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太庙有何要求 若按明代标准张廷玉 阿桂等人根本不够格
张廷玉,一个备受瞩目的历史人物,他被尊称为清代唯一享有太庙供奉的汉臣,这一尊号为他赢得了无与伦比的荣耀。不仅仅是张廷玉,包括怡亲王允祥、以及后来的兆惠、傅恒、阿桂等人,他们也被赋予享有太庙供奉荣耀的权利。对于这些人,一些人认为他们不符合享有太庙供奉的资格。这样的争议在当时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太庙配享功臣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已久,然而,真正形成制度的起源可追溯至曹魏时期。那个时候,太庙中供奉的功臣大多是开国的重要将领。随着朝代更迭,这一做法基本延续下来,将开国功臣纳入太庙的祭祀范畴。在明代,这一制度达到了巅峰,洪武年间,朱元璋将多位功臣纳入太庙,这为后来的配享太庙功臣奠定了基础。
在清代,享有太庙供奉的功臣标准显得相对较低。清代太庙供奉的功臣分为东配殿功王和西配殿两类。东配殿功王包括了13位宗室王公,而西配殿包括了13位异姓功臣。这些功王和功臣中,不乏文臣身份的人物,如张廷玉和鄂尔泰。这与明代对开国功臣的高标准形成鲜明对比。在明代,享有太庙供奉的功臣必须是开国武将,而清代则显得相对宽松。

雍正朝以前,清朝对于太庙配享人选非常慎重,注重的是开国功勋。然而,雍正登基后,他下旨让非开国功臣如图海、允祥、张廷玉等配享太庙,打破了之前的传统。乾隆继承了这一做法,更是在位期间大量增加了太庙的供奉人数,共有26位功王和功臣进入太庙。这一变化显示出太庙供奉逐渐从国家礼仪演变为政治服务的附庸,与皇帝个人的意愿关系密切。
乾隆时期,太庙配享的功臣中包括了文官身份的张廷玉,这与明代对于开国功臣的高标准形成鲜明对比。乾隆对太庙的政策相对宽松,带有一定的主观臆断,导致了异姓功臣的进入。这种情况在晚清时期并没有持续,嘉庆、道光和咸丰三朝的太庙配享人数相对较少,呈现出相对谨慎的态度。

清代太庙配享的变化反映出了国家礼仪背后的政治变革和皇帝权力的变迁。太庙供奉的功臣人选不再仅仅是开国功臣,而是受到了更多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一演变呈现出历史变革和时代转型的痕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清代政治制度和历史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明朝六大贤臣排名 袁崇焕/孙元化/孙承宗等(结局却很悲惨)
明朝在历史上存在了二百余年,经历了十六位皇帝,其中出现了很多的有名人物,虽然在晚期有奸臣当道,但是也有不少的贤臣,那么明朝六大贤臣有哪几位?古代明朝时有哪些贤臣?明朝比较出名的大臣有哪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明朝六大贤臣我要新鲜事2023-05-13 11:49:4600011972 年长沙发现千年不腐女尸,胃里138 粒半甜瓜子,或与死因有关
1972年的4月,一个考古学家在检查被丝绸麻布包裹的古尸时,感觉摸到了软软的皮肤,顿时将专家吓了一跳。因为他们正在研究的这具尸体,是从一个上千年的墓穴中挖出来的,按道理说,这里面应该是一具干枯的尸体,为何摸着像是新鲜的尸体呢?我要新鲜事2023-05-24 10:56:430003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 源自三国志,主人公为吕蒙
手不释卷,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吕蒙。这个故事出自于三国志。手不释卷是一个汉语成语,所讲述的意思是书本从来不会离手,并且非常的勤奋好学。经常用于比喻一些爱读书的人群。其实在当今社会,有很多人都喜欢读书,认为学海无涯。并且多读书能够增长自己的见识,尤其是在学习知识之后,能够让自己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能够找到好的工作,同时也能够使家庭更加幸福。一、吕蒙和手不释卷的关系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4:04:180000唐朝时期,五台山僧人的送供活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历史开讲#文|木木编辑|观星五台山逐渐确立圣山地位之后,“送供”这种宗教行为发生了变化。初唐之前五台山虽然已经出现了可能不以佛教为宗旨的地方宰官“设斋立碑”事件及周边民众围绕五台山僧人的送供活动,但这些活动与其他地区的佛教设斋供养相较并无特殊之处。直至五台山因文殊道场确立而引起的送供活动开始,“送供”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5:24:3300002018年老太拿凤钗鉴宝,专家称是赝品要销毁,老太:可知我妈是谁
2018年,一档鉴宝节目上。“这支藏品,我们给出的预估价是350万元。”望着台下交头接耳的观众,鉴宝专家擦了擦汗,宣布了本场展品——凤钗的预估价格。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听到如此高的预估价后,观众的反应却不像之前那样兴奋。“真的好险,要不是那位老太自报家门,恐怕这支凤钗就被当成赝品销毁了!”我要新鲜事2023-05-23 06:50:330000