进来呢?
昏招频出的何进,连曹操都看出不对
而何进智囊陈琳更是说得清楚: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为乱阶。说白了就一句话:大军来了,就会强者为尊,你大将军管得了吗?可惜何进已经被袁绍灌了迷魂药,其他人的话都听不进去了。
袁绍此招,其实还是在逼何进和宦官摊牌。何进果然招来了日后的董太师:
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
事态到了这一步,连何进弟弟何苗都看出不对,劝老哥收手,他说:覆水难收啊,万一出了问题,咱家就完了。何进是个没主意的,又开始犹豫。
纨绔子弟何苗都看出不对了
袁绍此时再逼一步:事情都到了这步了,大家都知道你要杀宦官,你还想缩?早做决断吧。乃胁之曰:“交构已成,形势已露,事留变生,将军复欲何待,而不早决之乎?”进于是以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
可以看出,袁绍步步紧逼,每一步都是在激化外戚与宦官的矛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二者火拼,而他则从中渔利:他已经从何进属官几连跳成了司隶校尉,假节,实力大增。后面袁绍之所以能在何进死后统兵攻打皇宫,这两个职权至关重要:司隶校尉手掌兵权,假节可以临时统帅何进旧部。
2、袁绍的终极大招
看着何进还在犹豫,袁绍终于出了大招:
1、召董卓进兵,兵临城下,督促何进动手。
2、派人捉拿宦官地方亲属。
他这两招,就是要断了宦官的后路。告诉张让赵忠:你们逃也逃不掉,家人也都别想跑,何进要一锅烩了你们,别存幻想了。
十常侍走投无路,决心铤而走险
果然,宦官们走投无路,只能铤而走险。他们假传圣旨,召何进进宫,杀掉了能掌控局面的大将军何进。
3、总结
袁绍之前所有布局都是为了逼何进或宦官任何一方动手,通过层层布局,宦官和外戚,就像被赶进角斗场的角斗士,二者都没了退路。只能一决雌雄。
外戚和宦官的狮虎对决
而无论谁赢,作为布局者的袁绍,都是大赢家:他都能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局面——宦官先动手,他得到为何进报仇的大义和混乱的局面;何进先动手,他可以作为何进手下头号大将在剿灭宦官的过程中安插扩展自己的势力。
这才是浑水摸鱼的真谛!
四、收网
1、铲除皇权所有羽翼
这头宦官刚杀了何进,回头何进部将以及袁术马上进攻皇宫。你要说袁绍没有预案,谁信?
看看下面袁绍行云流水的动作,恐怕之前已经排练好多遍了吧。杀宦官党羽樊陵、许相;杀宦官赵忠;杀何苗;杀所有宦官。条理清楚,定点清除啊。
有人问杀宦官也就罢了,为何把何进之弟何苗也杀了?对士族集团来说,外戚和宦官都是皇权的爪牙,一个不留啊。袁绍与叔父隗矫诏召樊陵、许相、斩之。苗、绍乃引兵屯朱雀阙下,捕得赵忠等,斩之。吴匡等素怨苗不与进同心,而又疑其与宦官同谋,乃令军中曰:“杀大将军者即车骑也,土吏能为报仇乎?”进素有仁恩,士卒皆流涕曰:“愿致死!”匡遂引兵与董卓弟奉车都尉旻攻杀苗,弃其尸于苑中。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绍因进兵排宫,或上端门屋,以攻省内。
2、乐极生悲——袁绍的第一个致命失误
袁绍将宦官杀得干干净净,可能是多年夙愿得以实现,袁绍杀得太投入,以致于完美的布局出现了第一个致命失误:皇帝和陈留王吓得出城逃难,脱离了他的掌控。逃难的皇帝和陈留王正好被董卓拿住。这也是袁绍的性格弱点——大好局面下容易得意忘形,后面的官渡之战也是如出一辙的失误。
最大的一对王牌皇帝和陈留王落入董卓手中
袁绍的这个疏漏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本来计划中董卓这个粗鄙边境武夫只是一个威胁太后的工具人,结果气运逆天,拿到了太后皇帝这对王牌。袁绍布局被打乱了。
3、被董卓忽悠——袁绍的第二个致命失误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卓兵士大盛。
本来整个局面根本没董卓什么事,但老江湖董卓靠着三招,成功地拉起了自己的人马:
1、董卓一开始手头不过三千人,靠着夜里偷着撤走,白天大张旗鼓回来这种小伎俩,给人西凉不断增兵的假象。2、看到董卓势大,何进的不少手下也投靠了董卓。3、董卓杀了丁原兼并了他手下士卒。
董卓抓住机会,迅速坐大
而袁绍毕竟是没经历过战事的贵族公子,他被董卓忽悠,产生了手头现有实力无法力压董卓的错觉,犹豫不觉中看着董卓坐大,这也暴露了他性格的第二个弱点——犹豫。而他犹豫也有道理:手中兵力不足,其他兵将则是何进手下,还没来得及拉拢到手中,象征大义的太后和皇帝也不在手中。无奈之下的袁绍只能找董卓进行谈判。
3、精彩激烈的双雄谈判
董卓想废皇帝立陈留王。只因为陈留王给董卓印象好,同时,陈留王祖母是董氏一族。公然废立皇帝,还想控制朝政。董卓的胃口太大了。
成语用错了,但表达摘到果子的董卓心情却是恰如其分
袁绍当然不能同意,搬出的借口是:众议未安。暗示董卓:话语权和朝臣都是我们士族掌握着,你别太过分。
董卓来了一句霸气四射的话:我欲为之,谁敢不从。我摊牌了,我根本不在乎你们士族。
明显谈不拢,袁绍以为嫌自己分量不够,又搬出叔叔太傅结果人家也不认,双方最终谈判破裂。最后,隐忍多年的袁绍,终于硬气了起来:“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
终于不再隐忍的袁绍
潜台词是:现在我打不过你,你等着,我摇人去。卓议欲废立,谓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董侯似可,今当立之。”绍曰:“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若公违礼任情,废嫡立庶,恐众议未安。”卓案剑吆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绍诡对曰:“此国之大事,请出与太傅议之”。卓复言“刘氏种不足复遗。”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上东门,而奔冀州。
4、总结
人们总是在最得意忘形的时候犯下人生最大的错误。袁绍也不例外。他的失误让上面的布局出现了一个疏漏——董卓摘了果子,成为最大的赢家。不过,袁绍也不亏,他成功地拔除了皇权所有羽翼,从此以后,皇帝只是一个吉祥物罢了。
傀儡汉献帝
而最大的输家,莫过于东汉皇室,丢失了外戚支持、丢掉了宦官集团,丢掉了军权,从此以后,东汉皇室再也没有实质性掌握过权力。
五、卷土重来的袁绍
恨恨退走的袁绍,直接离开了长安。这是他异于常人的地方:他从来不对敌人抱幻想。经过和董卓的一番交谈,他知道董卓是个无法无天的人,士族集团对付皇帝和宦官的招数对武夫出身的董卓是无用的。既然无用,何必浪费时间呢?
随后就是董卓立汉献帝,袁绍兴兵讨董。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袁绍收豪杰以聚徒众,顺势而起,正式踏上了历史争霸的舞台。此时袁绍经营许久的名望和袁家的威望完美结合,他被各路诸侯共尊为盟主。
盟主袁绍
但袁绍却并不专心讨董,哪怕董卓杀了他京中叔叔袁隗,和在京师袁氏所有宗族。为啥?他要急于整合势力,建立自己真正的根据地。通过一系列骚操作,他成功地逼韩馥让出了冀州。随后,以冀州为基础,南征北战,短短几年时间,北灭公孙瓒,东平青州,西攻并州。到了公元198年,已经占据北方大半,踌躇满志,麾下十万精兵,准备一统中原了。
袁绍雄踞四州,几乎成为北方之主
六、总结与反思
可以说,直到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才是东汉末年大乱斗的真正主角,他层层布局,鼓动外戚宦官内耗,消除了皇权羽翼,皇权衰落,直接促成了地方豪强的崛起。而他又利用自己家族势力,东征西讨,很快坐拥天下三分之一。兵精粮足。要不是他自身存在胜券在握时容易得意忘形,且做事犹豫,导致后期昏招连连,没有抓住一次次的机会。可能历史真的会改写。
而后人单纯就成败论英雄,将一切归于袁绍志大才疏,则太过武断了。希望读完本文的读者,不但只是感叹袁绍的成败,还能从文中权力斗争的表象中体会出在皇权与士族豪强反复争斗下,各色豪杰那或冲动、或明智、或愚蠢的决策,并从中学习策略,提升自己。
张飞和关羽一生中 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关张决定)
关羽和张飞最正确的决定就是认刘备为大哥。我们说起三国这个时期的故事时,大多数人都会想起刘关张三兄弟的故事,而这三兄弟最后的结果,虽然都以死亡而告终,但是他们却给三国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关羽在后续的世界当中是要比刘备的身份更高,但是在三国时期,关羽则是把刘备当成是自己的大哥,张飞则是三兄弟中的三弟。在张飞和关羽的一生当中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是拜刘备为大哥。武将的能力我要新鲜事2023-09-20 22:49:030002靖康之变有哪些影响 北宋灭亡(耻辱伴随整个南宋)
历史上有非常多重大事件,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有的甚至直接导致了灭国,就比如靖康之变,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很多的人都受尽折磨,其中还有不少皇室被俘获,成为了阶下囚,对当时的北宋影响很大,那么靖康之变有哪些影响呢?靖康之变对北宋的影响有哪些?靖康之耻对后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今天就来一起看看吧。靖康之变有哪些影响我要新鲜事2023-05-13 11:27:380000美国和俄国扩张方式有何不同 为什么美国会突然停止扩张
美国的扩张方式转变为更加隐蔽和巧妙的文化和经济渗透。通过软实力手段,美国推广自身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使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力。例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音乐、时尚和科技产品等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扩张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追崇美国的价值观,从而为美国在全球事务中争取利益和影响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要新鲜事2023-05-14 02:53:500000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会输掉(内部矛盾导致分裂)
长平之战的过程极有可能是,白起正面用后勤部队诈败,损伤至少超过1/3,并且不断向后溃退,引得赵军整个防线前移,随后,赵括为扩大战果将各个防线的赵军抽调出来增援前线,已达到尽最大能力杀伤秦军的效果,而秦军在开战之前,就已部署的25000骑兵趁势攻占长平关。我要新鲜事2024-01-18 20:11:590000史上最恐怖的活人祭祀?古代十大最常见祭祀礼仪
导语: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人的牺牲是许多历史文明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虽然大多数人的牺牲都是为了宗教而进行的,但有时他们的残酷行为似乎不值得这样做。接下来呢就由探秘志小编为大家揭秘古代十大最常见祭祀礼仪,感兴趣的赶紧一起往下看!古代十大最常见祭祀礼仪1、活埋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8:18: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